《智慧100》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智慧100-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鹩诩骸⒂泻τ谌说氖隆I比恕⑶缘痢⑿耙⑼锏炔簧频男形际窍扔尚闹胁宦恪⑻扒蟆⒓刀省⒎吆蓿呕崛プ龅模蝗绻辛私洌涂梢越敌摹K浇敌氖墙堤靶摹⒔挡_心、降痴心。降心之后,不平衡的心理现象会越来越少,心灵越来越安定。
  把心安定之后要守住它,不让它受环境的刺激###而起波动,渐渐就能入定。正定与邪定相反。正定是从正念而来,对于物质环境的引诱,当以少欲知足的心态,运用止观的方法修行。“止”是心念止于一境,“观”是观照心念的动静状态,在同一个焦点上不断地反复地止与观,便能定心安心。换言之,妄念不起叫作“止”,念念分明叫作“观”。心无邪思即是正念,以正念修止观,便得正定。
  由正定能产生正智,正智和邪智不同。邪智是用心思、走歧途、经偏门,取不义之利,争虚浮之名;正智是洞烛先机,明因果曲直,能够安定人心,不受###,并能恰到好处地面对、处理、化解各种人我的问题,其立场绝非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这四句话可以说是佛法的基本原则。“戒”能保护自己身心健康。“定”能使人心平气和、情绪稳定,乃人生一大享受。“慧”能使人经常保持清明的观察力和明快的决断力,以客观态度处理问题。三无漏学在使人活得更幸福,即使未信仰佛教的人也可以运用得益。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智慧之眼
世俗无眼,莫见道真;如少见明,当养善意。
  ——《法句经卷上世俗品》
  世人没有慧眼,不见正道,就如盲人见不到光明。这个偈子勉励我们当以培养善意来开智慧之眼。
  “世俗无眼”是说一般人囿于一己之私,没有深见和远见。有智慧的人,则已放下了私利的追逐,所以凡事都能从小处着手,并且从大处着眼;从近处着力而且从远处着想;不从个人看得失而从整体论成败;不是从自私自利的立场出发,而是以全体人类的幸福为起点。有智慧的人明察秋毫,不仅能事事洞烛先机,还能时时超越当下,不但看清正面,也能了解反面,且能超越正反两面,落实于绝对的客观,这才能看得到真正的事实、真正的原因和真正的结果。一般人则因自私自利而蒙蔽了眼心,看不到正道真理,老在烦恼、黑暗中跌跌碰碰。有智慧的人,所见的日日是好日,所遇的人人是好人。愚人被环境捉弄,智者能改造环境。愚人看世界是人间的地狱,智者看世界是光明的净土。
  如何培养智慧?即当培养“善意”。有两个方向:一是透过智者的观点来认识世界,一是用修养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心向,先使身心平衡,然后以平常心看待世界。前者是知识的,在观念上疏导;后者是实践的,在方法上练习。如此双管齐下,可培养出智慧的眼睛。
  当我们说世间差劲之时,那表示我们是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如果培养善意,即使无法立刻看到佛国净土,也会心平气和一点,不会那么愤愤不平。
  

面对现实
观诸法生灭,一切本来空;知世间成败,从业而有生。
  ——《六十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二》
  此偈是说,以智慧的观点来观察一切现象的生生灭灭,就会体悟到一切现象的本###是无生无灭的,本来就是空的;也知道世间的一切现象之所以有成败起落,是因为众生所造种种业而产生了种种现象。
  有一次,一位居士要介绍一位女士来见我,说她有名有钱有地位,有公有婆有父母,有儿有女有丈夫,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快乐,所以希望我能指点她几句话。见了面,我问她,###告诉她什么?她说她已不少什么,只是感到缺少一些自由,也好像一辈子都在为他人而活,所以不觉得有什么幸福。我告诉她:“你不是没有自由,也不是没有幸福,只是少了一点智慧,缺了一些慈悲。也许最近太累了,你需要休息几天吧!”
  我告诉她:智慧与烦恼相对,不快乐是因为太在乎自己的存在,也太在乎周遭环境的存在,这是很累人的。慈悲与怨瞋相对,不幸福是因为自己不想付出太多,相反地,他人却还嫌你付出太少,这是很烦人的。如果你有智慧,就知道一切世间的事物,起起灭灭、来来去去,都是暂时有而本来空,何必那样地在乎自己、在乎他人。如果你有慈悲,就不会计较付出的多少,不会在乎他人的反应如何,只是为了爱护环境、照顾他人而做奉献。有智慧者能够放得下,因为一切本来就是空的;有慈悲者能够提得起,因为有世间就有业,多造善业,多结善缘,正是菩萨的心怀。如果既有智慧又有慈悲,就会发现你是天天都在自由自在地生活,天天都在心甘情愿地奉献,当然不会累也不觉得烦了,连休息几天也用不着了。
  此偈告诉我们的消息是:因为一切的人、事物以及人的观念和想法,都在起起灭灭,所以从空而有,由有归空,不必为了成败得失而起烦恼。可是,既然生活于此世间,一定是在成败得失的现实之中,不论是苦是乐、是成是败、是得是失,都是由于自作自受;不论你记得不记得,通过三世因果的观点来看,你必须面对现实,改善未来。
  

现在主义
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现在是去来,菩萨晓了知。
  ——《六十华严经卷三十三普贤菩萨行品》
  此偈是说,以菩萨的智慧,发现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互相交错而不可分割的,所以说过去就是未来,未来也就是过去,现在就是过去及未来。这对一般人的常识世界的认知来说,是无法理解的。
  这儿绝对不是玩文字游戏,颠三倒四,事实上,它有既深奥又浅显的道理在里面。
  在现实世界里,一切动物之中,人类居于最高等的层次,因为有记忆,能思辨,累积经验,形成了文化。这都是时间感的反应所造成的结果。记忆着过去的经验,变成生活于现在的知识和技能,运用过去的记忆加上现在的事实,便能展现出未来的景观。
  正因为人类具备在时间上的条件,朝向正面发展,便是不断地改正过去、更新未来;朝向负面延伸,便是对过去的眷恋与追悔,对未来的梦想与忧虑,对现在的不满与不安。这就为人类造成精神上的压力和生活上的苦恼。
  因此菩萨慈悲,告诉我们:时间虽然是有的,而且也是人类所需要的,但是不要被时间所骗,不要以为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一定会来,现在的永远不变。站在你现
  在的立足点上,你是带着从前走到现在,你又立即带着你的过去和现在,走出未来。所以不论你的记忆力如何,也不管你的推想力如何,现在的你虽不等于是过去的你,也不就是未来的你,但确实是和你的过去及未来,联系在一起的。
  曾经有一位禅师,离家数十年,再度回到家乡时,他的亲人都认不出他了。经他自我介绍后,他的亲人便惊讶地问:“变成这么老了,你真的是我家那个人吗?”
  禅师回答说:“那个人的确就是我,我这个人的确不是他。”这两个人的对话,点出了时间的前后,虽不可分割,但又历历分明。
  不用牵挂过去,不必担心未来,踏实于现在,就与过去和未来同在。
   。。

求学要诀
夫学有二,常亲多闻,安谛解义,虽困不邪。
  ——《法句经卷上教学品》
  求学有两个要诀:第一是常亲近善友,第二是遵守真理。“学”是指圣人之学、解脱之学,也就是离烦恼之学、安心安身之学。
  “多闻”是多多学习待人接物,与人共处,化解烦恼,增长智慧的观念和方法。简言之,多闻者是学问渊博、知识丰富的人;在佛教界称之为“善知识”,指的是良师益友,能为我们传递经验、解惑纾困并授以正确实用的方法。
  “解义”是指对理论的了解,对学问的洞悉。“多闻”是多听、多学、多读书;“解义”则是对听到、读到的任何学问都能了解其内容。这又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种是从语言文字的表面去理解,望文生义,却不一定是真正的意思。第二种则是以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及对佛法的修行来通达、识透文字的内涵,根据实际经验,根据证悟层次之不同而有不同的体认。
  懂得这两个名词之后,知道求学要常亲近、请教、请示博闻强记的人或见多识广的人,由此可以获得智慧的启发和学识领域的开拓,然后便能安住于正确的、正当的、真实的道理。若能如此,即使遇到思想上、生活上、身心上、环境上的任何困难,皆可迎刃而解,也不会被错误的观念或不良的环境所###而走上邪道,像一些人在平常时候,仁义道德都听得懂也讲得出口,一旦面临利害关头,却可以出卖良心,追求不正当的利益去了。
  

不如无知
诸法无自###,一切无能知;若能如是解,是则无所解。
  ——《六十华严经卷十摩天宫菩萨说偈品》
  一切现象没有固定不变永恒的本质,也没有一定不变永恒的真理让我们认知。假如有谁能理解到这样的事实,也就没有什么大道理可以被了解说明的了。
  所谓“诸法无自###”,是说任何现象没有不变的恒常###,任何现象都会由于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变迁而产生变化,任何物质现象及精神现象都是如此,故世上并无永恒的真理和不变的事物。
  然而,一般人即使在观念上有此认同,事实上却难以体会;总在茫然迷惑、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对一切现象在心理上产生正负两面的反应。正面反应是想迷恋它、追求它、占有它,形成贪得无厌、永不满足的苦恼;负面的反应是,想要的追求不到,无法占有;已经到手的,担心失去,真的失去了,那就产生了永远没有安全感的苦恼。这是非常辛苦的,天天忙忙碌碌,居然就是为了自寻苦恼而忙。有人说是为了生活,为了事业,为了成就感。其实只是为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想法或似有实无的事物而忙。
  一般人是被物欲牵累而辛苦。知识分子的思想家们,则为对于某种想法或所谓意识形态的坚持而辛苦一辈子。
  有人认为他们的理念、想法和判断是绝对正确的。其实,世间任何事物包括思想观念在内,没有一样能够不受时间、环境的影响而一成不变的,现实情况经常改变,思想观念也就无法不让它随之改变。所以,自己的见解和判断,只能代表你自己的现在,说不定你到明天就会修正你自己的见解。但往往有些人为了意见的出入,争得脸红脖子粗,形同水火。人不能没有自己的立场,但也该尊重他人的立场,否则,不仅困扰自己,也困扰他人。
  正因为任何东西都会变化,于是求知就仅是一桩比较的行为,而不是造成独断行为的手段。求知是为了生活的方便,不是为了要抓住一样东西不放,否则知识反而成了生活的累赘,那又何苦来哉。现代人的资讯发达,消息来源丰富,大家一方面希望知道得更多,另一方面又被想要知道的东西冲击得头晕目眩,忘了自己是谁。
  

战胜自己
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
  ——《法句经卷上述千品》
  这个偈子是说,若以一个人的力量去战胜成千上万的敌人,当然是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