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中国古人说的,战争打的是钱粮。
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从法律的形式承认了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纸币,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每1英镑被定义为1/4盎司黄金少一点,即含 732238克纯金。美元呢,则被定义为1/20盎司黄金。按照折算,英镑兑美元的汇率,传统意义上就等于1∶486美元。
战火磨砺1926年博弈英镑(3)
1821年,英国正式确立了金本位制,这就是经济学家眼中的“古典金本位制时期”。所谓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该制度下,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法定货币与黄金挂钩。
这一制度的典型特点就是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和输入:公民可以将持有的纸币按照货币含金量兑换为金币,各国之间不同的金铸币按各自含金量形成固定比较,建立比较稳定的国际货币联系,并允许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1844年,英国颁布了《英格兰银行条例》,英格兰银行成为英国的中央银行,是唯一能够发行英镑的银行。如果说欧洲的国家银行是私有的,从英格兰银行的诞生到形成法律,就可知其言不虚。
1850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3;棉布产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而且,有了国内军费源源不断的支持,英国已显示出不可阻挡的强劲力量:连续的征战中,英国建立起一支欧洲最强大的海军,它的商业触角已经伸向全世界。
1886年的统计表明,当时有近一半的英国船只都在从事美洲或印度贸易,而在1914年一战前夕,英国的海外投资曾高达40亿英镑,占西方国家总投资的一半。
英镑在全世界的广泛使用,加上数百年英镑同黄金汇率的稳定,让伦敦成为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凭借其经济、军事优势,英国让葡萄牙、德国、丹麦、瑞典、挪威、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荷兰、西班牙等国也先后过渡到金本位制,促成了国际金本位体系在19世纪80年代的最终形成,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亦成为国际结算中的“硬通货”,与黄金一起发挥着世界货币的功能。
金本位的确立,加上英国在当时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很快也确立了英镑的霸主地位,世界货币进入了英镑世纪,其情形就和今天的美元一样。
大量的商品需求促进了英国生产技术的进步,“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产业大国。利用自身首屈一指的工业优势,英国开始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逐步建立起了自由主义的经济体系。它率先采用取消贸易限制的办法来扩大国外市场,也就是用取消别国产品输入英国的限制,来换取别国取消对英国产品的限制。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当时弱小的美国则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在当时的全球贸易中,如果一国让货币贬值(增加货币供应量),以使其产品更具竞争力——就像今天的大多数国家所做的一样,那么该国物价就会上升,那么就会导致进口的商品价格比国内商品价格相对低,反倒刺激了进口,阻碍了出口,结果就会造成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国同外国的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表。它是对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过程中所发生的贸易、非贸易、资本往来以及储备资产的实际动态所作的系统记录,是国际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综合反映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收支结构及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为制定对外经济政策,分析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经济因素,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提供依据,并为其他核算表中有关国外部分提供基础性资料。 。。
战火磨砺1926年博弈英镑(4)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净差错与遗漏;储备与相关项目。出现逆差。当有贸易盈余的国家拿着该国的纸币要求兑换黄金,黄金外流就会迫使逆差国紧缩纸币,减少发行量,以免失去所有黄金,这就会通货紧缩,币值升高。通货紧缩又会降低物价,于是贸易顺差又使黄金回流,直到该国与其他国家的商品和货币价格达到平衡。
这是“金本位”制度的好处,它具有天然的调节纸币币值的作用。正是黄金这个“紧箍咒”强制各国央行不能随意扩大货币供应量,否则就会被贸易盈余国家挤兑该国黄金,导致黄金流失。
美国就是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契机,作为最大债权人和贸易顺差国家,在1926年用兑换黄金手段取代英镑成为新的“强势货币”,同时世界金融中心也向美国转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更是以新的“金汇本位制”替代英镑成为国际垄断货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50年后,也是由于战争——美国的越南战争,欧洲人用同样的手段,挤兑美国黄金,导致当时的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的金本位解体。
不幸的是,与黄金脱钩的美元再没有其他货币可以取而代之,美元成了“纸黄金”,一场世界经济浩劫和第二次全球殖*动就这样拉开帷幕。
读史可以知今。让我们先来看看美元如何博弈英镑。
三、强势的美元与弱势的英镑
如果以黄金作为财富基础,各国发行的法定纸币是受到限制的,否则就会出现要纸币就会流失黄金、要黄金就会缺少纸币的窘境。但是,世界上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导致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这是生产发展和“定义财富”的瓶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导致了古典金本位制度的崩溃,也导致了英镑走向衰落。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以此为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大战前夕,各参战国为了准备这次战争,加紧对黄金的掠夺。战争爆发以后,由于军费开支猛烈增加,各国纷纷禁止黄金输出和输入,同时停止了金币铸造和纸币与黄金之间的自由兑换,大量增加本国纸币的供给,结果通货膨胀一发不可收拾,货币竞相贬值——当然,这种贬值实质上是对国内纳税人的盘剥。
到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争中士兵伤亡约80万,军费开支近100亿英镑,国民财富损失了1/3。对外贸易方面,1918年贸易额为1316亿英镑,同时英国的出口额仅为进口的1/2。巨额的贸易逆差,迫使英国变卖海外投资的1/4即10亿英镑去补偿贸易的巨额逆差。这场战争使得英国变成了一个债务国,只能通过举借外债解决财政困难和贸易逆差。
战前美国欠英国国债约30亿美元,战后英国倒欠美国47亿美元,同时,英国内债因战争而直线上升,战前英国内债为645亿英镑,战后猛增为66亿英镑。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日不落帝国”经济出现衰退,英镑的强势地位也就遭到了质疑。
而在大西洋另一岸,第一次世界大战却给美国带来了普遍繁荣,大规模的战争物质采购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各行业的发展。美国的繁荣不仅建立在新兴工业的蓬勃发展上,还建立在竞争对手的经济牺牲和信贷增长上。从1924 年到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为35亿美元,1926年,美国70%的汽车是通过赊销实现的。更重要的是,美国工业品价廉物美,国际竞争力强劲,工业品出口越来越多,进出口相抵年年顺差,数值由三四亿美元至10亿美元不等,积累起强大的资本盈余。与此相对应,则是英国经济停滞、日本经济危机频频和德国巨额外债。到了1929年,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大于所有欧洲国家的产量,世界经济格局因为一战而完全改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战火磨砺1926年博弈英镑(5)
除了美国,世界各国的货币竞相贬值,膨胀的英镑、法国法郎和德国马克等,相对于黄金和美元贬值,国内则是物价飞涨、大量失业,典型的经济滞涨现象(stagflation)。但是称霸世界一百年的英国是不愿意看见金本位和英镑的强势地位崩溃的。
在最大债权国的美国和战胜国英国的共谋下,1922年4月10日,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国际经济会议,史称“热那亚会议”。这次会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胜利者协约国战后委员会决定召开的,也因其是对付共产主义苏联而著名。
会议的目的是创造被经济学家称为“金汇本位制”的国际货币秩序。其内容主要是,美元继续与黄金挂钩,美元还是1/20盎司黄金;其他国家不将自己的通货换成黄金,而是换成英镑。英国承诺允许英镑换成黄金,同时也将它换成美元。作为条件,美国答应英国使美元与英镑同时贬值,以免英国的大量美元准备金或黄金流向美国。
英国在1926年通过了该项法案,其他国家也约在同时期实行。法律规定,英镑和其他通货不能用金币支付,只能用金条(块)。就是说只有外国政府才可以拿英镑或者美元兑换黄金,老百姓无法在生活中使用黄金。美国甚至立法禁止民间黄金交易。
正是在1926年,美元和英镑在金汇本位制中成为两种关键货币,成为各国贸易结算和外汇储备的国际货币。而1926年的美国经济实力,远远超过英国,美元对其他货币的垄断正是形成于此。
美国的如意算盘是,英镑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经济遭受重创,英国的通货膨胀导致1英镑在外汇市场上的价位跌到35美元。而英国当局基于英国的国家“尊严”,并企图让伦敦重新成为“强势货币”的世界金融中心,错误地依旧依据传统意义上的486美元兑现黄金。这种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现象与今天的中国人民币的“反常现象”如出一辙。
美国人断定,这种“高估”了的货币——英镑,必然导致外贸盈余国家对贸易逆差的英国进行黄金挤兑,这足以使英国货币崩溃——这与现在的国际热钱投入新兴市场然后撤出导致的风险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流失的是黄金,后者流失的是外汇。这样,英镑倒下来后,美元就可以取而代之。
果不其然,为了维持1英镑等于486美元的高价,英国应该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货币紧缩,缩小货币流通量,这样可以使货币的“含金量”更高,这样必然就要降低工人工资,使物价降下来,正如后来美国尼克松政府在1971年的“工资和物价管制”法案一样。但这就要冒损害国家福利政策的严重政治后果——政治家们显然不会选择这条路。
还有一条路就是相反,继续选择膨胀货币和物价,保证维持高价英镑所需的流动性。但是在通货膨胀和货币高估的双重压力下,一方面企业的国内产品成本增加(因为工资和物价都上涨了),一方面出口却相对失去了竞争力(以英镑标价的英国产品比它的竞争对手“贵”了),导致英国的出口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一蹶不振。加上随后发生的源于美国1929年“大萧条”的世界经济危机,更使英国的经济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