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我们在“定位”“定做”方面有什么建议,建议的确有,那就是:
一、西方国家的大学教育是定位在“一种广泛的高等基础教育”上。
也就是说,西方国家大学文、理方面的大多数课程与中国文、理方面大多数大学课程差不多,学生毕业时,并没有学到能实际操作的一技之长,只是对你所学专业有一个理论上的了解;只是给你人生事业的选择面,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平台。
二、与中国有所不同是,中国长期以来是比较淡化基础教育与技能教育(亦称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教育)区别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甚至还在高等教育领域,掀起过一股不大不小的“专升本”热潮,许多专科学院都升格为大学了。
只是近两年,由于大学毕业生因连年扩招而增多,导致就业难,而技术学院类的大专毕业生反而因有一技之长相对好找工作,对高等基础教育的价值,才又重新评估。
然而,经过这样一个插曲,人们已经形成“学历越高,就应待遇越好”的观念了。
可当现实又要打碎这个观念时,无论是改变现实,还是调整观念,都需要时间。。
而西方国家则没有中国的“专升本”插曲,这些国家的###门一直将基础教育与技能教育分得很清楚。
这意味着,你若把中国几十年形成的观念贯穿到你家小孩的留学规划之中,那么,在经济景气好的时候,还不明显;若到经济不景气的低谷期,你的孩子又正好完成留学历程,那么,当初“定位”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后来结果的不同。
(关于这方面的不同,后面章节还会多次涉及,因为这也是“留学怎样省钱”新思维之一)。
三、在“定做”方面,如果你的孩子动手能力较弱,比较喜欢研究学问,那在“定做”留学规划时,也可不参照周围那些以就业为首要的孩子的留学模式,而走研究学术之路。
四、走研究学术之路,或走纯理科的试验室科研之路,有两个误区须注意。那就是,这条路是不少发展中国家留学生在欧美国家行走多年,并且走得比较顺畅的路。因此,吸引更多学弟、学妹仿照。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
若以为欧美基础研究领域无限大,可以有多少要多少地接纳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那便陷入了一个误区。
若以为欧美,尤其是美国学基础理论的大学奖学金比较好拿,自己便在将来毕业后,也可仿照学兄、学姐的模式,走一条研究生——教授的道路,那也是陷入了一个误区。
对于上述误区的详细解读,在后面的章节还会讲到。
心态一:有依据的望子成龙型(1)
这种心态本来大多数家长或多或少都有一点,但在学习成绩较好的孩子家长身上表现得更浓重。
而且,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排名越靠前,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就膨胀得越厉害。
由于这类家长的孩子智商较高,学习较好,让家长望子成龙的想法有一定依据,所以,只要孩子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愿意出去闯一下,就会争分夺秒,在国内先闯过语言关,然后,较顺利地一出国就学专业课。
此类型家长的风险评估:由于这类家庭的孩子起点较高,留学目的也无其它诸如政治因素等方面的缠绕,因此,相对其它几种家长心态,是最健康的一种。前期风险几乎没有。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家长一味强调让孩子关注学校排名次序,非名校不上,为上名校,不惜放弃专业上的考虑(即,在名校冷门,与次等学校热门专业之间,当然上名校)那么,孩子的发展优势有可能在留学中、后期出现逆转。
这并非危言耸听,我们手边就有三个例子。
其一是一位高材生,好不容易进入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并读上一个热门专业。
但是,由于功课难,又并非孩子的强项,所以每学期都有没及格的课程。
这样的残酷现实,不仅让孩子的自信心倍受打击,而且,因没及格的课程重修要多花很贵的学费,以至这孩子在二年级时,实在经不住该校百分之三十左右淘汰率的煎熬,带着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离开了滑铁卢大学,转入别的大学。
其二、也是一位优秀生,出于宁上名校冷门专业,也不读非名校热门专业的想法,而去了美国耶鲁大学。
学位最终是拿下了,但其家长的另一个期望却落了空——孩子没能留在美国。
因为孩子学的这个专业,实在找不到工作,而若没有在美国工作几年的经历,“绿卡”自然无从谈起。
其三的例子很让人感动。当家长还陶醉在孩子进了美国哈佛大学,并四处作报告时,机敏的孩子已渐渐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就业前景不佳。于是,便同时选修了第二专业。
这个孩子留学期间几乎没有凌晨一点前睡过觉。
然而,即使孩子是这么努力,但由于第二专业没有奖学金,美国大学学费高昂是闻名世界的,更何况是名校。
所以,计划外的庞大费用支出,让在国内高校任教的家长几乎招架不住。
好不容易孩子毕业了,可惜已赶上网络经济泡沫开始破灭,许多美国硅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熟手都难逃失业命运,何况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呢!
让人敬佩和感动的是孩子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为了保住学生签证能续签,孩子又去读技术学院的职业证书课程,并用课余打工的收入减轻家长的负担。
一年后,凭着职业证书,孩子找到了一份初级技术工作,一边熬着年头等拿绿卡,一边等着网络经济的复苏。
这第三个例子值得总结,值得反思,值得剖析的东西较多,所以,我们多次把它举出来。
只有身临其境的留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才能感受到此例的震撼力——留学路上并非是一路掌声和鲜花。
再优秀的学生,再高的起点,也并非等于只要进了好大学,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在这个事例中,应该说,孩子是尽了全力的,家长也是无可厚非的。那么,需要引以为戒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孩子留学“投资大规划为先,误区多思维要变”。
所谓规划,即:如果不急于学成回国当“海归”,那么,在起初作规划时,就要把上学与日后的就业一并考虑(至于怎么考虑才有效,后面在“误区展览会”部分再细说);
所谓误区,即:由于留学在中国大陆来说,绝大多数家庭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所以,总以为上了好学校,就等于万事大吉。
而这,正是一个可能害人不浅的误区。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心态一:有依据的望子成龙型(2)
之所以说它“可能害人不浅”,是因为家长如陷此误区,会忘记孩子的承受力是有极限的;
会忘记中西方教育存在的差异,对中国学生也有负面作用;
会忽略孩子用非母语学习所产生的思维障碍;
会低估欧美顶尖名校对淘汰率的严格执行力度。
并且,更可怕的是,家长还可能把在国内的教学经验照搬过来,认为孩子的潜力就像联上泉眼的水井一样,只要挖潜,就能涌出。
这其实就是把孩子留学起步时的光彩和顺利,变成了包袱;
变成了先压在家长身上,继而转移到孩子身上的压力。
其实,倘若能量体裁衣,并给孩子留些余地,不处处让其非拔尖,非超人一等不可,这种高材生本来是最容易学有所成、健康发展的。
心态二:一厢情愿望子成龙型
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自己的梦想能在孩子身上变成现实,这本身是众多父母或多或少都产生过的念头。
而一厢情愿望子成龙型的家长,则把此念头,演化成一系列行动。
然而,偏偏孩子的想法又与家长有较大的差距。这差距既有认识上的,也是客观实际存在的。
比如说,孩子烦外语,可家长非让孩子去留学,这岂不是跟要他命差不多?
又比如说,孩子烦理工科课程,可家长因听说出国只有学理工科才有前途,于是不让孩子学自己较喜欢的课程;
再比如说,孩子想读完硕士就工作,可家长认为,怎么着也得一鼓作气拿个博士再讲别的。。。。。。
一厢情愿望子成龙型家长大多有三个共同特点。
其一就是真觉得自己很委屈。总觉得自己的一番好心、苦心,不被自己最牵挂、最关爱的人理解。对方越不理解,加上其他亲人还认为是自己过分,那就更觉得委屈了。
一般来说,如果家长与孩子的心态还能彼此妥协、彼此克制,特别是如果某一方的妥协也取得了较正面的结果——例如,非让孩子学外语,去留学,结果孩子也去了,也学有所成。那么,风险就算被控制了。
但是,如果情况是相反,或者一方妥协的结果是负面的——例如,非让孩子学理工科,结果孩子根本学不进去,总不及格,最后退学回家,那麻烦可就有点大了。
一厢情愿望子成龙型家长的第二个共同特点,就是或多或少都喜欢攀比。
孩子没出国之前,与同事、亲友、甚至与邻居比谁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比谁的孩子上了好学校,比谁的孩子会的乐器多等等。。。。。。
等孩子出国留学去了,攀比对象可能又换了一拨人。
这时,则互比谁的孩子去的国家更发达,谁的孩子读的大学更有名,谁的孩子先拿到了身份等等。。。。。。
一厢情愿望子成龙型家长的第三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很多方面都显得固执。
他们往往固执地相信,许多事情只要按自己的意愿,坚定地去做,就应该能实现;
固执地认为,只要出发点是为孩子好,那么,就等于一好百好;
固执地认为,只要是目前最让人羡慕的留学成功之路,自己的孩子就应该能走,而且,就必须照此去走。
鞋不合适,那就委屈脚吧!
倘若目标达不到,那就是因为孩子不努力,家人不配合,甚至是天公不作美。
在风险评估方面,我们根据搜集到的事例分析判断,倘若是小留学生,再加上自控力较差,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那么,如正好摊上了一厢情愿望子成龙型的家长,则比较可能走向家长期望的反面,出现孩子厌学,继而转换专业或学校的情况。
如果仅仅是上述情况,这还是好的,只是费时费钱而已;
更有甚者,则出现孩子隐瞒实情、弃学、交友不慎、把学费乱花等情况。那种局面如出现,就有点不好收拾了。
其实,那些关于有的小留学生在国外玩物丧失的负面报道,若深入采访并加以分析,有不少事例的背后,与家长的言行有关。
如果是属于大学毕业再留学的孩子,面对一厢情愿望子成龙型的家长,往往会坚持自己的主张,起码不会完全接受家长的意见。
此时家长如见好就收,则风险可能即被控制;
但如家长固执的特点比较突出,那要么是孩子妥协;要么,两代人由此产生不愉快。
看到这里,有读者也许会纳闷,难道孩子出去后,家长就不能“严管深说”了吗?
其实,情况不是这样。
一厢情愿望子成龙型家长,并不是根据孩子的爱好和自身条件而制定规划,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