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产业1919-2009》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产业1919-2009- 第6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太保而言,集团层面的主要职能有三项:‘领导、管理、推动’。”
    “领导”是指创造性地规划各类既有资源的整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展其边际效益,同时通过部门的服务,使各子公司的业务有新的发展亮点和发展增量。
    “管理”就是控制和协调,集中包括业务拓展、人力资源、财务、信息技术、合规等方面的政策,制订整个系统的管理政策和评价体系,使得子公司能够按照集团公司战略意图和既定路径发展,并通过集团公司的协调不断解决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
    而“推动”主要是通过条线管理、目标考核、绩效激励等优化导向性政策,真正让子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感受到集团化管理的好处,从而提高集团的整体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组织架构的调整就是要实现这三个职能,同时提高整个公司的执行力。具体实施的工程中,有些部门被合并重组,有些部门则是根据专业化经营和保险监管的需要新设。
    但是,这毕竟是一场可能引起波动的大动作,因为太保已经8年没有对组织体系动“大手术”,而这样的调整必然会触及某些个人的晋升算盘。
    平衡这些问题,无疑需要智慧和勇气。
    组织架构再造完成后,太保新组建了8个一级部门,具体包括党群工作部、审计部、信息技术部、财务投资部、风险管理部、行政人事部和战略企划部等。8个一级部门下设多个二级部,例如财务投资部现下设投资管理部、财务管理部、精算部等三个二级部。
    2007年12月7日,太保展开A股路演。
    上海路演之时,高国富称:“未来五年之内,太保集团将专攻保险主业,不走多元化的金融集团路线。”
    这区别于中国人寿的卖点“政策”,也不同于平安的卖点“团队”。(3)
    高国富表示,专注保险更有利于提升太保的集团价值。因为中国的保险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太保应能够分享到保险市场快速增长的红利。另外,多年以来,太保也是以保险见长,其人才积累也主要是保险。
    “集团董事会要求我们专注于主业,把保险做好、做强、做精。”
    根据太保上市的资料,太保集团上市之后,旗下只有纯粹的保险系资产,包括寿险公司、产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合资寿险公司和布局于海外的香港公司。
    表13…4 三大保险集团发展战略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不过,“当然,我们也并不排除在这样一个战略选择过程中,会对银行、证券、基金做一些财务性投资”。
    其实,究竟是坚持专业,还是布局多元,在保险行业的理论界与实务界都存在广泛的争议,其争论的核心问题无外乎“(多元化)是否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多元化)是否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多元化)是降低管理成本,还是增加管理冗余”,等等。
    时至今日,这场争论尚没有结论。既不能认为一种战略一定胜于另外一种,也不能因为国际保险公司鲜有多元化成功案例而断定“多元化”之路在中国市场是一条死胡同。专业化、多元化之争,在竞争战略中已经持续百年,可能还将延续下去。
    或许,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太保上市主承销商之一中金公司的分析师认为,在10%折现率和其他假设下,太保集团在2008年底的每股合理价值区间为45。30~49。20元。另一主承销商瑞银证券的投资价值研究报告认为,合理价值区间为每股42。20~55。90元。
    路演之后,市场对于太保热烈追捧,询价对象普遍给出了25元以上的高价。最后上市定价为30元。当时,国寿和平安的价格都位于50元之上,太保的定价并不冒进。
    12月25日,圣诞节。9点28分,高国富敲响了2007年资本市场的最后一锣。太保集团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闪亮登场”,开盘价格为51元/股,较发行价30元上涨70%。
    至此,中国三大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太保集团,先后成功登陆A股。萦绕中国保险行业10余年的上市梦想,不仅逐一实现,而且开启了一个从“产业保险”跃进“资本保险”的新时代。
    当日,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冯国勤祝贺道:“今年1月9日,中国人寿回归A股市场,敲响了资本市场的第一锣;今天,中国太保又敲响了资本市场的最后一锣。”
    他称赞道,中国太保成功登陆A股是公司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件大事。
    太保上市首日,曾在上海工作多年的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也寄予厚望,认为作为第一家整体上市的保险集团,太保整体上市体现了A股市场的价值,也必将强力带动保险板块实力的增加,为其他保险公司上市起到示范效应。
    对此,高国富则用“忐忑不安,无比激动”来形容当天的心情。他坦言:“整体上市,我们是有压力的。但经过前一阶段的路演和集团务虚会,我们相信能够把这份压力转变为动力,用我们的创造回报投资者的信任。”
    上市之后,A股市场开始步入深度调整。
    不过,2008年半年报,低调的太保却用实在的业绩“惊”动市场。
    率先公告业绩的中国人寿、平安表现不妙:中国人寿利润同比下降近四成,而平安则下降一成多。太保却表现惊艳,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4%,远远超出了所有投行的预期。
    资本市场大牛转大熊,也打乱了太保的计划。
    受困“H股发行价不低于A股发行价”的硬约束,2008年9月14日的期限一过,太保H股发行彻底搁浅,其外资股东凯雷打通H股的退出通道尚需要时日。
    京城德比十一年:生猛者的魔咒
    “你可以输给市场任何人,就是不能输给新华/泰康!”
    1996年8月,当时的保险业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两家寿险公司——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成为国内第4家和第5家内资寿险公司。由于同年同月出生,公司总部又都不约而同设立于北京,于是这两家公司出道之日起就被认为是天然的竞争对手。
    十一年的“京城德比”中,新华先浮后沉,泰康欲扬先抑。
    新华曾经一路领先,不管是引资、上市、利润、市场份额,乃至金融保险集团化战略等都曾经力压泰康。但是,兴于生猛,也乱于生猛,政治强人新华前掌门关国亮最后还是没有逃过投资之“劫”。
    而泰康则“稳”字当头,暗寻翻盘的机会,终于在2007年得偿心愿。公司的命运决定人之命运。生命如一叶扁舟,两家公司的投资负责人于过去10年之中,体验着不同的人生际遇。
    回顾历史数据,至少2004年之前,新华人寿跑得更快。
    市场份额方面,新华人寿长期占据第四的位置,直到2007年上半年,泰康才借力投连险翻身。此时已经是两家公司成立10年之后。
    上市方面,2003年6月4日,新华人寿获得了保监会极为稀缺的一纸批文——“同意新华人寿上市”,中国A股市场上的“保险第一股”呼之欲出。
    公司赢利方面,新华人寿创造了一个“神话”:开业的第一年就实现了赢利。这完全颠覆了寿险公司5~8年才能赢利的国际惯例!
    相比新华人寿,泰康的赢利则要晚得多。从2003年起,泰康开始赢利。从2003年至2006年泰康人寿连续四年保持赢利,2006年实现税后利润4。14亿元。2007年,拜投资得当所赐,泰康更是大赚。
    然而,公司的经营更类似长跑,表面的领先都是虚幻,而短跑型选手新华人寿显然短板明显。2004年成为新华人寿的拐点之年。
    当年8月26日,在银川召开的“全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研讨会”上,连续8年赢利的新华人寿被曝光“偿付能力不足”,消息传出,一片哗然,其连续8年的赢利记录也被打上问号。
    2005年,新华人寿仍然对外宣称,连续9年保持赢利。同时,连续三年“公司上榜中国企业500强”和“北京百强企业”龙虎榜,董事长关国亮荣获“中国改革100新锐人物”和“中国最具影响力十佳企业家”殊荣。
    不过,实际上,当年新华人寿的偿付能力再度不及格,“新华人寿总公司向中国保监会提交的2005年偿付能力报告表明,其偿付能力充足率为61。32%,偿付能力严重不足”。
    2006年6月28日,保监会向新华人寿公司下发《中国保监会监管函》(〔2006〕4号),作出三项决定,其中第三项明确规定:“在你公司偿付能力额度达到我会规定之前,不得向股东分红,不得增设包括营销服务部在内的分支机构”。
    同一年,2006年10月8日,保监会宣布暂停关国亮履行董事长职责,工作移交给总裁孙兵。同期,保监会开始对新华人寿掌门擅用保险资金展开调查。初步的结论在第二年春天左右宣布,2007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表示,新华人寿成立以来,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存在资金违规操作、账外运营、虚增利润等多个问题。
    与此同期,泰康则步入上升轨道。2004年泰康人寿成功发行保险行业首只13亿元的次级债券,舒缓了偿付能力的压力。2005年3月8日,泰康人寿完成直接投资国内A股市场的第一单,同年开始筹备资产管理公司。
    2006年3月23日,泰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成为业内首批资产管理公司之一。2006年4~7月,泰康人寿个险事业部、银行保险事业部、员工福利计划事业部相继成立,公司管理架构转变为矩阵式管理,条块结合,为业务发展注入了活力。
    2007年,泰康保费收入突破300亿元,总资产规模近1200亿,成为全国第四大保险公司。成立10年之后,这场“京城德比”中,泰康首次超过新华人寿。同时,所谓2008年泰康上市的计划也被市场广泛传播。
    11年风云变幻,先发者未必先到,“龟兔赛跑”的寓言再度成为曾经生猛者们的魔咒。
    链接:薄命人与常青树
    公司的沉浮,直接牵动旗下职业经理人的命运。保险公司的核心领域——投资部门更是如此。盖受命于此部门者,无不是心腹之人。
    对于新华人寿而言,其投资的负责人为副总经理李树义;而泰康人寿则是段国圣。过去的10年中,两人各自经历了一段迥然不同的职业命运。
    1996年,新华人寿成立时,其财务部下属的金融投资部为此后新华投资的发端之地。2003年,金融投资部在转变为模拟独立法人运作的投资管理中心。2005年,这一中心完全开始模拟资产管理公司运营,并由原新华人寿副总裁李树义出任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直至2006年,新华人寿资产管理公司正式成立。
    根据公开的数据,新华投资亦有出色的表现。例如,2005年,于资本市场持续低迷,曾经跌破1000点的情况下,“新华人寿全年实现投资收益18。7亿元,净投资收益率4。47%,超出全行业平均水平0。87个百分点,其中股票收益率位居同业首位”。
    不过,伴随前董事长违规投资案件的曝光,除了正规的投资之外,新华人寿显然还有一条灰色的投资路径。这条路径中,投资管理部门有多大的话语权,有多大程度的参与,以及其投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