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相旧版-沉香  作者:宋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谢相旧版-沉香  作者:宋颖-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是当这人站在他面前,微笑着看他的时候,他竟然有些说不出话。

  “该去睡了,也没什么事,你也去休息吧……”

  淡淡的六月荷芳缭绕四周,银亮的月光映照着那人如漆的发,若海的眼,玉雕一样莹洁的面庞,微风轻扬的衣摆。

  第一次发觉,原来一个男子,也可以如此美丽。

  在那人身后,有一树牡丹绽放,花开如笑。

  目光低垂处,风吹卷轴,露出字一行。

  “朦胧月夜,国色倾芳。”

  不觉,呢喃出了声。

  


第 3 章


  春有牡丹兮夏有荷,秋有菊兮冬有梅。

  一季之中有花谢了,一季之中也有花开,春天的牡丹谢了,夏天的荷花开了。
  一年又一年,每季都有花盛如醉,也有残红凋零。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

  政事堂里人来人往,有人来了,有人去了,也有人留下。

  一晃便是二年。

  春来,风景依旧满堂烟柳,堂内人是多了,却也少了。

  多的是宰相们的人数,三年前为七,如今二十有四,三省长官们人数依旧为五,入相者三,左右仆射被挤出门外。多了的宰相们官衔多不大,于是“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两年用得滥了。
  于是又想起那人,如此情形的始作俑者,那个少了的人。

  原该在此,这几日却不在此的人。

  他还是宰相,有人走,有人来,不倒者二人,一个杜素一个他……

  常言道上天爱弄人,这棋逢敌手的二人,三年过去不曾有过和解的一天。
  杜素依旧身骨傲然,他也如旧,笑脸柔若春水。

  见得人也算是多了,与他处得也算久,身为专为谢默服务的眷写小吏,薛开远却依然不懂那个人。

  忆起,总是先想到他的笑。

  这人极少发脾气,待人接物,大多笑脸迎人。

  新来的人都以为中书令谢默君阳是位好好先生,但也有人看过谢默怒极的样子,包括薛开远。
  虽然,这样的场景很少,屈指可数的只有一次。

  记得几个月前那一天,原先那人也还是笑着的,不管众相诸多围堵刁难,那双湛蓝色的瞳依旧冷静,唇角也如同往常,勾起小小的弧度。

  可抱着一摞文书走来的薛开远,远远的看去,不经意的看去,竟是怔了。刹那他以为那是错觉,怎么一个人明明笑着,可那双眼睛却淡漠的没有温度。

  在众人未曾注意的时刻,那个微笑的男子观察四周的人,神色极为冷淡,而总是发火的人,在这时总是会露出莫名的笑意。

  不同的神色,可就他看来,这两个人,不同于平常的时候,神色却不约而同的都带着一种讥讽的味道。

  这样的喧嚣声里,谢相总是微笑着带过种种争议,杜相却是雷厉风行的非要和人较个高下。
  薛开远很好奇这二人的关系,明明是水火不容的劲敌,却也有合作的时候。
  只不过这样的时候,不仔细去看去思索,不容易发觉。

  就如这日。

  这日群相商议的议题是赈灾。

  纵贯中略的“滟水”,有“母亲河”之称,为两岸的州县提供了灌溉水源,却也多水患。
  年年,中略的天子,总需要为不时发作的水患头疼。

  于是赈灾,便也成了常事。

  他不知道为何议着议着,话题就变了,由赈灾转变为修坝。

  “事后援救不如事前预防,堵不如导,与其修坝,不如修渠,将水分流,减轻干流的负担。”
  突然有人提出了这个建议,那时,热闹的堂内突然沉寂了下来,大家都看着出声的男子,那张此时与某人面上类似的笑颜。

  平心而论,薛开远认为这个建议不错,治标不如治本,岁岁赈灾,今年赈了明年还赈,总不见好,还不如遏止源头来得有效。

  想来本是简单的事,料不得却是反对声声。

  声声复声声,一波又一波。

  有提先朝失败殷鉴在前者,有说开销巨大不如维持现状者……

  都是理由,众多纷扰。

  惟有二人一言不发。

  一是杜相一是他。

  杜相唇角微勾,谢相目光渐冷。

  他们面前的茶凉了,袅袅香烟不起,曾在氤氲中浮泛水面的茶末现已沉沉。
  争执不下的时刻,大多才想起他,在众多的注视中,倚窗而坐的蓝瞳男子垂首思索半晌,直到四围喧嚣再度沉寂,方才轻吐一句。

  “这主意不错,值得一试。”

  温温润润古音宛转,话里内容石破天惊。

  杜相似乎有些吃惊,霎时竟豁然而起,薛开远也是,呆呆地一时差点把持不住手中笔。
  竟说得如此光明正大,毫不拖泥带水,也不给众人一点面子。

  轻易不发言的人,开口便表示事情已定,他背后的靠山谁也惹不起,谁都知道。
  自然有人挂不住脸。

  “凭什么你一人如此专断,无知小子……”

  言者发苍如银,听话的人发黑如漆,老年与青年的双色对比,他老迈若此方踏上荣华之顶,却不知明日路在何方。

  他垂垂老矣,更知岁月无常,心焉能不慌……

  眼前人事业方起,如日方中。

  年轻就是他最大的本钱。

  命运待人何其不公?

  气恼中,怨恼的话语这么轻易便出了口。

  以为他会忍,出声的,在场的都这么以为。

  这个人,或许已习惯了忍耐……

  薛开远低头,突然觉得哀伤,每每见到在言仞语锋里定定而沉静的人,想起那夜与满怀国色相比也丝毫不逊色的笑颜,他觉得哀伤。

  虽然那样柔软的唇角总是在人瞧来的时刻那么一勾,明亮的眼总是微微泛起一个小小的弧度,即便是此刻,那样的笑也有若初上弦的月亮,那么细小,却还泛着淡淡的光芒。
  可为什么这个人的生活,却如此悲哀。

  不管他做多少事,都得不到承认。

  人们只记得他的另一重身份,当今天子的情人,却忘记了他当上宰相,其实靠的是自己的本事。
  这些年相处,薛开远明白他有能力。

  但对于谢默的处境,他无能为力,谢默自己也无能为力。

  于是,每次每次他都看到谢默微笑,能忍的,不能忍的,他都忍。他不知道他怎么忍得下,怎么还能在那样轻蔑的目光之下,依然自由自在的微笑。

  似乎那些事,对他来说什么也不是……

  这次,他也以为谢默会忍,就像以往一样的忍。

  这次他却错了。

  那样精致的眉目并不象往常一样微笑带过,谢默的目光很冷,而他的神色,如凝结了一层寒霜。
  “无知小子?”

  一字一字,拧眉,他重复。

  怎么也料想不到这样的人也会恼,傻愣愣的有人点头。

  “比起老夫,你难道不是无知小子?”

  话音未落,忽有清脆笑声如珠落玉盘,愣愣,众人看着笑得开怀的谢默。
  不懂,不懂他为何而笑。

  也不懂,他下刻便重新如霜结的面容,冷冷吐出的音。

  “吾十五上京,进士考名列第一;当年为兴平县县令,来年考课上中等,陛下宝书劳问,赐绢百匹;年十六为翰林制诏,草诏数千未尝错过一字;年十七赴江南探访宜城王叛乱一事,九死一生;年十九护送宁国公主前往天岚和亲,天岚内乱,吾带一从人前往突厥借兵平叛;年二十助陛下除奸臣齐英;年二十一发生‘乙巳宫变’,吾入西内助陛下脱险;年二十二出为代州刺史,得上考;年二十三任礼部侍郎,为天下士子师表,年二十四拜为中书令至今,吾可有不称职之处?刘相,你能指出来吗?”

  老人过了好半晌,竟然无言。

  薛开远偷偷地看了谢默一眼,发现他的神色依然怒意勃然,看上去这次真发火了吧。
  正在思索,回头的时候却发现杜素看着谢默,突然,唇上便泛起了笑来。
  这回不是讥讽,假如他不是看错,倒有几分激赏。

  激赏?!

  难以置信,薛开远又仔细看了看杜素的神色,还是如故,冷冷的漠然的,定是自己看错,心里嘀咕。

  还未从那两位的异常中回神,耳畔又听清音冷然。

  “修渠之事,待本相上奏陛下后再议,中书省事务繁忙,谢默先行回本省处理公务,告辞了。”
  真真是拂袖而去。

  悄然无声,薛开远发现他的侍从换了,依旧是以前跟在他身边的黑发内侍,地位仅次于跟在天子身边的银发内侍高世宁。

  内里众人呆若木鸡,似乎对眼前的一切的感到不可置信。

  好半晌,才有人轻笑出声。

  “修渠,确实是不错的提议……事已至此,列位还有何意见?若没有,就各回本部处理公务吧。”

  呐呐,一堆人垂头丧气,除了还在笑的杜素。

  想不到收拾残局的人是杜素,更没想到他竟然没有落井下石。而当他经过的时候,薛开远听到他的喃喃。

  “好小子,居然还有这一手,装怒倒也挺象的……”

  装的,那样的恼怒,是装的吗?

  薛开远不解。

  想了半天,推敲了半天,还是觉得,那样的怒,是真的。

  恰巧,这日值夜他和谢相又碰到了一块。

  心里好奇甚浓,可看到青年宰相如旧微笑的面庞,似乎上午那样的怒火犹如梦一场,薛开远又觉得自己问不出话。

  为何今日他会生气?为何他今日如此盛气凌人?

  不象平时的他啊,虽然人总有性子,可这样的他,实在不象他。

  憋着闷着想着,还是得不出个结论。

  郁闷地薛开远看着书,眼神却不由自主瞄向在院子里闲庭信步的人,看着看着,他越来越郁闷。
  值夜关门也是常事,可今日他吩咐关门的时辰却特别早,看上去也不是要睡下的样子,里面可有什么因由?

  无知无解偏偏要想,这样的自己呀,也算是自找罪受吧!

  看了看自己手上的书,薛开远无声叹气。

  这时忽有敲门的声音传来,似乎有什么人说什么话,发呆半晌也没注意。
  这时候还会有什么事,想了想这些天也没什么紧急公文,有些慵懒,薛开远有些不想理睬,宰相门人七品官。

  虽不是流内官,却摆得起架子,半晌过去,他也只是懒懒一句。

  “门已经关了,有事明日再说。”

  正欲接着看书,耳畔却有不紧不慢的尖锐声音响起。

  “陛下亲临,内里何人敢不开门?”

  立时吓得魂不附体,匆匆开了门,本以为下刻便会让人拖下去,而发话的银发内侍似乎也有这意思,汗湿衣袖的等待时刻,一场风波却消弭于无形。

  “罢了,朕此来也是由着自己性子,也不符宫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倘若处罚了他,而不罚朕,他可会服气?这次就罢了吧。”

  尚未从惊吓中回神,已见明黄身影撇了身后众人远去。

  他为谢相而来。

  虽不敢完全肯定,却有八分确实,皇帝亲临政事堂不多,夜间前来更少,来的因由大多为了庭院里发呆的青年男子。

  听中书省的同僚说,谢相值夜的时候,陛下会来,只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