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谋长的担心,“你给我推荐一个人。”
涅钦科想了想说:“克来罗夫?费奥多罗维奇?特里利瑟尔中将应该可以胜任。”
“我也是这么想的。”维拉迪米尔有些得意,“你马上给彼得洛夫发电报,要他即刻起程来达拉斯。再以我的名义任命特里利瑟尔兼任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并把我们最新的计划下发给他。”
“司令,这……可以吗?”涅钦科十分犹豫。军中的将领们都知道,特里利瑟尔是维拉迪米尔的人,不过其才能确实也令人称道。
“莫洛斯?索洛夫维奇。”维拉迪米尔依旧用尊称,“不用顾虑太多,稳住战线才是最重要的。”
“是。”上将参谋长语气还是有些不足。
就这样,第20集团军司令员克来罗夫?费奥多罗维奇?特里利瑟尔中将就被维拉迪米尔擅自任命为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员。
涅钦科最后还是耍了个小聪明,由他负责传达的命令当中是这样下达的:
……电令奥列格?彼得耶维奇?彼得洛夫同志即刻飞赴达拉斯战区司令部参加紧急会议,其方面军司令职权暂由罗夫?费奥多罗维奇?特里利瑟尔同志全权代理……
这样一来,维拉迪米尔的做法就只是一种临时措施,并不违反军队组织规定,即便日后成为对手的把柄也有回旋的余地。
彼得洛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纸命令是对他权力的剥夺和能力的否定,相反他非常高兴能够脱离形势风险的前线,去到安全舒服的大后方,于是欣然而且非常快就搭上直升机趁着美国空军还未发起新一轮的空中打击之前离开了默里迪恩。
特里利瑟尔却马上明白了维拉迪米尔大将的意思。
彼得洛夫在作战指挥方面的无能是有目共睹的,虽然在参谋与政治方面的工作他一向很出色,但毕竟是位高权重的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科西金的党羽,所以对北美的进攻开始后便一直占据着方面军司令的要职。
而自己能有今天的地位不仅靠自己的真才实干,也与维拉迪米尔对自己的提携有着莫大的关系。
不过当下严峻的形势已经迫使前线的指挥官不能顾及那些复杂烦人的党内派别斗争了,挽救密西西比河以东溃败中的苏联红军才是头等大事。
退守到默里迪恩以东通比格比河以西的是方面军司令部的警卫团、第61集团军和第67集团军的两警卫团以及第81步兵师,这样一来,还有将近两个师的兵力;蒙哥马利和彭萨科拉各有一个步兵团,再加上逃出的第113坦克师残部,总兵力也近一个师了。
虽然一天之内两个集团军覆灭这还是历史上的头一遭,但是如果这些部队能收缩在一起,运用得当还是可以有效地扼住美军的进攻的。
战争的另一方,美国军队也出现了隐忧。
维拉迪米尔大将提前对堪萨斯城和圣路易斯发动总攻也使美军内部发生分歧。
原以为“蓝光”计划的顺利实施可以迫使红军调出进攻部队来增援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从而导致苏联红军停止或者推后对两地的进攻。
然而27日凌晨5时的总攻让美国人的如意算盘落空,尤其是梅尔库罗夫将军闪电般的突进让休伊特?詹姆斯将军和索恩?卡维利将军倍感压力。
“布隆伯格将军,我们有必要调整一下我们的战略部署。”卡维利将军打算中断“蓝光”作战计划,因为虽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并没有达到从侧面阻止红军对堪萨斯城和圣路易斯的进攻的目的。
“索恩,我明白你的意思。但如果现在停止进攻,会让俄国人有喘息之机。”
布隆伯格将军却坚持部队必须乘胜追击,进一步扫清密西西比河中下游以东的苏军,一方面可以解放这片广大富饶的美利坚国土,另一方面也可以迫使红军停止对北方的进攻,转过身来防守空虚的右后方。
“再说,把部队重新调回密苏里和堪萨斯时间上也来不及啊。”
卡维利也很明白老将军的想法,但前提是美军必须能够挡住红军强大的攻势,至少要能够坚持到布隆伯克的部队动摇到敌人的侧翼和后方。
从目前各方的情报来看,红军并没有打算从孟菲斯方向的进攻部队中抽调出一兵一卒去支援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
俄国人的坚韧超出了他们的想像,尽管昨天一下子损失了两个集团军和几乎所有的装甲力量,但他们似乎仍然信心十足地准备守住防线,保护西北方的大规模进攻。
而且还有一个很关键且具有全局战略意义的因素就是阿利?布隆伯格将军手下的兵力已经是整个美国中部和东部地区剩余的主力了。
尽管东北部还有部队可调用,但他们却要围住华盛顿和纽约等陷入苏联魔掌的城市,防止红色敌人从这些大城市中杀出。西部的兵力也奇缺,能抽调出来的部队也很少。
早在“蓝光”计划制定之时,参联会就拟好了一旦计划失败或失效时的应对之策“蓝光-阿尔发”,其根本目的就是撤退保存实力。
即使发生了最坏的结果,芝加哥被攻陷,美国本土被从中间切开,那么保留下来的部队还可以与敌人在广袤的大陆上进行周旋,为新部队的训练和补充以及国际支援争取时间。
虽然德高望重,经验丰富,但布隆伯格看到的只是自己战区的胜利。
卡维利将军作为美国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并无权指挥军队,而布隆伯格和詹姆斯一样属于各自独立的战区,听命于总统。
卡维利和参联会只是在总统和国防部长的领导下,向三军发出作战计划和命令,没有总统的命令他是无权发布任务指挥命令的。
“布隆伯格将军,希望你能考虑一下我的意见。”卡维利说,“我马上就要与总统会面,商谈下一步的行动。但无论总统的想法如何,我必须向你强调,你手中的部队对我们来说是十分宝贵而且极其重要的。”
“索恩,我将把进攻推迟到八点。请你放心,我已经向总统保证,我们将会恢复密西西比河东岸的自由和平等。”
“好的,布隆伯格将军,但愿你的胜利为美利坚带来胜利的曙光。”卡维利很清楚,老将军的胜利再辉煌也只是一次战役层面的胜利,最多是战略层面上的局部胜利。
凭着那相对于苏联人来说的一丁点兵力绝不可能扭转乾坤使美国彻底反败为胜。漫长的反侵略战争还在后头,保存实力的前提实现才能消灭敌人。
第二十六节 总统的犹豫
与对手罗曼诺夫总理精于战争的谋划和指挥不同,杜根总统一直对战争并不在行。直到他当上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之前,他还是一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对军队作战指挥几乎是一窍不通。
当然这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杜根于1923年生于钢铁之城匹兹堡,父亲是一名钢铁厂的高炉工,母亲则是纺织厂里的车工,杜根降生时就有两个哥哥了。
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然而就是千千万万这样的普通家庭却为美国利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太平洋战争中,杜根的两个哥哥一年之内相继战死。本来已经进入兵营的杜根也将随军开赴欧洲前线,但兄弟的牺牲让他得以留在美国本土。
离开军队后杜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法学院,并且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在许多公开场合与集会上他总是大声斥责美国政府的战争政策,认为那给美国家庭带来了骨肉分离的痛苦,是对人与生具有的自由平等权力的践踏,也是对上帝苦心创造出人类世界的离经叛道。
杜根公开反对美国介入朝鲜战争,认为对昔日的盟友中国开战使美国的信誉受到损害。正因为如此,这位后来的美国总统受到了麦卡锡主义者的迫害,他接受了许多质询和听证。
但每一次的造谣中伤都被他滔滔不绝无懈可击的雄辩所击破,这不但没有达到麦卡锡主义者的目的,相反使杜根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自己所受到的伤害使他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最大限度地还权于民,才能够最大可能地避免国民受到专制政府的愚弄和迫害。
当艾森豪威尔宣布美国和北约军队对苏联发动战争,把自由世界从红色专制的边缘中拯救出来时,美国城市的街头充满了狂热的人流,只有杜根最先站出来,大声疾呼,反对这场不义的战争,并断言即便盟军取得全胜,也将给美利坚和自由世界埋下无穷的后患。
“在不久的将来,美国和她不幸的人民,将会因为他们愚蠢的军队在红色俄国土地上犯下的战争罪行,而遭受难以承受的疯狂报复与巨大灾难!”
杜根几乎声厮力竭。果然一切都不幸地被杜根言中了,但历史就是这样捉弄人,领导美国反抗这场可怕的复仇的竟然是他——哈罗德?托马斯?杜根!
“当然,这是必然的,只有他看到了问题,那么自然地,这个问题就得由他来解决了。”杜根的好友著名的传记作家伯利恒?勒布朗后来如是说。
也正因为这样,许多军事上的决策总统比任何前任更加依赖于他的军事顾问——美国国防部长巴克利?拉尔森和美国军队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索恩?卡维利陆军上将。
“这么说我们得让布隆伯格将军停止进攻了。”杜根说,尽管他对于接二连三的胜利保持着冷静,但他内心还是极为希望布隆伯格将军的部队能够尽快光复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地阿拉巴马和密西西比。
“先生,按照我们的计划是用侧面的进攻来牵制住俄国人对我们的正面进攻,可现在……”文职国防部长拉尔森有些犹豫。
“现在‘蓝光’计划已经失效!”武将卡维利接着上司的话直截了当地说,“俄国人不但没有中止他们的进攻计划,反而提前发动了进攻。从目前的情况上看,詹姆斯将军的部队很难有效抵挡住敌人的进攻。而且俄国人对他们的侧翼很有信心。”
“我们完全可以能过加强对侧翼的攻击来摧毁他们的后方,从而迫使他们停止进攻。”杜根有些乐观。
“昨天我们不是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吗?”这句话完全暴露了对战争外行的总统已经被昨天的胜利冲昏了头。
总统的两位军事顾问相互看了一眼。
“先生,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兵力,完全可以这样做,并且将战果扩大,使我们能够彻底扭转战略形势。”拉尔森委婉地说。
“布隆伯格将军手上的陆军第3集团军和国民警卫队第6集团军,是陆军目前唯一可以调动的主力部队了。”卡维利刻意强调“唯一”。
总统其实也知道这个事实,但与专业的军人们不同,这种“唯一”在总统心目中并不能突显其含义。
“如果这支部队有什么闪失的话,我们将更加被动,在新的部队能够投入战斗前,我们必须全力保存他们的战斗力,以备不测。”卡维利语重心长。
杜根此时才明白美军的胜利之下其实是多么的空虚,这个得来如此容易的胜利有如气球一般随时都会被一戳即爆。
如果维拉迪米尔这头苏联牛头犬不对堪萨斯城和圣路易斯发动进攻,而是反过来集中兵力全力攻打布隆伯格的军队的话,那美国无疑会丧失她最关键的陆军力量。
现在看来,“蓝光”作战计划并不周全,至少它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进攻效果,同时又低估了敌人的力量。
趁着形势大好之机赶紧收场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体面地结束进攻要比被敌人击溃并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好得多。
可是现在形势大好难道不能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