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凶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午夜凶铃-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木村推开围观的人群,并向大家说明他已经叫了救护车。

“喂、喂!你振作一点儿,救护车就快来了。”

木村说着松开安全帽的扣环,但是却轻而易举地脱下年轻骑士的安全帽,这情况根本不像会把他勒得喘不过气来的样子。

更让他感到惊讶的是,年轻骑士的脸孔严重扭曲,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表情,那就是“惊愕”。

他的双眼瞪得大大的,红色的舌头缠卷在喉头深处,口水从嘴角流了出来,看样子已经等不及救护车了。

木村赶紧摸摸年轻骑士的脉搏,丝毫感受不到脉搏跳动。

这个发现让木村大吃一惊,他一转身便看见倒在地上的摩托车车轮仍在空转,引擎里流出的黑油从地面缓缓流到下水道。

瞬间,信号灯又变成红色,木村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伸手抓住路边的护栏,再度看了躺在路上的年轻骑士一眼。

年轻骑士枕着安全帽,头部与身体之间以近乎直角的姿势向后挺立,无论怎么看都觉得不自然。

(是我将他的头放在安全帽上的吗?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奇怪的是,木村居然对几秒钟前发生的事情没什么印象。

这时,年轻骑士瞪得大大的眼睛正好望着他……

今晚的天气相当闷热,木村却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

2

内护城河绿色的水面上映着秋日清晨的景色,酷热的9月终于接近尾声。

浅川和行正要走下地铁的月台时,突然念头一转,他想从更近的地方欣赏河面风光,于是他爬上通往外面的楼梯。

报社里的空气混浊到仿佛长年沉淀在瓶底似的,让他极度渴望呼吸到外面的清新空气。

直到绿树映入浅川的眼帘,5号高速公路和环状道路交会处的废气登时不再那么惹他心烦,微明的天空和清晨的冷空气也让他觉得精神一振。

浅川熬了一整夜写稿子,整个人觉得非常疲劳,但是完稿时,内心的兴奋形成一种适度的刺激,使他的脑细胞依然活跃。

这两个礼拜以来,他一直没有时间好好休息,因此打算今明两天在家好好补个觉。何况这是总编辑的命令,他可以光明正大地休假。

就在这时,浅川看到一辆空出租车从九段下的方向驶来,于是本能地举起手拦车。

他这两天把竹桥到新马场的地铁月票用完了,还没去买新月票。从这里搭地铁到浅川住的北品川公寓需要400元,如果坐出租车的话,可能需要多花1500元左右。

但是他一想到搭地铁必须换乘三次车,而且自己刚刚领了薪水,于是决定今天就奢侈一点儿吧!

浅川之所以会想在这个地方搭出租车,纯粹是出于一时冲动。

先前他并非特地走到外面来拦出租车,只不过当他在呼吸清新空气的时候,刚好有一辆空出租车经过,那一瞬间,他突然想起月票已经用完,而且搭地铁又必须换乘三次车,实在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如果浅川今天搭地铁回家,以上叙述的两个事件绝对不会搭上同一条线。

更何况,多数故事不都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吗?

那辆出租车缓缓地停在皇宫大楼前,司机是一个40岁左右的小个子男人,看他眼里布满血丝,大概是熬夜开出租车吧!

仪表板上放着司机的职业证书,上面有他的彩色照片,旁边写着他的名字——木村干夫。

“到北品川……”

一听到乘客说出目的地,木村不禁感觉轻松一些。

北品川位于他们公司仓库所在地——东五反田的前头,出租车司机最喜欢载到和自己同方向的客人了。

就这样,木村开始变得话多起来。

“待会儿要去采访吗?”

浅川原本望着车窗外发愣,一听到木村的话,不禁睁大布满血丝的双眼,十分讶异司机如何得知自己的职业。

“先生,您是不是报社记者?”

“我是杂志记者,没想到你的眼睛挺尖的嘛!”

木村开了将近20年的出租车,他从客人上车的地点、服装和措辞就可以推断出乘客的职业。一般而言,从事比较热门职业的乘客,多半都会兴高采烈地谈起自己的工作。

“您真辛苦,一大早就要出门工作了。”

“不,我现在正要回家睡觉。”

“啊……那你跟我一样。”

平时浅川对杂志记者这份工作并没有感到特别自豪,不过今天早上他终于完成自己负责的系列企划,而且得到相当大的回响,让他重新体验到自己的报导被编印出来的成就感。

“工作很有意思吗?”

“还好。”

浅川随便敷衍道。

这份工作有时候挺有趣的,但有时却不怎么好玩。他没有忘记两年前的失败经验,甚至还记得当时的报导标题——“现代的新神明”。

想着想着,浅川脑中浮现出自己当年颤抖着身体,跟总编辑要求做第二次采访的情景。

这时,出租车快速地驶过东京铁塔左侧的弯道。

“先生,您是要走运河沿岸,还是走第一京滨?”

车子行走的路线会因目的地——北品川的停车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走第一京滨,我在新马场的前面一点儿下车。”

对出租车司机来说,乘客要前往的目的地越清楚,他们就越轻松。

木村在下一个十字路口右转后,不由得想起那次可怕的经历。

(就快到那个地方了……)

将近一个月来,木村一直无法忘记那个十字路口。

木村的感受和浅川一直拘泥于两年前的失败经验不同,他可以从客观立场来看待自己碰上的意外事件,更不需对它负责或反省,毕竟那是对方造成的一起突发事故,不是单靠他提高警觉就可以避免的。

一个月的时间不算短,他几乎已经忘掉当时的恐惧。但不知为何,木村每次经过那个十字路口时,就想把当时的情况说给别人听。

他瞄了后视镜一眼,发现浅川正闭上眼睛休息。

“已经将近一个月了……”

信号灯仿佛在等待木村打开话匣子似的,慢慢地从黄灯变成红灯。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事情让人搞不清楚。”

木村开了一个话头,试图引起浅川的兴趣。

浅川一听到司机的说话声,急忙仰起下垂的头,睁开眼睛看看四周,确认一下车子目前开到什么地方。

“最近猝死的例子好像增加不少,没想到年轻人也会碰上。”

“啊?”

木村继续说道:

“将近一个月前,我开车停在那边等红绿灯,突然有一辆摩托车朝我这边倒下来。最奇怪的是,那辆摩托车在停下来时砰的一声倒在我的车上……对了,机车骑士是一个19岁的补习班学生,而且他居然就那样死了!当时救护车跟警车都赶来了,加上我的车子被他撞到,事情闹得可大了。”

浅川担任十几年记者所培养出来的直觉告诉他事有蹊跷,因此他立刻记下司机和出租车公司的名称。

“当时那个年轻人的死法很奇怪,他急着要脱掉安全帽,整个人仰躺在地上,手脚不停地舞动……我赶紧跑去打电话叫救护车,回来时他就已经翘辫子了。”

“地点在哪里?”

听到这里,浅川已经完全没有了睡意。

“就在那边。”

木村指着车站前的斑马线说。

浅川把这件事深深烙在脑海里。

品川车站位于港区高轮,如果是那边发生事故,应该由高轮警局负责侦办,于是他迅速在脑中搜寻布在高轮警局的内线。

一般规模较大的报社会在各个地区布下眼线,因此他们搜集情报的能力有时候甚至超越警方呢!

“那么他的死因是‘猝死’了?”

浅川急忙问道。

“这简直就是开玩笑嘛!当时我的车子静止不动,是他自己突然倒过来,警方居然还要我提出事故证明,保险公司那边也差点儿留下不良记录。唉!真是祸从天降!”

“你还记得正确的日期和时间吗?”

“先生,您是不是嗅到大新闻的味道了?嗯……大概是9月4日或5日吧!至于时间嘛……我想是在晚上11点前后。”

说着说着,当时的情景又在木村的脑中复苏了。

温热的空气、倒地的摩托车引擎里流出的黑油,黑油的表面反射车前灯的灯光,还有那个枕着安全帽的年轻骑士临死前饱受惊吓的表情……

(他到底是被什么东西吓到的呢?)

信号灯变成绿灯,木村轻轻踩下油门,车子继续往前开去。

这时浅川正在做笔记,隐约传出奋笔疾书的声音。

木村的胸口忽然兴起一股恶心的感觉。

(怎么会想起这段不愉快的经历呢?)

他用力吞了一口口水,强忍住不断涌上来的恶心感。

“那位年轻骑士的真正死因是……”

浅川出声问道。

“心脏麻痹。”

(心脏麻痹?法医真的这么下结论吗?

最近应该已经不用“心脏麻痹”这种字眼了……)

“这一点和事发日期、时间都有必要再确认一下。”

浅川一边喃喃自语,一边做笔记。

“死者的身上没有其他外伤吗?”

“没错,就是这样。真衰,我差点儿被吓掉半条命呢!”

“啊?”

“哦……我是说那个人死的时候,脸上露出一副受到惊吓的表情。”

浅川的心底响起一个声音,但是他拒绝将这两件事情联想在一起。

这时,京滨的新马场已经在眼前了。

“请你在前面的红绿灯处左转停车。”

一抵达目的地,浅川打开车门,并将两张千元大钞和名片一起递给木村。

“我是M报社的浅川,关于你刚才提到的意外事故,我想知道得更详细一点儿,可以吗?”

“嗯,没问题。”

木村很高兴地说道。

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觉得自己这么做是出于一种使命感。

“改天再给你电话。”

“电话号码是……”

“哦,我已经记下你的公司名称,就在这附近吧……”

浅川正要把车门关上时,突然对自己想进一步确认的事情产生一股难以言喻的恐惧感。

(最好还是不要插手这种怪事,否则有可能会重蹈覆辙。

可是好奇心已经被挑起了,绝对不能就此放过。)

于是,浅川再次向木村询问道:

“那个年轻人确实很痛苦地挣扎着要脱掉安全帽吗?”

3

小栗总编听着浅川的报告,不由得绷起一张脸。

他的脑中倏地掠过两年前的旧事,当时浅川好像中邪般一头栽进采访来的情报里,不眠不休地坐在文字处理机前写着教祖影山照高的半生,(奇*书*网^。^整*理*提*供)整个人显得兴奋异常。

两年前,超自然现象在出版界吹起一阵前所未有的旋风,编辑部在短时间内收到一大堆灵异照片和幽灵、怪谈之类的文章,投稿信件多到简直可以用“脱离常轨”四字来形容。

小栗总编一向自信能够将整个世界的结构加以正确地判读,惟有那些超越自然的现象令他百思不解,迟迟无法找出明确的答案。

那时候,读者除了投稿到M报社之外,其他出版社也被卷入灵异旋风之中,大伙都被这种异常现象所震撼。

M报社花费许多时间整理稿件,得知投稿者并非一个人寄出好几封稿件,而是每个人都有匿名投稿。大略核算之后,他们发现当时有将近1000万人投稿。

“1000万”这个数字震惊了出版界,因为它反映出每10人中就有1个人投稿。

不过,在他们调查出版业界的人士之后,却又发现这些人竟然都没有投这类文章。

这是怎么回事?那些堆积如山的信件到底是从哪里飞来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