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东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束东宫- 第7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掌权期间却从没有过一个,所以每个人都敢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方休明道:“我们在这里议论天子已是逾越,更无论这些事情我们根本没有调查就随便发言,我们的言论对得起我们身上的官服吗?”方休明拱手一礼,“微臣这些话冒犯,但还是请诸位三思,若是真有什么不满,陛下就在里面,我相信陛下会认真地听取你们的建议的!”
  方休明说罢离去,今天不是他值班,无须再次久留。这些大臣——烦!
  注1:流求,台湾在隋时的古称。
  注2:珠崖,海南从汉到唐的古称。
  注3:对不起,我不知道皇帝要怎么称呼太上皇(据说就是叫“太上皇”,个人以为忒难听,明的时候也有叫“太上”“上皇”的,但好像都是大臣的叫法),只知道皇帝在太上皇面前自称“儿皇”(不过以澈和羽的关系,我让他自称“我”了),所以暂时用“父皇。哪位大人知道的可以和我说一下,我回头改掉(如果真的是称呼“太上皇”的话就算了,这个称呼我受不了)。
  注4:文中的亩用的是现在的市亩,用古代的亩换算上实在太麻烦了。隋的亩大约一亩合现在1。33亩。
  注5:文中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借用隋盛时。隋盛时人口达四千六百多万人,可用耕地约五千五百多万顷(约8。25亿亩)。大淼还没有发展到极限,所以减少一些。
  注6:“亿”在古代代表的是10万(《易…震》,郑注:“十万曰亿。”),这里我直接取今意。既然是架空……就给我一点虚构的空间吧。
  注7:15亩地能不能养活一家人呢?我估计不是太令人满意。举个例子,隋唐时人均耕地面积大概是18亩(或者更多一点),但是这些农民是不允许自费参军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自己购买铠甲、剑、马等装备吧。由此可见,以隋唐的物价,18亩地也只是温饱,更何况15亩呢?
  换一个角度说,隋唐的单位产量换算到今天大概是每亩200多斤,15亩就是3000多斤。一般一个人每顿饭要吃半斤左右,一家三口每年自己就要吃掉1600多斤,再扣去每年纳的税约600斤(隋唐每丁每年收取二石的税),最后给这家人剩下了不到900斤的粮食。我不知道古代物价具体如何,用现在的农民种一斤粮收入不到1元来看(百度出来的,据说农民种一亩地产量在500…700斤,除去成本收入只有400-500元),古人要用不到九百元的钱去维持一家三口一年的开支——这还不算那些上有父母的家庭。
  可想而知古代农民的生活多不容易。
  所以,从古至今,最让中国政府头疼的问题就是百姓的温饱问题,只可惜以前的政府只会垦荒、减税、提倡艰苦朴素等,却从来没有想过要限制人口增长,除了避孕措施不够发达以外,主要还是观念问题,要知道在以前计划生育是多么不道德的想法(澈的行为可是大逆不道呢)。后来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温饱就要解决人口的无限制膨胀问题,于是开始了近乎气急败坏的计划生育运动。
  




第85章下

  固上亭道:“那这流求与西夷与我中华又有何干?我中华地大物博,何须理会这些弹丸之地?”
  “这流求是……重要的地方。”方休明瞄一眼玄澈,发现后者神情淡淡,毫无表示,不得不硬着头皮点下韩国、日本、台湾及东南亚诸岛,说,“皇上的意思是,如果这里、这里和这里,都被人占领或控制,我们将失去出海的机会。”
  固上亭更是诧异:“为什么要出海?”
  “因为海外有着更加广阔的世界。”方休明回答的很快,顿了顿,又补上一句,“这是皇上和地理系学生探讨后的结论。”
  虽然固上亭是玄澈的死忠粉丝,但这时也不得不皱起了眉头,他的神情与其说是不信或疑惑,倒不如说是茫然。这点上看他和其它大臣的脸色都差不多。但是固上亭心中有疑问也不敢质疑皇帝,只好在此把目光投向充当传声筒的方休明,似乎在问:真的?
  方休明眉毛扬扬,翻出半个白眼,表示他也难以理解。
  注1:“千里之外有一个叫大不列颠的荒岛上,一个信奉大胡子叔叔的长名字老头将会在千年之后担心人口会对人类构成威胁,并且呼吁大不列颠人民晚婚晚育”,这句话的来源是:
  1798年,英国牧师托马斯…马尔萨斯写了一本叫《人口原理》的书,认为人口有几何增长的趋势(即1,2,4,8,16……),而食物供应只有算术增长的趋势(即1,2,3,4,5……),最终人口增长将会突破地球所能供应的食物总量,于是他呼吁大英人民要——晚婚、婚前守节、夫妻自我限制同房频率等(这个号召一度让我觉得当时的避孕措施一定十分落后,但在1822年,有人公开提出用避孕的方法避免人口增长,莫非这三四十年中避孕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后来才知道,原来节育是不道德的……)。
  另外马尔萨斯认为,还有自然原因(事故和衰老),灾难(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和罪恶(包括杀婴,谋杀,节育和同性恋)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所以耽美不是罪啊………。…|||
  从后来的口发展史来看,托马斯的这个呼吁出现在英国就变得很可笑。在可笑的另一面,可悲的是,怎么中国就没有出现一个托马斯?!
  所以说,从世界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老实说,按照西方学者对于这个词的定义,中国古代那些家伙们称不上知识分子)的目光怎么看怎么让人觉得短浅。
  注2:“农业副产品过多”这个说法好像是马克思在提及中国的时候说的,不好意思,具体哪部著作忘记了。
  86、外交
  固上亭好容易消化了一点关于海洋的论调,艰难地再次发问:“那、那……西夷又有什么重要?”
  这次方休明咧开了笑,不答反问:“固大人知不知一斤普通的茶叶在临澹卖多少钱?”
  “一……”固上亭刚要开口却突然想起了什么闭了嘴一时没说出话,却不想玄澈接上话说:“一百文钱。”
  固上亭震惊地看一眼玄澈,对上那双漠然的黑眸,心下一惊,连忙将头埋了下去。
  玄澈勾起嘴角,说不出是嘲讽还是不屑地冷笑了一声,示意方休明继续。
  方休明在心中叹了一口气,面上不动声色道:“但是这样一百文可以买一斤的茶叶,到了西夷便要卖到一两黄金。”
  “一两黄金?!”
  惊呼出声的是户部尚书,紧接着整个屋子的人都沸腾了。固上亭痴痴呆呆地看着方休明,一脸的难以置信。
  “不过这从一百文到一两黄金的利润全部掌握在这些人手里。”方休明在中亚和西亚的部位画了一个大大的圈,“一群比我们不知落后多少倍,却富有至极的家伙们,可怜我们的茶商,只能赚取那样一点微薄的利润。”
  户部的工作人员们一个个眼睛都要比夜明珠还要明亮了,每天哀叫着没有钱的他们仿佛看到了成堆成堆的金子摆在了面前,那叫一个金光耀眼。而其它大臣们一旦从最初的惊愕中醒悟过来,也都是跃跃欲试的模样。这么一大笔进帐,鼓起来的可不止是国库呢!
  户部尚书起身慷慨激昂地说:“陛下,臣以为我们应该为我们的茶农争取利益!”
  玄澈忍不住冒出了一滴冷汗,他仿佛听到了希特勒在叫嚣:“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八月初的时候,朝廷颁布了几条法令,关于部分地区税率调整以促进经济发展,关于鼓励民间造船出海,关于鼓励商人与外国贸易,关于商人出资用于公共事业达到一定程度可获得爵位,关于大力发展两湖农业,关于扶持珠崖经济发展计划,关于各大新式学院与武林逍遥山庄联合办学,关于明年三月再开春闱并加设女子考场及诸多学科……
  总之,八月是个让人兴奋而混乱的月份。
  与朝廷各项法令出台的同时,全国几个大城市里也多出了一个新事物:报纸。
  说报纸是新事物并不准确,早在几年前,通川商行下设的出版社就不定期以报纸的形式发行了一些专题,比如水德198年畅销一时的“春闱专题”,但这次通川商行所发行的那是日报——《大淼日报》,每日皆有,报道了全国大小事宜,大至国家方针政策,小至街头碎闻,而最近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关于朝廷新法令的解读专栏了。
  有发行报纸的城市里,官府都在特别开辟的公园或广场上立起了几块板子,上面张贴了当日的报纸,每天都有专门的人来更换,以方便群众阅读。但不识字的百姓毕竟还是占了多数,于是这些公众报栏旁和各种酒楼茶馆之中就多了许多解读报纸的说报人。
  说报人一般都是先拿着报纸照本宣科一番,解释了大概,下面便有人议论,这时那些读过书或者有见识有门路的说报人,就会拿社会名流、文人大家的言论来满足大家的“求知欲”,一会儿说说这个人的观点,一会儿谈谈那个人的论调。百姓们觉得这个也对,那个也对,听起来也有汁有味的。若是碰到一帮自恃才气高妙的读书人听了这说报人的点评,自己也会高谈阔论起来,要刚好还有一批人持不同观点,两方人就会辩论起来,那百姓看热闹的就更多了。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面对御史上奏要求遏制这种议论国事的风气,玄澈总是这么说。
  对于报纸很多老臣都变现出不屑,认为这是一种侮辱文人智商的玩意儿,但是当这年过去,学子们的思想越来越朝着“大逆不道”的方向发展时,他们也意识到了报纸的巨大作用。于是一批老家伙们也办了一份名为《学道》的报刊,只是这代表保守思想的报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大淼日报》打压着。而随着这两大势力和思想的碰撞,越来越多的刊物开始出现。
  这些都是后话了,说回水德201年的秋天。
  玄澈现在每天都要忍受那帮大臣们的魔音绕耳,本来因为没有采取任何控制生育的措施而消停一些大臣们,马上又因为鼓励民众参政议政和开办女子科举而闹腾了起来。
  “皇上!女子怎么能进入科举呢?!”
  又是可恶的礼部尚书杜斯仪,这明明才步入中年的男人就已经比六十岁的老头还要罗嗦古板了。玄澈恶狠狠地瞪他,但杜斯仪吃准了玄澈不会因为他的直言和无礼而将他拖出午门,所以干脆脖子一梗,摆出一副慷慨就义的模样。
  玄澈无奈地揉揉额头,心道:这帮大臣,我真不应该对他们仁慈!
  玄恪坐在玄澈腿上,看着父亲烦恼的样子,乌溜溜的眼睛转了转,伸手摸上父亲的脸,奶声奶气地说:“父皇不要理会这个酸腐老头!”
  杜斯仪听了顿时气得七窍生烟,想他虽然比不上太上皇和陛下风华绝代,但好歹曾经也是玉树临风不知骗走多少少女的芳心,如今不过刚刚步入四十大关,就被一个三岁小童说成了老头,实在是非常打击他的自尊心了!
  玄澈看到杜斯仪头顶冒烟的样子不禁莞尔,被吵得头疼的郁闷一扫而光,亲亲玄恪的小脸蛋,笑道:“我的小玄恪,嘴巴这么坏。杜大人是你的长辈,不可以这样说,知道吗?”
  “哦,好吧。”玄恪点点头,十分认真地说,“那父皇你不要理会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