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曼尼拉事件只比“呼代里河事件”早了一个月不到,斯大林雄心壮志,才敢于在两个方向挑衅其他国家。
然而,正是这样的两线布局,在中国人愤然还击,给予斯大林远超预期的痛打狂揍时,整个苏联才显得如此被动。
“斯大林同志!”
“梅列茨科夫同志,芬兰方向的事情,进展怎么样。”
斯大林虽然刚刚才看完了芬兰方向的情况,但依旧问道。这种情况下,如果作为负责人的铁木辛哥如果还不如手下的参谋们知道各方面情况的话,将遭遇他空前的怒火。
铁木辛哥再次敬了一个礼,随即走到一侧墙壁上的世界地图前,指着芬兰的位置,说道,“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大批的坦克,飞机,以及重炮集群都已经基本部署到位,列宁格勒方向也准备完毕,预计半个月后,也就是2月上旬能够按照原定计划,25个师,共计49万红军将对芬兰军队发起总攻,预计只需要四到五个月时间,我们就能迫使芬兰屈服,从而达到预期作战效果。”
这是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自从支援西班牙内战以后,国内战争不算,与德国人瓜分波兰后,这是又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按照“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芬兰将是属于苏联的一份“午餐”。
49万红军,1100多架各式战机,880多辆坦克,3000多门大炮,将构成对芬兰人的绝对优势。
“嗯。”斯大林不置可否地点点头,随即做怒道,“昨天,中国人在恰克图方向,对伟大的苏联发起了可耻的偷袭,四个边境机场损失极其惨重,800多架飞机,近1100名飞行员成为了中国人侵略的牺牲品,四个机场被炸成了废墟。
强大的苏联从未遭受过这样的耻辱,我们要立即准备反击。全面的反击。”
铁木辛哥和梅列茨科夫来之前就预计到了斯大林的怒火,但没想到他居然要求立即发起全面进攻,这,是不现实的。
铁木辛哥正想说话,斯大林又转向了贝利亚,“你把情报都讲一下,方便他们作出判断。”
贝利亚敬礼,随即打开手上的情报文件夹,开始念起这些情报来。
“1939年12月26日,在蒙古的情报人员发现中国军队有大规模调动的迹象,不日,中国人的一个中国机械化步兵师与三个步兵师北上,随后,西伯利亚军区一个BT17坦克师与中国的半坦克师发生交战,我方失利。”
“1939年12月28日,在内蒙古绥远的情报人员发现中国军队有大规模调动,至少有一个坦克师的部队从绥远北上,赶赴中苏边境。我军同期有三个步兵师,两个坦克师,两个空军师支援抵达边境。由于中国军队通过绥远—库伦之铁路行动,调动速度比我们快,提前爆发的这场边境战争,让准备不足的我军陷入了被动。”
“1939年1月11日,我情报人员发现中国空军在蒙古的数个空军基地有异常的起飞降落,后,情报部门判断为中国人的战备训练,对此失去了戒备,随即,中国空军秘密聚集到库伦一线,通过库伦机场,对我前线机场实施了黎明时分的突然毁灭性轰炸。在之前,由于中国人准备隐秘,单纯地调动空军,我们没有得到任何中国人可能进行大规模空袭的情报。”
“1939年1月15日,中国国防部部长蔡锷亲自召开重大新闻发布会,向近百名记者公开了大量的证据,宣布苏联对中国发起侵略战争,中国进行了有效反击。
同日,中国国务委员,最高权利委员会副委员长,卸任的国务院总理,中国的第二号权力人物,孙长庆会见日本代表团,明确提出中日双方在远东地区拥有更广泛的合作空间,并明确表示支持日本增加在朝鲜的驻军人数。
同日,中国政务院总理周国来约见德国驻华大使、美国驻华大使,就中苏关系,中苏边境战争等问题进行了意见交换,中国人试图获取德国和美国人的支持,并达成了某种意向性的协议。”
“1939年1月下旬,中国新疆兵团,东北警备区两地部队精锐向中苏边境大规模调动。同时,据信有至少一个中国坦克军,数个机械化师,近10个步兵师,数个空军师调入了蒙古境内。在蒙古境内,靠近我边境方向,中国人正在紧急修建数个大型机场,预计到2月份就能基本投入使用。”
“昨日,德国政府向我们重申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神圣不可侵犯,但是美国人却明确表示,一旦中苏爆发战争,影响了中美贸易,将对美苏间的贸易进行制裁。”
情报的汇总成一个沉甸甸的事实,中国人正在准备和苏联展开一场大战。
贝利亚说完,斯大林放下手中的大烟斗,说道,“中国人刚刚宣布扩军100万,数个边境警备区进入战备状态,并召见我们大使,抗议我们的侵略,中国表示,如果我们继续扩大战争规模,中国将不惜全力与我们在多个方向上开战。”
贝利亚心里微微一惊,大多数情报回国,都会先到自己这里,可现在看来,斯大林或许还有另外的秘密部门。
“我们做好与中国人全面开战的准备了吗?”
斯大林向总参谋长和回国述职的铁木辛哥问道。
铁木辛哥:“斯大林,如果与中国人开战,那么我们将面临至少两线作战,甚至可能是三线作战。按照情报来看,东南亚地区已经很难满足贪婪的日本人,他们近四百万规模的陆军,一旦得到中国人的默许,超过四分之三随时可以投入远东地区。远东和西伯利亚的资源,早已让日本垂涎。
而且,一旦中苏战争全面爆发,芬兰方向的战争问题不大,但德国人却很可能采取行动。”
“铁木辛哥同志,我们签订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贝利亚反对道。
“贝利亚同志,条约从来都是拿来撕毁的,想让德国人遵守条约的前提是,苏联在西线的数百万大军,一动不动地待在那里,而一旦他们被调去了中苏战场,我以自己的军衔保证,德国人一定会加快侵略苏联的步伐。”铁木辛哥是少有敢于在斯大林面前直言的人之一,他进一步说道,“斯大林同志,虽然我不是特别清楚中国人的军队力量,但是,至少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场由我们挑起来的边境战争,虽然他们采取了可耻的反偷袭,但是,一旦中苏全面开战,我们至少将投入数百万的部队与中国人开战。或许还不够,以他们的人口和工业规模,经济规模,至少能够武装起上千万的部队。如果再加上日本人,我们将面对蝗虫一样的中日大军,他们将试图最贪婪地抢走整个西伯利亚,整个远东。”
斯大林沉思良久,不愠地说道,“收起你的那套德国威胁论,他们不敢向我们发起进攻,除非我们主动进攻他们,芬兰才是你应该关心的。即便中苏交战,芬兰方面也将确保胜利。梅列茨科夫同志,你的意见呢。”
梅列茨科夫敬礼说道,“斯大林同志,中苏方面一直不是我们的防御或进攻重心。我们在新疆方向,远东方向,甚至是蒙古方向,都没有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虽然中国人可耻地偷袭了我们,但是,他们的交通比我们更方便,在多个方向都可以快速地发起进攻。他们的精锐部队,有一半都布置在北部,必要时,在一个月内,他们能动员至少200万人投入战争。
而我们至少也要半年才能投入200万人参战。第一批的参战部队,不会超过120万人。
最关键的是,从这场边境战争暴露出来很多问题,我们在飞机、坦克方面已经处于劣势,或许是从德国或者美国方面得到的技术,中国人的飞机和坦克性能极其出色,一旦中国人在边境集结超过1000辆坦克,超过1000架飞机,我们大约,大约要准备两倍的数量,才能确保平衡。
而且,西伯利亚最寒冷的寒冬即将来临,中国境内的气候则要好很多,我们面临严峻的气候困难。”
如果不是刚刚得到过情报部门和军事专家关于中国人新式武器的评论,还有前线回来的详细战报,斯大林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这些数据的。
“最重要的不是战争如何进行,而是战争对于苏联有什么好处。我基本同意铁木辛哥同志的意见,如果我们与中国人开战,那么,很可能德国人会改变对我们的战略。如果不调动欧洲的部队,我们只有进行大规模的扩军。”
梅列茨科夫很清楚,芬兰的问题和蒙古的问题是一样,不同的是,芬兰人没有中国那么庞大的国土,没有那么强势的经济,政府和军队,如果时间提前二十年,全面下手,蒙古甚至是新疆,或者整个东北,都有可能成为苏联的囊中之物,但如今,这一切都显得极其困难。
究竟是下注在欧洲,还是全力去和中国人死战,这是一件只有斯大林才能作出的决定。
斯大林沉思良久,国家大事虽然不是很快就能下决定的,但是梅列茨科夫和铁木辛哥的话还是说到了他心里的一些担忧。
作为苏维埃的最高领导人,他也许有些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从不把芬兰或者波兰甚至是德国人放在眼里,但如果仓促地和中国人爆发一场全面战争,而且是收益匮乏的全面战争,对苏联是不利的。
斯大林甚至从未想过和中国人进行一场全面战争,哪怕是在中国最弱的时候,但如今,当全面战争的风险来临是,如何取舍,却需要仔细考虑了。
“下午有一场国防会议,你们都准备一下,把刚才的话在会议上再说一次,看看其他元帅和将军们是什么看法。这是一场事关苏联命运的会议,我希望你们足够重视。”
汉京,中国元首办公中心。
罗峰正站在张蜀生的办公室里,向他汇报苏联的情况。
相对于中国对苏联的情报渗透,苏联对中国的情报渗透就差很多,要知道,苏联没把中国当一回事,中国却把苏联当成注定的对手,双方的重视程度不是一样的。
“西伯利亚和新疆,远东的苏军都有大规模的调动迹象。恰克图等数个机场也在进行紧急的修复工作,不过预计至少要2到3个月的时间,这些前线机场才能形成规模战力,之前即便是大量修建野战机场,配套的设施、油料供给也跟不上,而且,西伯利亚最寒冷的季节已经来临,预计大规模的战争爆发,最迟也在大雪开始融化后。
苏联国内正在进行高峰讨论,众多大将和元帅的意见不统一,绝大多数的人反对全面战争,认为进行一场边境战争已经足够了,看似独裁的斯大林,其实个人很谨小慎微,优柔寡断,他对欧洲方面一直念念不忘,很难短时间内下定决心和我们全面开战。”罗峰简单地讲述了一下苏联方向的情况。
张蜀生点点头,他对于苏联人的反应有一定的预计,以斯大林的性格,转而和中国全面开战的几率不到10%,而且,即便全面战争来临,中国也有信心将它变成一场边境战争,苏联休想长驱直入。
全面成功或者全面失败的局面,在中苏之间,只可能是全面动员和全面入侵后,才可能出现的结果。
“密切注意苏联的动静吧,我预计这场边境战争规模将扩大,甚至蔓延到远东边境或者新疆方向。如果我是斯大林,取得一场局部战争的胜利是最好。”
这次偷袭苏联,虽然让苏联的前线机场损失惨重,但远没有到让苏联伤筋动骨,或者难以承受的地步。如果说到战争规模,后世的诺门坎战役,比这场边境战争一开始就大得多。然而,获得胜利的苏联人,并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