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臣不敢。”
“只是孙老师,朕观这殿试考试的时间,与参考的人员,几乎就是与春考中的贡生重合了,这殿试岂不是成了春考的加考?有必要吗?”(未完待续。。)
第729章天子门生
“皇上,这殿试可是显示皇上无比权威之时,其它的考试都是由礼部主持,而皇上并不参与,这殿试则是由皇帝主持,是皇上在取仕最后一关的决定权。所有中进士的人,都是天子门生,是我朝皇权集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孙承宗一怔,这皇上还真是糊涂的不一般,科举制度为的是什么,当然是选官,如果没有这后一项,这选官与皇帝也就失之交臂了。
所谓天子门生,是指参加殿试被录取的进士。因为在科举时代,士子科考被录取后,称监考官员为宗师,自称学生。考官与考生以师生关系的名义互相勾结,朋比为奸。而殿试是国家最高级考试,皇帝为了防止大臣特别是宰相借做考官扩充势力,在殿试时往往亲自充当考官,那么在殿试中录取的进士自然都成了天子门生。
同科及第的进士互称同年,称主考官为座主、座师或恩门,自称门生。这样,新进士就和主考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师生关系,新进士常把自己的及第看作是主考官对自己的一种恩情而感恩戴德,于是科举考试就成了主考官结党营私,建立和培植自己势力的一种渠道,比如孙承宗与袁崇焕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这对皇帝的集权统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皇上当然想着当这样官员的老师了。
“天子门生,这都谁想出来的?”朱由校一笑,殿试。皇帝成了最终的主考官。成了所有新进士的恩门,所有的新进士都成了皇帝的学生,成了天子门生,他们感恩戴德的对象只能是皇帝了。这样,皇帝就把科举的取士大权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上。这对巩固皇帝的集权统治应该说是有利的。
但可笑的是,这些天子门生的进士当了官,把持着大明的朝政、经济、军事等等,大明的官场上是他们的天下,这是最主流的一股力量。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学生的原因而少贪污一两银子,而皇上更没有因此而将大权牢牢的抓住。
相反不是天子门生只是举人出身的宋应星兄弟、孙元化、蒋秉采等却都围在了自己的身边。
“回皇上。是唐周武则天的创举。当时的目的是因为陇西贵族反对立她为后的旧恨,为进一步削弱贵族势力而放手招官,并亲自殿试贡士,又使科举制度得到了加强和巩固。科举一开。贵族垄断要津的局面被打破。倒是开创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寒门取仕局面。而后并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制度,而到了明代,才由我太祖定为制度。”
朱由校一听。原来是武则天这头低能儿所办的事,不由的一阵鄙视。对武则天,朱由校是一点没有好印象,这头淫驴能办什么好事,养面首**宫闱、杀亲子亲女灭绝人性,为一统天下将大唐军事力量给一一搞废,民生更让让他搞的不堪入目,这条殿试也就是再给读书人设个坎而已,什么寒门取仕,不过是个笑话而已。寒门吃个饭都成问题,能有几个人能请的起先生,买的起书,很得起墨?所争的只不过是与那些七姓九家十家的高门大伐,与一般的地主之间官僚分配方案而已。
“人道虎毒不食子,那种连自己儿子都杀的毒妇,畜生都不如,她搞的东西,没有不是为了权术而为的。”
“皇上看的倒准,唐代的科举,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所以各门阀当然有了当官的便利条件,这当然威胁着武则天的皇位,所以她才将殿试制度定了下来,将官员的选拔权自己掌握着。”孙承宗的话里,对皇上辱骂的话,倒是比较认可,千古是非凭人说,武则天为了权位不择手段,杀女争皇后之位,杀两子夺权,最后又将自己丈夫的家业全部霸占,自己称皇改国号,李唐遇到这样一个儿媳妇,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
“这殿试原来如此而来,先天倒是不足了。请孙老师说说具体的规程又如何?”今年就算了,三年之后,朱由校可不打算再要这个武则天这头淫驴留下的殿试了。
“回皇上,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殿试在会试后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但授高下,分为三甲出身而不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而已。殿试由皇上亲自出题,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等次。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上需要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以往两次皇上您都是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读卷是读卷官在文华殿,至御前跪,展卷朗读毕,司礼监官接卷至御案,尔后读卷官们以次进读如仪。而后众官出至丹陛等候。待皇上御批状元、榜眼、探花毕,同其余各卷发出。而后传制唱名,口传三甲,皇上登临奉天殿,一一接见新科一甲三名。尔后张榜,赐宴礼部,及新科进士。并赐状元冠带袍笏。第六日状元率诸进士上表谢恩。”
殿试相当的复杂,明初时,太祖朱元璋始策问贡士于奉天殿,赐一甲三人进士及第,赐二甲进士出身,赐三甲同进士出身。其中二三甲进士各科名额不等,无定数在这场考试中,他们将面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这些可怜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头的,他们只能战战兢兢的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这个名次将一直跟随着这样考生一辈子。
“然后呢?考中了进士不就是可以当官了吗?怎么分配?”
“回皇上,一般来说,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考选庶吉士,皆为翰林官。共创或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
“好复杂啊!孙老师如此说,这殿试的考生,一个落榜的都没有,不过名次之升降,无有黜落,还都能直接的当官,那这殿试还有何意?”朱由校听着那个费劲,一阵的蛋疼,这折腾了半天,就是对春闱会试来了一个重新洗牌,只是再排排座次而已。劳民伤财为了哪般啊!殿试针对的圈子是已经入围的贡士,这些贡士只是在殿士上走个过场,把贡士的名称换成了进士的名称。区别就是你在贡士圈里所考的名次作废了,以进士为准。那管什么啊?这就是那头淫驴出的馊主意,别人是换汤不换药,这倒好,连汤都没换,直接的伸了要筷子在碗里搅和搅和,就端上来了。这就是为国取仕?那头淫驴的水平真丫儿的凹。
“皇上此言差矣,殿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若干环节组成,三年一次严肃而又隆重有度地进行,其作用和影响是非同小可的。其一展示了朝廷对进士的高度重视。无论是殿试开考,还是读卷、传胪唱名、礼部赐宴与上表谢恩,皇帝临轩,仪式庄严隆重,官场及民间对于‘廷试三月十五、十八日传胪、二十二日谢恩、赐状元袍服,上皆视殿’所为何等隆重,何为?表达了皇上对新科进士的关爱与寄托。其二,激励进士为国效忠。凡进士及第者,统称天子门生,他们所感激的不是某人,而是天子,这对于‘恩出私门’而引起的朋党之争、沉滓泛起危及政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于殿试的弊病,不仅仅是朱由校能听出来,从科举中走出来的孙承宗当然明白,殿试就是多此一举。如果是以前,皇上不问事还好,越是问事,朝廷诸事越闹的慌,那种情况下,殿试有无,当然无所谓。但现在的皇上是中兴之君。而科举中的殿试恰恰是体现皇帝威严、加强皇权的大事,孙承宗怎么可能让皇上自动的放弃这个武器呢?所以将殿试的形式,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一一的说了出来。
这话听着,怎么听怎么象是说,殿试这种运动,在大明百姓的心中是相当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一种制度,是大明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节目。三年一次,大家都在翘首以盼,如同在等待着一项举国庆典一样的活动,在活动中,有大明元首参与。其实老百姓就只是为了看个热闹,看看状元郎的夸官游街等场面而已。实际情况和他们又哪里有一毛钱的关系?(未完待续。。)
第730章争抢交卷
“孙老师所言不无道理,那宋朝时赵匡胤可有殿试之说?”朱由校的心思当然没有被孙承宗的一番话给说服,孙承宗说了半天,就好比在说一件传统盛事一般,因为官方第三年都坚持着办一回,甚至还可以来个恩科,时不时的再加一下。让民众都成了习惯,是一个让皇上示恩,露一下自己的作用,告诉众人,这个世界是围绕着我来转的,不是礼部、朝廷在为国选仕,而是皇上。这有意义吗?为了保持这套传统,直接的把殿试这一套,直接的放在chūn闱会试上面,不一样的效果?
这明摆着的事,一场会试所选中的贡生,就是殿士的全部考生,而且这些考生不会有落榜的可能xìng。只不过是分座座发果果而已。这通折腾啊,真不知道图的是个什么。
原始的发起人是武则天那头yín驴,就她那松子一样大的脑仁,一个在宫廷里玩弄个权术如鱼得水一般的人物,参与到军国大事上,事事不通的老娘们,她能拉出什么好屎来?这种东西明摆着就是她宫廷权谋的一种延续,只不过是对手由一群老娘们变成了高门大伐而已。不要看她斗败了那些世家,就以为她有多厉害,那是她借着李唐的腿搓的麻绳,要不是有李唐,她一头yín驴算的了什么?
而朱元璋将其拿来主义用上一用,目的当然是加强皇权了,这位大明‘农场主’所有的想法就是要把一切都抓到手心里了。
“回皇上,宋朝的殿试也有过实行,那是事出无奈,倒是因为科举的判卷方式,出过一段笑话。”听到皇上不因加强皇权统治而对殿试推崇。孙承宗倒没有什么担心,皇上是比较睿智之人,这里面的道道也是一说就明,相信他更懂得取舍。笑着回答道。
“哦,无奈?宋朝殿试还有过笑话?孙老师请教之。”宋朝的体制在朱由校的眼里还是不错的。只不过开国皇帝赵匡胤不知道怎么回事英年早逝,被他那sè鬼笨蛋弟弟当了皇帝,总让人感觉有点先天不足,老是被辽国、金国压着打的感觉。
“回皇上,宋朝的殿试是始与一场考场作弊案,其实施的目的。倒与武则天的目的不同。”孙承宗轻松的说。
原来开宝六年(973年)三月初七,新录取的进士宋准等10人及其它诸科录取的28人一起到讲武殿谢恩。通过当面对话,赵匡胤觉得进士中的武济川、“三传”学究中的刘睿知识浅陋,回答问题时张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