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帝国风云录- 第23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之后就是金人南下中原,大宋遭受了可怕的靖康之耻,然后出现了岳飞,出现老中兴四大名将。赵家的子孙赵构到江南继续做皇帝,逍遥快活,整个长江以北的汉人百姓却在连绵的战火中饱受苦难,无数生灵在战火中灰飞烟灭,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北伐失败,大宋未能抓住时机收复故土,结果让强悍而残忍的女真人冲进了中原,占据了大宋半壁江山。

李虎寒意层生,连打几个冷战,情不自禁地抱住了罗思南娇嫩的身躯。不,这不可能是真的,这是故事,这是虚构的故事。

大宋很强大,非常富裕,即使国库负债累累,但国贫民富,只要北伐成功,重建了中原屏障,大宋很快便能变得更强大。罗思南说的对,我没有任何理由不相信天朝和天朝的皇帝,我不能凭借老爹的故事就盲目地认为天朝和天朝的皇帝都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其实事实上,像靖康之耻这种可怕的事,绝对不可能发生。

“我要信任天朝,我要信任大宋的皇帝……”李虎喃喃自语,好象是告诉罗思南,也好像是在说服自己。

然而,李虎说服不了自己,他总感觉天下之局势正沿着老爹的故事在发展,在前进,历史的车轱辘一旦转起来了,便再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

李虎召集罗青汉、董小丑、铁鹰、黄涉、霍六哥、柴云等一帮知悉这个机密的人商议将来的事。

经过仔细的分析推演之后,众人一致决定做两手准备。

大宋皇帝如果不同意给予援助,依旧是以马易物,那么就把战马的价格提高到每匹二百两白银。一两银子兑两贯钱,一匹马就是四百贯,一千匹马就是四十万贯。如此则可缓解义军的财赋危机。另外海路回易经过一年时间的恢复,再加上走私量的增加,这一块的收入也可以达到每年一百万贯左右,而且还能得到所需的各种物资,一举两得。

但赚钱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生存之策。

大宋拒绝给予实质上的援助,坚持以回易换物资,那么双方的信任度可想而知,由此推测到将来,所以义军必须尽快发展自己,提高未来的目标,也就是说,当宋军北伐一旦开始,义军要乘机拿下燕京,从而确保自己和大宋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否则,这个藩镇肯定坚持不了多久。

由此义军拿出一个决策,想办法买通大辽宫帐里的主和派大臣,以议和来拖延时间,想方设法避免大战,从而蓄积实力,等待北伐。

诸夏奉命亲赴燕京,找到龙竹大仙,请龙竹大仙出手相助。同时间,柴云也找到张觉和田颢等人,各人通过私人关系,秘密联系宫帐大臣,把李虎要议和的消息透漏出去,以此来促成议和。

第十三章 宋江和方腊

正月十二,大宋使者赵良嗣赶到润州。

皇帝在手诏中盛赞了李虎和辽东义军南下所取得的战绩,然后答应给李虎二十万贯的援助,不过他有一个附加条件,在北伐之前,必须卖给大宋一万匹战马。

李虎心理稍稍得到了一丝平衡。老子给你卖命,你好歹也要意思意思,不能成天空口讲白话。

赵良嗣的心情不太好,看上去很苦闷。他告诉李虎,为了这二十万贯援助,皇帝和一帮宰执们争论了很久,最后还是蔡京想了个招,从京东路的赈济款中拔出了二十万贯。皇帝这么做,显然是为了安抚李虎,担心激怒他,把一桩好事变成坏事。

“陛下说,北伐成功之后,使相居功至伟,大宋绝不会亏待于你。”赵良嗣看到李虎神色平静,于是话锋一转,说到了战马的事。

去年一年,李虎卖给大宋三千匹战马,但这个数量太少了,为了准备北伐,大宋需要更多的战马,所以赵良嗣恳求李虎,在九月之前,无论如何卖给大宋一万匹战马。

“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李虎说道,“我把战马都卖给大宋,我怎么办?我拿什么打仗?按照去年的约定,一年三千匹战马,不能再多了,而且,战马的价格要翻一番,每匹二百两白银。”

赵良嗣暗自苦叹。贼就是贼,当落难的时候,为了得到救援,信誓旦旦,象狗一样摇尾乞怜,等到打下平州路了,腰杆硬了,马上翻脸不认人,没有一丝一毫的情义,更没有任何信义可言,如此看来,李虎的承诺根本就是放屁,所有的一切都是不可靠的,大宋若想北伐成功,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李虎身上,而是要再次联金攻辽。

“大宋有大宋的难处……”赵良嗣细述了诸多困难,其中提到一件事,引起了李虎的注意。京东贼宋江在梁山泊举旗造反,声势很大,如今四处攻城掠地,祸害四方,因为京东路的梁山泊距离汴京比较近,所以对京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你等等……”李虎打断了赵良嗣,“你说梁山泊有个叫宋江的举旗造反了?这是真的?”

赵良嗣奇怪地看了他一眼,我是大宋使者,我有必要欺骗你吗?“宋江造反大约是两三个月前的事,听说他手下有三十六个贼首,都是梁山泊一带有名的强寇。京东路的禁军已经开始围剿,但宋江有一两万军队,还有大量船只,短期内估计很难平定。”

宋江?梁山泊?《水浒传》中的人物也出现了。李虎暗自心寒,呼吸突然有些急促,对自己的判断愈发没有信心。难道老爹的故事都是真的?都是对未来的预言?如果他的预言都要变成现实,那过几年金军岂不就要南下?大宋岂不要遭受靖康之耻?

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

“方腊呢?你听说过方腊这个人吗?”李虎急切问道。宋江造反后,就是方腊造反,据老爹说,方腊造反的规模非常大,宋军为了镇压方腊,调用了几十万大军,前前后后打了大半年时间。如果这个人也出现了,那么,几乎可以断定,老爹的故事就是对未来的预言,而岳飞、韩世忠、杨再兴等人也将陆续出现在宋金大战的战场上。

“方腊?”赵良嗣想了片刻,摇摇头,“没有听说过这个人。他是谁?干什么的?”

李虎沉默不语。赵良嗣不知道这个人,那么方腊如果是真实存在的,他还没有造反,由此引出一个问题,方腊何时造反?是在北伐之前还是在北伐之后?如果是在北伐之前,那宋军北伐的时间肯定要推迟,由此又引出第二个问题,宋军是不是因此错过了最佳的北伐时间,从而错失了良机,未能收复燕云故土,所以才有后来的金军南下,才有耻辱的靖康之难?

倒过来推理的话,造成靖康之难的原因是宋军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而造成宋军北伐功败垂成的原因是方腊造反,那么,方腊是否真实存在就成为判断老爹故事真实性的一个最有利的证据。

“方腊和我一样,是个反贼。”李虎决定把这个未知的事情告诉赵良嗣,“宋江造反,可能会延迟宋军北伐时间,而方腊造反,后果也是如此,但宋军北伐的最佳时机就是今年,就是在金军攻占上京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假若错过这个时间,金军南下了,那么,大宋北伐能否成功,谁都难以预料,所以,请你回去告诉陛下,援助也好,战马也好,这两件事都是次要的,我都可以让步,都可以做出牺牲,但陛下无论如何要阻止方腊造反,这是重中之重。”

赵良嗣心跳骤然激烈。李虎说得一本正经,非常严肃,不像是开玩笑,好象他通过某种途径知道大宋有个叫方腊的人正在准备造反,而且造反的规模好象不小,甚至严重到可以延缓宋军北伐。假如宋军延缓了北伐时间,其后果正如李虎所说,将来的形势就难以预料了。

“你认识他?他在哪?准备什么时候造反?”赵良嗣急忙问道。

李虎摇摇头,眼露迷茫之色。他也想知道方腊在哪?他更想知道方腊是不是真实存在。

“我们为什么造反?不就是没有活路吗?”李虎说道,“你告诉陛下,让他给大宋百姓一条活路,那宋江就不会造反了,方腊也就不会造反了,北伐肯定能成功。”

赵良嗣傻不拉唧地望着李虎,愣了半天,说了一句话,“使相,你了解大宋吗?”

李虎也傻里吧唧地望着赵良嗣,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了解大宋吗?应该算了解吧,从我懂事时候开始,我就跟着老爹四处流浪,老爹教了我许多东西,而这些东西和大宋息息相关,我当然对大宋有所了解了,不过,我离开大宋很多年了,儿时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如果说了解,自己都不相信。

赵良嗣苦笑,马上转移了话题。这件事说了等于没说,做为皇帝的特使,碰到这种事只能具实禀奏,而且李虎最后那句话极其不合适,连禀奏都免了。

“使相,开春后,你是防御还是进攻?”

李虎心里很乱,想了半天才问道:“陛下的意思呢?”

“陛下认为,平州路无险可守,所以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如果你能保持攻势,将非常有利于宋军北伐。”

李虎冷笑,直娘贼,念念不忘我这点人马,一门心思要消耗我,既然如此,那你就慷慨一点,多给点钱。让人做炮灰还不给饭吃,天下哪有如此抠门的皇帝?

“给我二十万贯援助,附加条件是卖给你们一万匹战马,然后还要我给你们卖命,请问……”李虎一字一句地问道,“换作是你,你觉得应该如何回答?”

赵良嗣笑得比哭还难看,他长长叹了一口气,神情非常沮丧,“我立即回大宋。”他是个使者,他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皇帝的要求和对方进行谈判,如今谈判破裂,他只能回大宋复旨了。

临走之前,赵良嗣说了一句话,“使相,如果你了解大宋,或许你的想法会有所改变。”

这句话让李虎想了很久,然后他请来了李纲,把皇帝的手诏和有关条件具体说了一下。

“李副郎,给我一个理由,给我一个主动进攻的理由。”

李纲凝神沉思,整理了一下思绪,随即说了起来。

我大宋立国一百五十余年,造反的非常少,算起来也只有太宗年间的四川王小波和李顺,还有这次的京东贼宋江。这主要得益于大宋的各项制度,比如募兵制,每有灾害则必募兵,每募一兵则少一寇。还有就是国库充实,可以及时予以赈济安抚,比如前年黄河爆发大洪水,淹死河北百万人口,受灾百姓达千万之众,但因为赈济及时,河北安然无恙。

这个国库充实是指国库有钱,但这钱不是盈余累积,还是赊借而来,大宋一百多年来的国库都是这种状况,国贫而民富。

我大宋一朝的财政长期困窘,国力萎靡不振,积贫积弱,然而,从表面上来看,却是繁荣昌盛,百姓的富裕程度远远超过了汉唐盛世,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宋的经济政策非常宽松,不立田制、不抑兼并。

所谓不立田制,就是放弃自三代井田、秦汉名田、曹魏屯田、西晋占田乃至北朝隋唐均田以来的国家土地管制传统,允许民间私人为田主。

所谓不抑兼并,就是朝廷对经济中的民间竞争与“兼并”现象采取类似自由放任的不干预态度。

这种宽松的政策大大刺激了经济繁荣,但同时也造成吏治腐败,“三冗二积”(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国力孱弱之弊日益严重,于是到了神宗朝,便出现了王安石变法。

第十四章 国富?民富?

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反对,变革派和保守派的争论焦点就是“国富”还是“民富”,就具体策略而言,就是“抑兼并”还是“不抑兼并。”

王安石变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