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海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海寇- 第69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攻克建奴城池之后,对八旗军民进行屠城。
  可以说毛文龙和建奴之间的仇恨,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有你没我,有我没你!说他有自降之心,简直就是放屁!他要是真的投降建奴的话,估计建奴能一口一口咬死他。
  说他拥兵自重有自立之心,更是臭屁到了极点!毛文龙率领孤军孤悬于辽东半岛那鸟不生蛋的地方,天灾连连,加之小冰川时代的影响,那边天寒地冻,要吃的没吃的,要资源没资源,全靠大明国内有限的粮饷支援勉力维持,凭什么自立?难道毛文龙脑子坏掉了吗?
  所以说袁崇焕杀毛文龙,根本就是一己之私,为了他自己的权力欲行的一招超级臭棋罢了!
  但是凭着这些就说袁崇焕勾结建奴,于孝天也不太相信,因为袁崇焕本身在大明已经官至总督之职,而且大明乃是眼下的正统,怎么看实力都要比建奴那边强的太多,他没理由暗中要投降建奴,因为建奴能给他的,绝对比不上崇祯给他的多,而且崇祯也给了袁崇焕足够的信任。
  袁崇焕要是投靠建奴,那么也只能说明他脑子坏掉了,但是他又为什么干了这么多蠢事呢?
  那么只能说明,袁崇焕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够英雄,够聪明!他起初满嘴跑舌头,忽悠皇上什么狗屁五年平辽,其实实际上等他自己明白过来,也发现这话说过头了!他其实根本没办法五年平辽,但是话已经说出口,说的太满了,已经是覆水难收。
  于是他只能想办法接着忽悠下去,想办法整合资源,就算是五年无法平辽,但是起码也要做出点成绩,于是便大举调动兵马出关,把蓟州一带的大军大部调离了原来的防地。
  正好奴酋皇太极也是个很聪明的家伙,一瞅袁崇焕上任就先替他干掉了心腹大患毛文龙,这一下就彻底放心了,因为他很清楚毛文龙对他腹地的威胁有多大,毛文龙一死,那么东江军也就成了一盘散沙,再也不足为虑了。
  正好皇太极可能也探知了关内蓟州镇一带的明军兵力被袁崇焕抽空,于是便抽冷子给大明来了这么一招狠的。
  袁崇焕本来是踌躇满志,想要干点事情的,可是突然间建奴大军就这么一头冲入了关内,而且是在他眼皮底下叩关而入,这一下就被惊得七荤八素,他作为大明的官员,很清楚这种事意味着什么,这可以说是他严重失职。
  于是一时间袁崇焕便乱了方寸,彻底蒙圈了,这接下来,于是晕晕乎乎,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结果才一步接着一步的连出臭棋,等他跑到京师城下,当看到建奴大军兵势之强,又害怕了,不敢领兵死战。
  至于关宁军放箭误伤满贵这件事,于孝天相信这是真的,当时袁崇焕和满贵两军并不是统一指挥,战场上又乱的一塌糊涂,关宁军混乱之中,可能是没有把握好时机,也可能有些关宁军的兵将私下里跟满贵的兵将又恩怨,结果乱箭齐放,管你射到了谁,最终却射伤了满贵,误伤了友军。
  所以说袁崇焕在于孝天眼中,既不是后人所推崇的那什么民族英雄,但是也不像一些人所说的这家伙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卖国贼,只能说袁崇焕这个人好大喜功,实际能力并没有他自己吹的那么厉害,虽然他也想做一番事业,但是却并没有那种能力,结果自信心膨胀之下,加之又被崇祯放在了不该放的位置上,导致他一时间忘乎所以,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也导致了毛文龙乃至是很多人的悲剧,包括满贵在内,都成了他吹牛皮的牺牲品。
  这样的人注定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所以被杀也是有一定的咎由自取的因素,怨不得别人什么。
  可是因为他的各种失误,这一次给大明却遗祸无穷,也导致了整个东江镇的全面崩溃,毛文龙的部下那些桀骜之辈,对于袁崇焕杀毛文龙绝大部分人心怀不满,这也导致了以后不少毛文龙所部叛投了建奴。
  建奴也自此彻底消除了一个背后的心腹大患,可以肆无忌惮的觊觎关内了。
  除了辽东战事的恶化之外,更让当今朝廷感到头疼的就是陕西民变了,自天启末年开始,陕西连年大旱,民不聊生,加之朝廷年年加派日重,却不思赈济,官员为了完成加派,更是横征暴敛,整个陕西境内,各地都出现大量的饥民,饿殍遍地,人相食,易子而食这样的人间惨剧天天都在发生。
  大批饥民无以为生之下,在一些强人的召集之下揭竿而起,开始四处大掠,崇祯元年,崇祯更是为了节省一些驿站所耗的资金,下旨裁撤驿站,清退驿卒,终于把一个牛人给逼上了梁山,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李自成。


 第三十九章 天怒人怨

  整个陕西揭竿而起的流民军不下百股之多,大规模的流民军更是达到了几十股,这些为了活命的流民军如同蝗虫一般的在崇祯初年,席卷了大片区域,声势日壮,不但搅乱了整个陕西,而且杀入了山西境内,把山陕之地搞得是乌烟瘴气,到了崇祯四年的时候,流民军在官军进剿之下,更是杀入了河南,整个中原腹地的局势,也都陷入到了彻底的混乱之中。
  当然这些流民军有他们造反的理由,这个怨不得他们,只能说大明至此彻底进入到了乱世末年,恶性循环已经无法扭转,虽然崇祯这几年来,整日里殚精竭虑,非常勤勉,想尽办法想要扭转局面,可是却已是表现出了回天无力的状态。
  随着到处用兵越来越多,大明的财政状况更是越来越不堪重负,辽东战事糜烂,中原几省流民军四起,整个大明北方可以说是已经开始烽火连天,按下葫芦起了瓢,就连一些边军也因为欠饷加入了叛乱,许多曾经的边军干脆转投入了流民军之中,站到了大明的对立面上。
  值此乱世之中,就连已经被扑灭的白莲教这样的邪教,也开始顺势再起,开始在河南山东河北交界一带的府县之间大行其道,隐隐间也有星火燎原之势。
  为了解决粮饷的问题,崇祯不得不连连加饷,崇祯三年初,更是下旨各地加田赋,每亩地再加三厘,如此一来全国上下可增收田赋一百六十万两。
  如此一来,表面上来看,仅仅是每亩地增加三厘,并不算多,但是在这个土地被大量兼并的时代,各地百姓身上的负担已经非常沉重了,实际上等摊派到每个老百姓头上的时候,早已不是三厘这么多,而是连番数倍之多,这就更逼得不少百姓再也没法活了。
  所以至此大明朝算是彻底走入了死胡同之中,加赋加饷,导致越来越多百姓成为了流民,流民多了,流民军自然越发壮大,数量越来越多,流民军越来越多,就必须要增加兵马进行进剿,调集兵马就要花钱,钱不够就接着加饷,加饷又导致更多百姓不满,没法活下去,成为流民……
  如此下去,自然大明就彻底走入了死胡同之中……
  这样的增加田赋,就连福建这边,也受到了一定的波及,但是幸好福建本身地少,牵扯的并不算太广,老百姓虽然不满,但是这两年福建的天气还算是正常,没有再出现大旱,加之又有于孝天在福建坐镇,强力弹压,一旦形成流民潮,便马上、将其迁移出福建,运往台湾岛。
  即便是出现一些实力稍强的乱匪,但是在于孝天的兵锋之下,马上便会冰消瓦解,故此福建这边仅仅受到了小幅度的波及,但是却并未酿出大乱,这也算是在这乱世之中,各省之中一枝独秀了。
  反倒是趁此机会,于孝天从各地又搞到了不少饥民,也算是发国难财了。
  其实大明现在倒也并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大明并非没有财源可以挖掘,首先经过两百多年的积淀,大明上下积累起来的财富之巨,根本不能为外人所想象。
  虽然大明自立国以来,便一直奉行闭关锁国封海的政策,但是却始终没有彻底挡住大明的商贾私下里做通海贸易,特别是西方人出现在亚洲之后,发现了大明这些精美绝伦的特产之后,更是对大明的许多商品趋之若鹜。
  不管是先来的葡萄牙人,还是随即而来的西班牙人,乃至是后来居上的荷兰人,甚至于刚开始将触角伸到亚洲这边的英国人,都想方设法的从大明购买各种商品,运回欧洲进行高价贩卖。
  欧洲贵族几乎都将家中能拥有几件大明的瓷器抑或是其他东西为荣,如果谁家里面没有几件像样的大明的瓷器,简直出门都不好意思给人打招呼,说自己是贵族。
  另外大明的茶叶,也逐步被欧洲人所接受,许多贵族喜欢上了这种来自东方的神秘的树叶,每天不喝上一杯,都觉得不舒服。
  另外对于欧洲的那些贵妇们来说,不穿一件产自大明的精美丝绸制作成的裙子,简直就不好意思上街。
  所以对于大明的各种商品,欧洲简直就如同一个无底洞一般,有多少就能吸纳多少,永远都不会产生滞销,永远都受人追捧。
  这些欧洲国家,为了能弄到大明的商品,可谓是想尽了办法,先是将欧洲的东西运往大明,但是他们却发现他们的东西,很少有大明需要的东西,除了极少数一些奢侈品之外,他们几乎没有东西卖给大明的人。
  于是他们只能想方设法,将好不容易从别的地方弄到的金子银子,成船的运往大明,换取大明的这些商品,在很长时间之内,大明完全是一个净出口国,除了银子以及少量产自其它地方的珠宝、香料之外,大明几乎不需要任何东西。
  几百年的巨大贸易顺差,使得全世界大量的白银都流入到了大明,以至于大明南方出现了银子一直缓慢贬值的情况,其中包括日本所产的大量白银黄铜,也大部分都流入到了大明之中。
  而这些巨量的白银,几乎都沉淀在了大明的那些有钱人和士绅权贵手中,被储存在地窖之中,任其发霉。
  所以大明民间所积淀的白银数量之巨,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最最保守的估算,在明末的时候,大明民间积淀的白银数量,起码有数亿两甚至几十亿两之多。
  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鸦片战争清朝战败之后,才出现逆转,大量明清两代流入中国的白银,才因为巨额的战争赔款,逐步的重新回流到了欧洲列强手中。
  而在此之前,中国拥有的贵重金属,绝对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而且没有之一。
  所以如果崇祯够狠,这个时候挑选一些权贵找一些罪名,将其连根拔起的话,单是抄没他们的家产,估计就足够他养雄兵千万,没有一点问题。
  但是这种事想要崇祯来做,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权贵勋戚有钱人家,谁的关系不是盘根错节?谁在朝中没有代言人,谁不是手眼通天的人物?如果崇祯想要这么做的话,估计首先他手下的那些贪官污吏们就会第一个跳出来不干了,因为谁也不清楚,下一个是谁,铁定会同仇敌忾跟崇祯作对。
  很显然崇祯不敢这么做,也不好意思这么做,更不会不要脸的这么做,毕竟这些有钱人和权贵勋戚们各个都被他视作国之栋梁。
  可是这些国之栋梁在大明将亡的时候,又有几个人舍得倾尽家财,来为国一战呢?别说是倾尽家财,就连拿出一部分都没几个人肯干,所有人都认为,国家没钱,那是皇帝的事情,干他们屁事,他们的钱是他们自己好不容易捞到的,国家没钱,就只能让皇帝自己想办法。
  至于加派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