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草无足,这一点是对宁军最致命的,粮草不够,战无双便心存顾虑,不敢轻易使出全力,而不能调动全军攻城,又导致攻城人力有限,迟迟无法攻占城池。这成了宁军最终无奈而退的主要原因。
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因,唐寅当初的一个冒险行动,恰恰成为关系到双方成败的关键。
直到现在,唐寅都认为宁军的撤退是因自己手中有蔡又菱这个人质,而没有想到宁军撤退的另一主要是原因粮草不济。
至此,以唐寅为首的天渊军和以战无双、战无敌为首的宁军在金华城的战斗告一段落。
此战双方各有伤亡,天渊军方面的伤亡在三万以上,宁军的伤亡则接近四万,双方是半斤八两,谁都没占得便宜,不过,宁军前去增援钟文的路径被唐寅一众死死封住,这对以钟文为首的中央军而言则是个毁灭性的打击。
三十多万的天渊军把十余万的中央军困在营寨中,短时间内还好说,但时日一久,不仅粮草告急,而且下面将士们的情绪也日渐急噪,恐慌的情绪如同瘟疫一般急速的蔓延着,想抑制都抑制不住,人们对钟文的只守不攻、坐以待毙的策略也越发的不满。
第234章
在天渊军的围困下,钟文营内的粮草日渐空虚,随着时间的推移,士卒们的口粮已开始严格控制,由每日三餐变成每日两餐,再后来就变为每日一餐,即使一天只吃一顿,饭菜也十分有限。
许多吃不饱饭的士卒饥肠辘辘,等到了晚上,三五成群的跑出营房,以偷杀军马为食。
钟文得知后此事后异常震怒,当即就把被抓住的几名士卒全部处死,但士卒们的饥饿可不是能靠人力控制的,虽然处死了几名偷食军马的士卒,但还有更多的士卒冒险前去尝试,渐渐的,钟文也控制不住了。
这时候,那么聪明又精通兵书战策的钟文也是一筹莫展,被困在天渊军的包围圈里,他不了解外面的情况,只是按时间推算,宁国的大军早应该到了,这么多天,即使爬也该爬来,怎么就迟迟不见宁军的踪影。
此时他已预感到宁军肯定在行进的途中遇到阻挠,现在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等下去,等宁军突破阻力前来援助,要么就率众突围,以己方十余万的兵力杀出一条血路,前去与宁军汇合。
但是这两个选择都有很大的风险。
若是坐等下去,宁军最终没有赶来怎么办?那己方的十多万将士可就真成了坐以待毙,得让天渊军兵不血刃的全歼;若是选择突围,四十万的天渊军已扎稳营寨,防守坚固,以十多万对四十万,又是攻坚的一方,无疑是以卵击石,即使能突破重围,只怕最后也存活不下来几名将士。
现在他的决定不仅关系着十多万中央军的生死,也关系到自己的存亡和父亲能否坐稳江山,责任重大,他不敢轻率行事,所以就这么一直耗了下来。
他能继续往下耗,但军中挨饿的士卒们已经耗不下去了,由于军马已被钟文的亲兵卫队严加看管起来,许多饿的两眼发花的士卒开始趁夜逃营,翻过己方的寨墙,逃向天渊军那边。全军的形势已越来越不受钟文的控制。
钟文一系被困数日,坐镇盐城的钟天也得到了消息,老头子急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得知宁军粮草不足,前进途中遇阻,他立刻从盐城中急调出二十万石粮食。一石为四十斤,二十万石就是八百万斤,不过这么巨额的粮草其实也仅仅够四十万宁军六天所需。另外,钟天又责令乐湖郡的郡首耿强再筹备二十万石粮草送往宁军大营。
钟天和乐湖郡的粮草相继送到,此时宁军已经撤回到金光郡和乐湖郡的交界处。虽然粮草被补给上了,但宁军的统帅战无双和战无敌却留在原地没有动,整座大营平静的没有任何要向前进军的意思。
儿子和自己的主力军都被困在敌人的重围中,生死系于一线,钟天哪能坐等下去,一连数次派人前去催促宁军赶快进兵,但都被战无双已金华城内敌人众多阻挡己方前行路线的借口搪塞回去。此时钟天总算是看明白了,宁军根本就不在乎钟文一系的死活,也不在乎自己的江山是否能守得住,他们在乎的只是他们自己。
钟天心中叫骂的同时,也在苦思良策,如何解钟文之危,思前想后,他也没想出个太好的办法,最后,只能派人给金光郡的郡首于涛送去执意,让其马上集结一支十万人的军队,从外围进攻天渊军,解救被困的钟文一系。
接到钟天的旨意,于涛忍不住连连咧嘴,金光郡的郡兵早就派到盐城去了,后来受钟天的调派回来打天渊郡,结果全军临阵倒戈,统统投降了天渊军,现在虽然大多士卒都已被天渊郡遣散回来,但再想把这些散兵游勇招集起来继续与天渊军战斗,难上加难,也没有人会接受如此可笑的事情。
别说招集十万人的军队,现在就算让他招集五万人去与天渊军战斗都困难。
但钟天的旨意已到,他又不能不从,只得硬着头皮按钟天的指令行事。
于涛使尽浑身解数也仅仅聚拢起一支两万来人的军队,这支军队的成员大多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民,还有一部分是由郡内各大户人家凑出来的家丁、奴仆,至于领军的将领,金光郡的武将们根本无人敢出来担当,这两万人也就只能由于涛自己亲自来指挥。
这支军队,即没有精兵,也没有良将,别说和四十万的天渊军交战,即使碰上一阵的正规军也未必能打得过。于涛又不是傻子,他自己也清楚这一点。他统领着麾下的文官、武将以及二万多人的军队,向金光郡和关南郡的交界处进发。
距离天渊军大营还有二十里地,他就不敢再向前走了,下令全军驻扎下来。于涛是按照钟天的旨意行事了,只是他不具备实力也不敢与去天渊军交战,组建军队也只是为了应付了事的无奈之举,可以说对被困的钟文一系没有任何帮助。
能救钟文的宁国大军停步不前,而前去营救的于涛一众又无能为力,钟文一系的被困之危仍然迟迟未解。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围困钟文一系已有十天时,又有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加入天渊军,那是以肖娜·冯·普洛斯为首的三万贝萨重装甲骑兵。
唐寅派出使节去往贝萨城借兵,桑切斯·冯·普洛斯是强烈反对的,可是曾被唐寅手下留情放跑的布莱恩·卢卡斯等五名青年将领的家族再次发挥作用,一致支持借兵给唐寅。当然,他们同意借兵不仅仅是徇私,于公来讲他们也愿意看到稳定的天渊郡。
唐寅和贝萨城邦签定贸易协议,这是件双方互惠的事情,贝萨城邦,尤其是贝萨城邦的贵族们很快就从中尝到了甜头,从双方贸易中赚取巨额利益,所以,随着贸易的展开双方的利益已经存在挂钩,天渊郡的稳定于否也直接影响到贝萨城邦贵族们的收益。
这才是贝萨王廷重臣们支持向唐寅借兵的主要原因。
而桑切斯·冯·普洛斯是王族,他本身就拥有大片的封地和数目庞大的奴隶,又有国家供养,所以对天渊郡的通商他并不关心,也没有参与,天渊郡的稳定、繁荣与否自然也和他没有关系,他反倒觉得唐寅对贝萨城邦而言是个巨大的隐患,若能早日消灭,那是最好不过了。
桑切斯的反对没有得到多少的拥护声,包括他的兄长,贝萨国王克尼斯·冯·普洛斯在内。
经过数次商议,克尼斯最终还是决定向唐寅借兵,从贝萨的重装甲骑兵中挑出三万精兵,派往风国境内。听父亲赞同援助唐寅,肖娜十分高兴,主动请缨,表示自己愿意做这三万重骑的统帅,率军进入风地。
肖娜是克尼斯最为喜爱的公主,而且她还是前五顺位的继承人之一,日后也有可能继承克尼斯的王位,由她领兵,正好可以为其积累战功,克尼斯经过考虑也就点头同意了。怕肖娜经验不足,克尼斯还特意给他配了一员贝萨城邦的老将,也是老牌贵族之一的布兰卡·波提斯。另外,布莱恩·卢卡斯等五名青年将领也都有跟随大军一同前往。
以前,贝萨城邦的大军进入平原县都是为了战斗和掠夺而来,但现在,他们却成了协助唐寅作战的援军,世事就是这般的变化无常。
贝萨城邦的重装甲骑兵战斗力可非同小可,如果不是唐寅研究出破解之道,风军根本无法与其相抗衡,曾经在战场上,风军整整一个兵团只被一千重装甲骑兵击溃的战例也是有的。
这支贝萨军千里迢迢,穿过风地的天渊郡和关南郡,来到关南郡与金光郡的交界处与天渊军主力汇合。
早就接到贝萨重装甲骑兵前来援助的消息,天渊军的暂时统帅邱真乐的嘴巴都合不拢,亲自带领全军的文武将领们出来迎接。
肖娜不认识邱真,更不认识其他众将,而且她对这些人也全然没有兴趣,她只想见到唐寅,可是令她失望的是,唐寅目前不在这里,而是深入金光郡的腹地与去宁军战斗了。
按照肖娜的本意,既然唐寅在金华城,那她也应该领兵前往,不过却被邱真拦住了。由于语言不通,双方在谈话时周围聚集一大群翻译,以便于双方的将领们都能够听明白对方的意思。
邱真将目前的状况详详细细向肖娜讲述一遍,然后,他说道:“大人之所以深入金光郡,冒险前去金华城抵御宁国大军,其目的就是为了消灭眼前的钟文一系,所以,要想早日迎回大人,公主殿下必须得留在此地,助我军一臂之力,尽快歼灭以钟文为首的叛军。”
顿了一下,他又说道:“何况,公主殿下统帅贵国大军前来,敌人现在还不知情,我们应好好利用这一点,出奇制胜,若是草率深入金光郡,暴露形迹和战力,让敌人有所防备,对日后的战斗也未必有利。”
肖娜不愿意听这些大道理,还想拒绝,不过做为副统帅的布兰卡·波提斯却抢先说道:“邱大人所言极是,公主殿下,我们就先留在此地等一等吧!”
第235章
布兰卡·波提斯是位经验老道又沉稳慎重的贝萨老将,他可不象肖娜那么冲动,金光郡现在还不在唐寅的控制范围之内,己方将士人生地不熟的,若是贸然深入,万一遭到敌军的伏击或者陷入重围怎么办?还是留在这里,至少有数十万的天渊军相陪,处境要安全得多。
临来之前,克尼斯已经提醒过肖娜,让她在领军打仗方面多听从布兰卡·波提斯的意见,也要向他多学习,现在听到布兰卡·波提斯的阻止,肖娜即便心有不甘,也只能勉强接受了。
肖娜带来的贝萨重装甲骑兵留在天渊军的大营里,别看只有三万人,但了解内情的人都明白,这区区的三万骑兵在战场上所能发挥的功效甚至可以顶过十万的步兵。
贝萨骑兵的加入令天渊军的战斗力得到大副提升,而反观钟文的大营,死气沉沉,即使在大白天,营寨的寨墙上也看不到几个巡逻或者站岗的中央军。这时候,邱真感觉已快到双方展开最终决战的时候了,要么是己方主动进攻,要么就是钟文率中央军突围。
他预想的没错,钟文确实耗不下去了。这几天来,中央军营地中的粮库已颗粒不剩,原本钟文还下令严加看管军中的战马,现在连这条命令他也收回去了,别说下面的士卒们已经饿到了极限,就连他的亲兵卫队们也都饿的两眼发花。
再这样下去,不用天渊军来攻,十多万的中央军就得活活饿死在自己的营地之中。
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