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新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张辽新传- 第8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韩馥得书震惊,感到情况严重,自己不能再置身事外了,便召集幕僚问道:“现在我们应当帮助姓袁的,还是帮助姓董的呢?”治中从事刘子惠回答:“我们兴兵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姓袁的或姓董的!”韩馥听了大为惭愧。刘子惠又建议说:“战争是凶事,不宜抢风头。我们应当等其它州先起兵,然后配合。冀州的实力不比其它州弱,将来立的功劳也不会比其它州小。”韩馥深以为然,于是解除了袁绍的软禁,允许他召募兵马。

早在袁绍与韩馥起兵之前,袁术已经率先在南阳聚众,但苦于实力不足,难有进展。这时,荆州刺史王叡与长沙太守孙坚得到桥瑁的书信,响应二袁讨伐董卓的号召,率兵渡过长江北上。不久,孙坚与武陵太守曹寅合谋杀死王叡,又与江夏太守、荡寇将军刘祥杀南阳太守张咨,兼并了他们的部下,兵力大增,导致军备物资不足。孙坚和刘祥的部队于是四处抢劫民财,南阳百姓愤而反抗,杀死了刘祥,迫使孙坚军离开。当时驻扎在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的袁术派使者去与孙坚通好,孙坚便表示服从袁术的指挥。

孙坚知道自己此行凶险,不放心原住在九江郡寿春县的家属,所以把他们南迁到庐江郡舒县。孙坚时年35虚岁,已有5个儿子,其中正妻吴氏生4子,即:孙策、孙权、孙翊、孙匡,此外还有庶子孙朗,当时都尚未成年。舒县是周景的故乡,一个多世纪以来,周家都是忠诚的袁氏故吏,孙坚既然跟随二袁讨董卓,和周家搞好关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周景的侄孙周瑜与孙策同岁,早在孙家住在寿春时关系就特别好,经常相互拜访。孙家到了舒县以后,周瑜把自家四合院的南向正房让出来给吴氏和孙策住,相处融洽,如同一家人。

兖州方面,鲍信与弟弟鲍韬也在泰山郡组织部队,加上以前替何进招募的千余名弓手,共聚集了步兵2万,骑兵7百,辎重马车5千余乘,向西南前进,与曹操、卫兹、夏侯惇、曹洪等人的5千兵马在己吾会合,形成了一支约26000人的武装力量。随后,他们又向西进军,与袁绍的堂兄、山阳太守袁遗的部队先后抵达酸枣县,与刘岱、张邈、桥瑁、袁遗、张超、臧洪的部队会师,集结起多达十余万人的庞大联军。

青州方面,刺史焦和原本也率数万兵马西进讨董卓,但遭到黄巾军包抄后路,被打得大败,自己也很快病逝,青州军于是无法前来与袁军会师。

公元190年正月底,洛阳以东诸州郡全部响应臧洪、桥瑁等人的号召,随二袁起兵讨董卓,并声称要废黜献帝,迎少帝复辟。袁绍当仁不让,被一致推举为盟主。

袁绍知道,自己既然已是反董卓的盟主,便不宜再用董卓授予的勃海太守官衔,于是自称车骑将军兼司隶校尉,领勃海太守,又私署麾下诸将军职,称之为“表”。在这些将领之中,曹操被袁绍表为奋武将军,鲍信为破虏将军,鲍韬为裨将军,夏侯惇为司马,孙坚也被袁术表为假中郎将(代理中郎将)。这些奋武将军、破虏将军、假中郎将之类都是所谓的“杂号将军”,地位并不高,属车骑将军袁绍和后将军袁术管辖,由此可见曹操、孙坚等人当时处于怎样的政治、军事地位,与二袁是怎样的关系。

联军组建成功之后,便被部署为4个方面军:车骑将军兼司隶校尉、领勃海太守袁绍与河内太守王匡、假司马张杨进驻与洛阳仅一黄河之隔的河内郡,吸引董卓军主力,冀州牧韩馥留在邺,组织军粮运输,是为河内方面军;豫州刺史孔伷与陈相许瑒驻扎在颍川郡,攻击洛阳东南方的轘辕关,是为颍川方面军;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领破虏将军鲍信、奋武将军曹操与臧洪、卫兹、刘备等人驻扎在陈留郡酸枣县,攻击洛阳东方的荥阳;后将军袁术与假中郎将、领长沙太守孙坚驻扎在南阳郡鲁阳县,攻击洛阳南方的伊阙关、大谷关。

4路联军由北至南,对洛阳形成了一张半圆形的包围网,列表如下:

统帅前锋部将后勤兵力(约数)

河内方面军:袁绍王匡刘勋韩馥10~15万

酸枣方面军:刘岱曹操、鲍信、鲍韬、卫兹张邈、张超、桥瑁、袁遗、臧洪、刘备、范方10~15万

颍川方面军:孔伷许瑒3~5万

鲁阳方面军:袁术孙坚5~7万

以上4路联军共计30~40万人,大约相当于董卓手中兵力的3倍。但他们大多是新兵,而且缺乏有军事经验的将领,号令不一,装备较差,所以真正的战斗力并不在董卓之上。但是,袁绍此时无疑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最辉煌的阶段,为天下豪杰所归心。袁术虽然嫉妒,却也无可奈何。

按照《三国志·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的记载,联军建立之后,鲍信对曹操说:“计略多变无双,能够拨乱反正的,是您啊。如果没有这种才能,再强大也会灭亡。您就是上天眷顾的人!”鲍信是第一个挑唆曹操与袁绍分道扬镳的人,原因是袁绍起初主张迎董卓入京,后来董卓开始专权跋扈,鲍信建议袁绍立即攻击董卓,袁绍却坐视禁卫军落入董卓之手,自己仓猝出逃。但他们此时显然还不具备这样做的实力,曹操可能也还没有这样做的意愿。在此后的7年内,曹操一直在为袁绍南征北战,并无对抗袁绍的行为。

但是,有一个人此时便将他对袁绍的不满付诸实行,这就是冀州牧韩馥。他担心袁绍获胜会对自己不利,所以不供给袁军充足的粮草,希望以此迫使他们自动离散。和黄琬一样,韩馥的权力得自董卓,而袁绍未必能授予他们更大的权力,所以他们反董卓的态度不坚定,不彻底,也在意料之中。

在讨伐董卓的各路将领之中,态度最坚定、最彻底的,当数董卓的老同事孙坚。当年春季,孙坚抵达鲁阳,与袁术会师。袁术看到孙坚部队军容严整,不禁叹服,又表孙坚为破虏将军。当时豫州刺史孔伷已死,袁术吞并了他的属下,但因为“三互法”的规定,自己不能当豫州的军政长官,于是又表孙坚领豫州刺史,担任全军的前锋,将荆、豫二州的精锐之师都抽调给他。

听说孙坚和刘祥杀死荆州刺史王叡、南阳太守张咨,并与袁术等人联军北上,董卓便拜北军中候刘表为荆州牧,命他与汝阳令蒯越和黄忠等人南下攻打袁术和孙坚。

刘表、蒯越、黄忠三人的情况与黄琬、韩馥类似,都属于董卓统治下的既得利益集团,但也都是党人和士大夫,而且曾经与袁绍同为何进的幕僚,所以其立场在董卓和袁绍之间犹豫不决。他们现在最关心的,就是先把荆州抢到手,然后在袁、董两派之间左右逢源。但荆州已被袁术和孙坚视为自己的地盘,刘表不可避免地要与袁术和孙坚发生激烈冲突。

看到无法通过袁术和孙坚驻扎的鲁阳去荆州,刘表便绕道武关,顺丹水和汉江南下到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市南),与蒯良、蒯越兄弟及襄阳名士蔡瑁合谋,设计兼并荆州中南部的地方武装,很快成为除南阳郡之外的整个荆州之主,在背后威胁袁术和孙坚。同时,按照董卓的指示,刘表又以追随孙坚的罪名拘拿刘祥之子刘巴,但又不愿意杀死他以获恶名,于是暗中安排刘巴逃走。刘巴知道刘表无意杀自己,也不逃走,刘表于是举刘巴为茂才,召他做官,又表黄忠为中郎将,与侄子刘磐共守长沙,镇抚江南。刘表本人与蒯良、蒯越、蔡瑁等人驻守襄阳,北拒袁术、孙坚,坐山观虎斗。

董卓见东方各州郡造反,而且都以复辟汉少帝为名,于是在二月癸酉日派郎中令李儒将少帝毒死,以绝后患。随后,董卓便召集文武大臣,宣布将要征调天下兵马进剿袁军,让官员们讨论具体战术方案。

在与会人员中,尚书郑泰的立场偏向袁术,不希望董卓主动出击,于是发言说:

“我以为,东方的敌人不值得我们发天下兵讨伐,理由有以下10条:

第一,东方联军跨州带郡,貌似强盛,但自从光武帝以来,中原没有发生过战事,百姓过着优逸的生活,早就不会打仗了,人数再多也没有用。

第二,明公出自西州,从小就担任将帅,熟悉军事,百战百胜,名振当世,人心慑服。

第三,袁本初公卿子弟,生长于京师;张孟卓(张邈)东平长者,品性高尚;孔公绪(孔伷)善于清谈高论,简直能把死人说活。这些人都没有实战经验,在沙场上真刀真枪地较量,肯定不是明公的对手。

第四,东方人向来缺乏精悍的勇士,也没听说过有什么谋臣,更无人可以独当一面。

第五,即便有这种人,可是联军尊卑无序,没有朝廷授予的军职,现在胡乱自相表署,将来势必不会同心协力,而只会观望他人成败。

第六,上百年来,关西各郡一直在与羌人战斗,连妇女都能使戟挥矛,拉弓放箭,何况明公麾下的百战精兵,用以攻打那些乌合之众,自然如同泰山压卵,胜券在握。

第七,天下精兵,不过就是并州和凉州军,以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而这些人现在都在明公的帐下。用他们攻打东方人,就像用老虎和犀牛去攻打犬羊一样。

第八,明公的将帅都是跟随您多年的忠义之士,富于军事经验。而敌人的将帅之间日常缺乏联络,相互间不服气,甚至从未谋面过,临时拼凑起来,就像用胶粘的一样。遇到同心同德的我军,必然如同枯叶遇到了烈风,立即一哄而散。

第九,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几年来,明公消灭黄巾,铲除阉党,拥立明君,平易近人,正直之士没有不交口称赞您忠于国事的。奉天子之诏讨伐叛乱的贼党,谁敢抵抗?

第十,海内名士,天下大儒,首推东州郑玄和北海邴原,此二人是我朝士大夫的楷模。现在二袁起兵,他们都不去投奔,可见人心向背。当年吴楚七国造反,不用剧孟,周亚夫知其必败,现在的情况也与之相似。

如果我上面讲的这些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话,那么我们没有必要地向天下征兵,反而是无事生非,会自损威重。”

董卓听了这话大喜,认为郑泰忠于自己,明白事理,于是打算派他去攻打东方联军,但在幕僚的劝阻下作罢。于是,董卓分兵三路,出洛阳迎战:

北路,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渡黄河北上,攻打袁绍军及正在河东郡和东郡活动的白波军;

东路,徐荣出荥阳,攻打酸枣;

南路,胡轸、吕布、华雄出伊阙关、大谷关,攻打鲁阳。

以上三路兵马并非同时出兵,董卓的战略是先北后东,在南线维持一段时间的守势。但这个计划一开始就遭到了挫折:牛辅渡黄河之后,遭到白波领袖郭泰的激烈抵抗,反而狼狈而归。董卓见出师不利,大为惊恐,认为白波军尚且如此难以对付,二袁的部队想必更加强大。洛阳虽有天险保护,但三面受敌,战线过长,于是董卓便有了迁都长安之意。

其实,迁都长安并非出自董卓的意旨,而是整个凉州军阀集团的兴趣所在,所以是大势所趋。在下文中,我们就将发现,董卓在某种程度上说,几乎是边章、韩遂的一个傀儡。

听说要迁都长安,朝廷大臣都不赞成,但除了河南尹朱儁以外,无人敢于明确表态。董卓于是召开会议,搬出东汉时期最受重视的图谶,发言说:“高祖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