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皇帝建都关中,历11世;光武帝建都洛阳,至今也过了11世。依照《石包谶》的预言,应当迁都长安,以符合天人感应。”
司徒杨彪反对说:“海内动起来很容易,安定下来却很难。移都改制是天下大事,盘庚迁亳,商朝的老百姓还抱怨不已。过去关中因为王莽之乱残破,所以光武帝才建都洛阳,历年已久,百姓安乐。现在无故迁都,容易导致祸乱。《石包谶》是妖邪之书,岂可相信?再说长安的宫室坏败已久,恐怕难以很快修复吧。”
董卓回答:“关中肥饶,秦借此并吞六国。武帝时在杜陵南山造有数千处瓦窑,建筑材料齐备,再加上凉州丰富的木材,造起来不难。老百姓的意见无所谓!谁敢反对,我发兵驱赶,即便前面是大海,他们也得跳下去。”
看到杨彪依然不服,董卓急了,于是说道:“边章、韩遂刚才有书信来,一定要让朝廷迁都。如果大兵出动,我不能再相救,你们便可与袁家西行。”
董卓的这段话实在有意思。边章、韩遂不是前几年以讨宦官为名,与朝廷对抗的叛乱分子吗?董卓不是多年与之交战吗?怎么现在当了相国,反而拿边章、韩遂当太上皇了,还指望他们控制的凉州给新都建设提供木材?另外,包括太傅袁隗在内,袁家成员在袁绍、袁术起兵之后,如何还安然无恙,董卓居然要安排他们西行?
这还得从董卓入京前说起。董卓本来被拜为并州牧,后来受何进、袁绍的召唤,率3千兵马入京,虽然获得了一些增援,又兼并了何进、何苗与丁原的部下,但兵力仍嫌不足。同时,左将军皇甫嵩与京兆尹盖勋率精兵3万屯驻在长安一带,虽然一度密谋攻击董卓,但最终却无所作为。公元190年,皇甫嵩被拜为城门校尉,长史梁衍劝他趁献帝西迁之机迎驾,与袁绍联手攻董卓,皇甫嵩不肯同意,与盖勋老老实实地臣服于董卓,这其中必有隐情。
把上述种种怪事联系起来,便只能得出一种结论:董卓入京之前,与边章、韩遂(当然还有马腾)达成了秘密协议,董卓保证完成屠杀宦官、控制朝政的任务,而边章、韩遂则给董卓以支援,并发兵拖住皇甫嵩,令其不得轻举妄动。边章、韩遂拥有凉州精兵十余万,以往皇甫嵩与董卓联军4~6万人,尚且疲于招架,如今皇甫嵩只有孤军3万,更是独木难支。董卓麾下有相当一部分军队是边章、韩遂的旧部,这些人大多是羌胡,很不容易控制,整日劫掠百姓,又奢求宫人美女,即便以董卓、李傕之凶悍,也要畏惧他们三分。献帝西迁长安,可能正如董卓所说,也出自边章、韩遂之谋,意在加强对朝廷的控制,而不是因为被反董联军击败(双方此时尚未交战)。董卓要仰仗边章、韩遂的支持,才能享受荣华富贵,又担心洛阳容易被联军与反对自己的士大夫内应外合,突袭得手,自己便会落得一无所有,所以也积极推行边章、韩遂的迁都计划。
至于袁家,在袁绍、袁术起兵之后,已经被排斥出了最高决策集团,但还保留着官职。董卓让袁家成员带头西迁,也是怕他们与袁绍、袁术取得联络,内应外合,威胁自己。
看到董卓迁都的态度坚定,司空荀爽便出面支持这一建议,但杨彪和太尉黄琬仍然坚决反对,城门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毖也附议。董卓于是将杨彪、黄琬降职为光禄大夫,拜光禄勋赵谦为太尉,太仆王允为司徒,又以推荐叛贼为州郡长官为名,处死伍琼、周毖。越骑校尉伍孚行刺董卓,结果失败被杀,迁都之事于是不可挽回。
二月丁亥日,献帝君臣与数十万百姓西迁。因为道路拥挤,物资匮乏,人们相互践踏,死者遍野。董卓及其诸将仍然驻扎在洛阳,四处搜刮民财以充军费,吕布又发掘帝陵和公卿豪强的家族墓葬,掠取其中的珍宝,送到董卓的封地郿坞。
三月乙巳日,献帝车驾抵达长安,先住在盖勋故居京兆府舍,后来未央宫装修完毕,这才搬了进去。因为董卓没有来,朝政全部委托给司徒王允管理,董卓对他也十分放心。
三月戊午日,董卓指使司隶校尉宣г诔ぐ泊λ懒税ㄌ翟蠓蚱藜捌3个儿子、袁绍和袁术的哥哥太仆袁基在内的袁家男女老幼50余人,先将遗体埋在青城门外、东都门内,尔后担心被人盗取,又改葬于郿坞。虽然袁家成员死了这么多,却无一人能够再得到蔡邕写的墓志铭了。此时,蔡邕正依附在董卓的身边,享受着袁家从未授予他的荣华富贵(拜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心中也一定为自己永远不必再撰写碑铭而高兴呢——毕竟,蔡邕当年已经59虚岁,再不在官场上有所建树,以后就没机会了。
看来,董卓原本并无意杀死袁氏一家,所以才带他们西迁,而不是在袁绍起兵时,就将他们在洛阳处决。但在西迁之后,袁隗与袁绍、袁术暗中往来,企图利用董卓尚未抵达长安之机,颠覆他在长安的统治,性格又如袁术所说,“仁慈恻隐”,不够狠毒果决,导致计划败露,是他一家惨遭杀身之祸的根源。由此,袁家与董卓之间的仇恨更加不共戴天。故吏杀害师尊,这在东汉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必然导致董卓大失人心。天下受过袁家恩惠的豪杰听说袁隗全家遇害,都深感哀痛,纷纷投奔袁绍,要为他报仇雪恨。
梦断三国——袁绍篡位阴谋破产记(14)
第三节第一滴血——联军的胜利与董卓的撤退(公元190~191年)
“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曹操(《三国志·武帝纪》)
公元190年春末,各路联军陆续抵达前线,但都没有率先进攻的意思。袁绍、孙坚等人的部队远来疲惫,需要休整,还可以理解;但刘岱、张邈等人在酸枣驻扎了二、三个月,虽然人数众多,却各自为政,整日相互请客吃饭,不思进取。曹操见再这样下去,会坐吃山空,十分焦虑,于是对刘岱、张邈等人说:“我等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经聚集起来,各位怎么又开始迟疑!如果董卓死守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即便行为再残暴,仍然足以制造祸害。现在,董贼胆敢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这是老天要灭亡他的时候啊,我们一战便可平定天下。”诸侯仍然没有响应的意思,但同意让曹操等有作战经验的将领带领本部为前锋,率先出击。
曹操急于立功,于是和夏侯惇、曹洪等人带领自己从陈留和谯县募集的5千兵西进,计划攻占军事要地成皋。卫兹觉得这点兵实在太少,又四处活动,终于向张邈借来3千人。另外,鲍信、鲍韬兄弟也率部出发,与曹操、卫兹组成了酸枣方面军的先遣部队。
由曹操、卫兹、鲍信、鲍韬指挥的这支先遣部队到底有多少人,是个疑问。按照此前的史料记载,曹操与卫兹募兵5千,卫兹又借兵3千,鲍信、鲍韬募步兵2万,骑兵7百,这些人此前未有损伤,所以合起来应有28700人之多。然而,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一文中,却说当时仅有数千人参战。大概曹操指的只是自己的部下,没有包括卫兹、鲍信、鲍韬的部队。因此,酸枣方面军先遣部队应当有2万余人,相当于一个军,鲍信为军长,曹操、卫兹、鲍韬为师长。无论从将领的素质,还是从士兵的战斗力来说,这支部队都是酸枣全军中最强的。如果他们首战获胜,联军自然会跟进;但如果他们失利,联军便只能转攻为守了。
先遣军进至荥阳东郊,渡过汴水(也就是联通鸿沟与黄河的汴渠),在西岸与徐荣率领的董卓东路军相遇,内战就此爆发。与董卓的西凉兵相比,联军的数量和装备都不占优势,又缺乏军事经验,所以很快就陷入被动,但仍然苦战不退。傍晚时分,卫兹与鲍韬阵亡,曹操与鲍信都受了伤,曹操的战马也被射死。曹洪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曹操,让他赶紧逃命,曹操不肯接受。曹洪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不可没有您!”于是保护曹操与鲍信趁夜撤到汴水,坐船逃走。徐荣本来计划继续进攻酸枣,但见联军的抵抗如此顽强,认为酸枣还不易攻取,于是引兵回洛阳去了。从这个角度看,汴水之败,卫兹与鲍韬之死,展示了反董联军的战斗意志,保护了酸枣大本营的安全,对于战争的全局并非没有意义。更重要的是,这场惨败为曹操积累了丰富的军事阅历。10年之后,他将与袁绍的大军在汴水流域的这块伤心地上对峙,史称官渡之战。曹操虽然2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却没有在这同一块战场上失败2次。
曹操与鲍信怀着悲痛与失落的心情逃回酸枣,见诸侯联军仍然在饮酒作乐。曹操大怒,批评他们,并且说:“各位如果能听从我的计策,就让袁勃海(袁绍)率河内兵马渡河攻孟津,酸枣诸将占领成皋和敖仓,攻取轘辕、太谷二关,控制天险,再让袁将军(袁术)率领南阳的军队渡过丹水,攻入武关,威胁三辅。这以后,我们都高垒深壁,挂免战牌,多设疑兵,示董卓集团以天下形势,他们很快就会分崩离析。现在各位却迟疑不进,令天下人失望,我曹操为你们感到羞耻!”刘岱、张邈等人还是不能采纳。
曹操的这段话,说明他当时还相当缺乏军事头脑,难怪会惨败给徐荣。汴水之战已经把联军缺乏战斗力的缺点暴露得淋漓尽致,如果袁绍面对董卓军主力,强行渡河攻孟津,可以肯定,很难有一个人能够活着回来。曹操、鲍信等人以相对精锐的部队攻打成皋,却连成皋的影子都没有见到,便溃败在汴水,反而寄希望于其他没有军事经验的将领,带着新兵去攻占成皋、敖仓、轘辕、太谷等众多要塞,然后再“高垒深壁,挂免战牌”,岂不是痴人说梦?只怕仍然连一座要塞都打不下来,最终落得一个全军覆没的下场。各路诸侯为保存自身实力、维护自身利益起见,肯定不会采纳曹操这种高风险的作战计划。实际上,从战前的兵力部署看来,这显然也正是袁绍和袁术的作战计划,曹操并没说出什么新东西。曹操不是什么“生而知之”的军事天才,他此后的用兵如神,都是靠不断积累战争经验,总结失败教训而来的,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
看到酸枣方面军已经不可能有所作为,曹操于是与夏侯惇、曹洪等人返回故乡谯县,然后去扬州募兵。曹洪家资富庶,驰名江淮流域,所以首先率家兵千余人到扬州庐江郡见陈温。陈温是袁绍的汝南老乡,赞成袁绍的事业,又与曹洪颇有交情,于是欣然调给曹洪上等甲兵二千人。曹洪又渡江到丹杨郡,太守周昕命弟弟周昂(又名周喁)征调二千余人,与曹洪一同北上,和曹操在沛国南部的龙亢县(今安徽省龙亢镇)会师,总兵力应当不下6千人。由此可知,曹操自己并未去过扬州。见了援军,曹操大喜,任周昂为军师。周家是会稽郡的豪强,势力广布于扬州,周昕又是陈蕃的学生,无疑也属于党人,所以袁绍和曹操都重用周昂。周昕忠于袁绍的事业,后来又陆续发兵万余人助袁绍和曹操征伐,终于因此被袁术和孙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