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济时的。
就在大家互相猜测的时候,李飞耘连夜发表了通电,谴责杀害罗济时的凶手,并要求国家内务部开始着手调查这件事情,力争早日抓住凶手。
※
中央纵队继续按照预定路线快速地行进着。在身后,帝国的四十多万大军也正在日夜兼程尾追而来。薛毅的快速纵队只在湘江东岸耽搁了半天,立即用充沛的物资搭起了三座浮桥,次日早上,他麾下的四万中央军精锐部队,全部渡过了湘江。而在他的部队身后的另一支中央军部队,在周浑源的带领下,亦在薛毅的部队过江后的半天时间内,赶到湘江江畔宿营。
中央军的追击速度同样惊人。
薛毅率部经过刘峰部和革命军殿后部队激战的地方的时候,也不由为战况之惨烈感到吃惊,对已打得损兵折将刘峰颇为器重,温言安慰了一番,并将自己所闻所见向南京的李飞耘做了汇报,重点提了刘峰部的英勇奋战精神。
这让李飞耘颇为高兴,中央政府的嘉奖随之而来。李飞耘兑现了他的许诺,把刘峰的独立旅(甲级)升为独立师(甲级),并给了一个中央军建制的番号。这让刘峰感激涕零。
※
夜色渐深。
方云坐在小凳子上默默地抽着老旱烟。本来他已经是戒了烟和酒的,但是回国参加革命后,又开始抽上了。酒他还是基本不喝,除非在必要的时候。他还在回想自己刚从湘江前线回来后,伍墨涵请他吃饭时的情形。
伍墨涵的经历颇有传奇色彩。十九岁的时候,他和一百多个青年去苏联学习。学习期满后,他回到大汉帝国江西苏区参加革命。他和许多回来的革命青年一样,对党是无限忠诚的。对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克,他有过盲从,但后来的种种现实,让他不得不开始思考。
“我们内部选了一些人,全是在政治上经得起考验的。我们让你加入的原因,是要找个人来替代我的位置。而你就是这个人选!我要回到瑞金苏区去协助王猛同志展开工作,李克点了你的名,要你回去当他的翻译。”
原来如此!方云明白了为什么中央会把调令发到了湘江前线,是有了这一层门道。同时,他也明白这时候回苏区是什么意思,那里现在是敌占区,正在进行白色恐怖,情况是极其危险的。这是李克、博波是变相地把知道真实战况的人调开。
古老的大汉民族自明代中期后,开始慢慢的衰落了。随后而来的闭关自封,使大汉民族的发展脱离了世界舞台,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只有屈辱的血泪。也由于近百年的屈辱,造就了近几代人的奴性、麻木。
帝国内的那一个强权军阀的背后没有帝国主义列强的身影?包括现在的社会党革命军,一样得到苏联共产党的支持。但方云是不会忘记的,也正是同样一个国家,割走了大汉帝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通过近两年的革命军战士生涯,方云深刻了解贫苦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这点他是比较佩服苏区的土改政策的。他明白了伍墨涵的意思,他不只是简单接替伍墨涵的工作,而且要起到耳目的作用。这让他心底感到有点恶心,可他还是理解了伍墨涵。事实上如果不是革命军损失惨重,也许革命军内部外来势力和本土势力矛盾还不会这么快激化。
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方云回到了李克身边。
李克对他的到来是非常高兴的。重要的是,他知道方云是一个地道的中间派,不会掺和到他和华泽民之间的斗争中去。
对于李克的热情,方云有点惭愧。他知道自己回到李克身边是背负有秘密使命的。但现在,方云也不知道自己能发挥什么作用。对于间谍方面的知识和觉悟,他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
伍墨涵只告诉他要把李克的日常行动给他们作个报告,同时还有二三十个对党对周卫国无限忠诚的人在执行这个命令。这二三十个人是些什么人,方云不知道;伍墨涵也没有告诉他要这些报告到底有什么目的,他也一无所知,难道仅仅是普通的监视吗?方云不是社会党党员,有很多东西是他不能了解的。
在这支队伍里面,他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也看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一种为国家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精神。其实在他看来,革命军内部有两大派系在斗争,以李克为首的苏俄派和以华泽民为首的本土实干派在互相争权。刚开始的时候,华泽民他们对李克、王明山的苏俄派是真心欢迎的,愉快的交出了权力,是希望能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能为大汉帝国找到一条光明之路。但后来的事实无情的嘲笑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天真和幼稚。
从苏联归来是同志都是知识分子,因为长期在苏联学习(当时苏联正在向全世界输出共产主义),对自己国家这几年来的风云变幻没有亲身经历,他们也只是镀了层苏联共产主义的金,这层金的精华部分就是如何与资产官僚主义进行斗争。因此他们更热衷于在斗争中引用马列的理论,用外国人的思维和方式来指挥革命。对华泽民等这些本地的革命者,私下里斥为“官僚”。不能说亲苏派不爱国,只是爱国的方式有点激进,容易把事情理想化。
方云不排斥新的思想,在他看来,新的思想离开大汉帝国的事实和现状太远。苏联是好,但不要忘记苏联的革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上的。列宁十月革命的成功,让苏共获得的是已经成型的国家大型基础工业,这也是苏共夺权后能迅速平定内乱和击败国外武装干涉势力的重要保证。而目前的大汉帝国,基本上还是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化状态,封建势力很强,根本就没有什么民族工业。而几个资本主义强国几乎把大汉帝国当成了他们工业化产品的倾销场。连年内战,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近百年的屈辱、奴化,已使大汉帝国远离了世界颠峰。
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方云看来,华泽民在苏区推行的土改政策,很好的解决了广大贫民的生存问题,他给了农民土地,让农民能够依靠土地生存下去。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个政策是最好的。大汉帝国的老百姓,对土地有着深厚的眷恋。自打有大汉民族建国立朝那一天起,一直都把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来抓的。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当前,在大汉帝国的战争其实打的就是钱。
打土豪分田地,其实就是钱和粮。“枪杆子里出政权”是不错,没钱那有枪?地主、土豪是封建制度的产物。但方云不赞同把所有地主土豪都列为打击对象的做法,并不是所有的地主土豪都是敌对的、反动的,一刀切的作法只能是把他们推到三民党那边,造成了严重的对立情绪。
经过几年的观察磨炼,方云把自己脑中的思想和大汉帝国目前的现实状况初步结合了起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作为一个旁观者,他自己认为能够更加清楚地透过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
湘江之战已经是结束了。高层虽然没有公布具体的损失,但实际参战的部队的指挥员还是猜到了一些。比如在水街镇的战斗中,革命军三十四师除了师长几个人突围出来以外,其余全部在水街镇牺牲了。气得李克想把三十四师师长拉去枪毙了,后来是华泽民和周卫国出面把事情揽了过去。
火炮等重型装备的损失巨大。由于没有足够的弹药支持,许多打完最后一发炮弹的火炮全部被破坏后,扔到了荒山野岭之中。
一些真实的损失情况也在部队里面悄悄流传着,毕竟,一支近十万的部队还剩下三万多人,减员是明显的。很多团营都是成建制地牺牲了。
“头痛啊。”方云把已经燃烧完烟丝的烟锅子在脚底敲了敲。他躺回了“床”上(所谓床,也就是几堆枯草铺平,在上面铺了一床军毯),把双手垫到后脑勺上,双眼望着屋顶,还在消化这几天看到的、听到的消息。湘江之战后,中央革命军迅速的翻越了西延山脉的老山界,再次进入湖南境内,驻扎进了苗、侗族少数民族地区休整。伍墨涵已经回敌占区去了,走的那晚方云去送了他。临走的时候,伍墨涵告诉他有什么重要情况可以直接去找周卫国主席。
李克让方云继续担任他的翻译,但他不是党员,所以中央另外又配了一个是党员的翻译,叫吴华,开会等等都由吴华出面,而方云只能替李克和博波处理点日常事务,成了两人的秘书。方云根本没有什么机会接触有价值的东西,难道要把李克、博波的日常生活写成报告吗?这样也太。。。。。。所以,方云虽然答应了伍墨涵,但这几天来,一份报告都没有往上递交。现在,明眼人都已经看出来,李克、博波已经失去对军事的绝对控制权,而周卫国在这几天中逐渐把处理军事的权力慢慢收拢起来。
该怎么办呢?方云有点迷茫了。
也许是心里有事,方云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最后,他干脆爬起来,决定到外面走走,透透气。
中央纵队休整的地方叫龙坪,是侗族居住区。龙坪是通道县外围的以一个大镇。以侗族为主,是个人口有近三千人的大镇(相对于侗,苗族而言)。物质生活落后,基本上还是刀耕火种。有些穷苦人家全家只有一条裤子,很多都是“干人”。
中央纵队前几天以令人难以想像的速度,翻山越岭,暂时摆脱了敌人的追兵,在这里获得了宝贵的几天时间进行休整。
可是,这几天,部队驻地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连续失火!给部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最后是中央军委下了严令,要各部队注意夜间防火。
方云走出简陋的大院,和门口的警卫对了口令后,就走了出去。夜色已深沉下来,大约是晚上十点半左右。不知不觉中,方云漫无目的地走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山中湿气深重,有点凉。果然,方云就感到身上的军服有点润润的,看了看黑漆漆的山影,方才醒悟自己已经走了好远。理了理纷乱的思绪,方云深深吸了一口气,决定回去了,按照他的估计,部队也就在这一两天结束休整,马上就要开拔了。
这时候——
前方不远的地方腾起一股红黑的火焰,看方向刚好是位于镇西新成立没有几天的农会所在地。方云先是一愣,随即想起这几天发生在驻地的怪事,暗道不好,拔腿就往火焰腾起的地方跑去。
真是看山跑马累死人,方云连续高速奔跑了十几分钟后,终于开始气喘起来,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一下。镇上的火势是越来越大,敲锣报警的声音响了起来,隐隐的喧哗声飘了过来。刚歇了不到两分钟,对面传来一阵脚步声,黑暗中有几个人往他这边跑过来。
方云马上警惕起来,掏出手枪,拉开保险,靠到了山路旁一颗大树的背后。说来也巧,向方云跑过来的几个人也是气喘吁吁地在离他不到二十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喘气声在静谧的夜空中传得老远。
“组长,累死了,跑不动了,歇一会儿吧。”一个要死不活的声音响了起来,接着就听到一个人坐到地上的声音。
“妈的,你想找死啊?快起来!”一个喘着粗气的声音凶狠地说着,紧接着就听见“哎哟”一声,有人体在地上滚动的声音。
“哎呀,组长,你别发火,老李也是好意。大伙儿忙了大半夜的,也够累的,再说了这段时间也够寒惨的,一天到晚都是往山沟里钻,都没有吃饱过,你看。。。。。。”另外一个声音赶忙在一旁打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