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德战争-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家和共产主义国家是势不两立的,而且从来也没有改变过他的政治信念,即德国未来的繁荣富强是与德国向东方的扩张、特别是向苏联的扩张相联系的。当时希特勒比英、美领导人更了解布尔什维克主义。无可置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对苏联意图的估计是正确的。如果德国在其它地方全力以赴地打一场战争,那么,只要不冒什么风险,苏联就会趁机扩张到中欧、波罗的海和巴尔干半岛。到那个时候,它就会中断对德国的供应,而失去苏联的供应,德国是无法进行战争的。万一德国面临崩溃的边缘,苏军就会占领欧洲的整个东南部和中部并尽力攫取德国的领土。由此可见,他视苏联为祸患是很有道理的。总之,可以肯定,无论苏联采取什么态度,无论后果如何,希特勒还是想消灭它,因为他觊觎苏联的领土,因为苏联是共产主义国家。第一个原因是最主要的。只是希特勒还在与英国作战,否则法军一败,他向外扩张的大道就畅通了。 
  希特勒常常反复重申他在政治与军事策略方面的基本思想是,他决不重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错误,同时在两线作战。当然即使德国背后没有一个潜在与它相敌对的苏联,英国的空中力量和海上优势也会使德国的入侵承担很大的风险。希特勒为了将较多的军费集中用于空军和海军,曾下令解散一些陆军师,但是德国的军火生产仍不可能弥补海军装备的不足,而且德国的空、海军也不可能超过以整个盎格鲁撒克逊集团工业潜力为后盾的、发展迅速的英国空、海军。同时希特勒还想以苏联威胁为口实,说明他无法集中其整个空中力量来攻击英伦三岛。每起偶发事件、每个刺激因素都被作为论据来证明他本人早已确立的事业是正确的,并且促使别人也同意他的观点。虽然他夸张和渲染了那种来自苏联的危险(事实上,只要德国强盛,这种危险就不是直接的),但是对希特勒这个头脑简单的人来说,问题也是很清楚的。在东线,敌军可能被德国陆军迅速消灭,这支陆军是有史以来最精良的,而且正处于全盛时期。在西线,这支精锐部队却不能为他争光,只好无精打彩地去看守海滩。拖延可能是致命的,因为他将面临一个强大的、有美国支持的并愿意重返欧洲大陆作战的英国。与此同时,他还表白自己不是不愿意(如果他这样表示过,也只是故作姿态而已)研究他的司令官和参谋长们提出的另一种战略。这种战略就是将德军引向西班牙、地中海和中东。 
  1940年6月30日,星期日,也就是法国投降没几天,哈尔德在日记中记下了由魏茨泽克负责传达的希特勒的意见。记下来的神秘话语有“眼睛必须盯着东方”,“英国的投降将解除我们东进的后顾之忧”。结果,三周之后,勃劳希契就奉命研究对苏作战的问题。他和他的参谋长已经事先对此有了一些考虑。7月22日哈尔德在日记中第一次概略地记下了这次作战的轮廓。 
  据当时的估计,德国需要有八十到一百个陆军师并能在四到六周内将所需部队集中。希特勒在拟定进攻计划时,认为这次进攻应仿效西线刚结束的那次进攻。不过这是一次规模更大的闪击战。由于苏联冬季酷寒,从11月到次年4月进行大规模运动非常困难,因而这次进攻务必在短暂的夏季中结束。根据当时的事实而不管高级将领们战后怎样说,在取得战胜法国的辉煌胜利后,这些高级将领好象都一致相信这种快速进攻在军事上是可能的。因此希特勒最后也与最高统帅部完全一致。希特勒飘飘然忘乎所以,他甚至还考虑在1940年秋季就发动并实施一场决定性闪击战的可能性。 
  7月29日约德尔引用希特勒的话说,他决定打一场预防性战争。两天后,希特勒又说,明年春季必须一举消灭苏联,因为让他存在于波罗的海海岸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他不仅下令撤销削减陆军的指示,而且恢复了已削减的三十五个师,此外还增加了十个装甲师和十个摩托化师。当时元首的一些想法已经十分清楚,这次进攻可以分成两个主要突击方向,一个指向基辅,一个指向莫斯科。尽管他这时规定的进攻目标是消灭苏军有生力量,但是这种目标仍然是笼统含糊的。从这时起,作战计划的制定工作稳步进行,从未间断。 
  1940年8月9日,武装部队员高统帅部发布了加强东线兵力的“奥托”指令,内容包括在波兰总督区建立后勤军事设施,开辟训练场地,改进公路网和铁路网。 
  就在那年的秋季和冬季,许多德国将领对这场新战争在军事上存在的困难倒没有什么考虑,而是从根本上对有无发动战争的必要性产生了新的想法。哈尔德告诉勃劳希契,这场新的战争,由于德国正与英国作战,对于德国无任何好处,而只能导致德国经济的恶化。他本人并没有低估西线(英国)的危险,而对意大利参战则更为担忧,因为一旦这个轴心国伙伴出了问题,德国为了解救它就可能在地中海陷入泥沼。如果与苏联的战争不可避免的话,那么这场战争必定是一场总体战,陆军的人力物力还要加强。持有这样的看法不只是哈尔德一个人。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确信,进攻苏联不会使德国向其眼前的、真正的目标,即战败英国、英联邦或大英帝国迈进一步。他始终坚决反对这场战争。他说,进攻苏联会过多损伤德国的元气而且很难说打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既然入侵英国已证明是不可能了,作为仅次于此的选择,他提议夺取直布罗陀、埃及和巴勒斯坦来破坏英国在地中海和中东的利益。勃劳希契、哈尔德和戈林也赞同这个主张,计划人员也在斟酌该主张的可能性。甚至连德国外交部也不同意发动一场新的战争。魏茨泽克是出于逻辑和经济的考虑反对这个入侵计划的。他认为德国战争物资的储备量,尤其是橡胶、石油、铜、铂、锌、石棉、黄麻和钨的储备量很低,因此一旦苏联的供应中断,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困难。魏茨泽克于1941年4月28日致里宾特洛甫的一份备忘录中指出,对德国来说,如果摧毁每座苏联城市与击沉每艘英国军舰一样重要,那么他魏茨泽克就赞成发动这场新的战争。然而,正如事实所表明,他只想到军事胜利而没想到经济损失。他认为,苏联决不愿意成为英国的一个盟国。而里宾特洛甫却仍在琢磨苏联也许会被卷入对英战争的问题。 
  10月底,墨索里尼未与德国协商就进攻由英国保证领土完整的希腊,但是在希腊的坚决抵抗下他寸步难行。11月,莫洛托夫对保加利亚施加了压力,并力图得到那些控制达达尼尔海峡的基地。12月,英国驻守在尼罗河上的一支小小的陆军消灭了意大利驻守在利比亚的规模大得多的陆军。希特勒既害怕苏联,又害怕英国干涉巴尔干国家,而且还拿不准土耳其的态度,因此他作出了在入侵苏联之前先稳住他在巴尔干的右翼。11、12两个月作出了许多有关1941年的战略和军事行动重点的决定。进攻直布罗陀的“费利克斯”行动的进一步打算被放弃了,因为弗朗哥对其提供的支援要价太高。德国准备从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进攻希腊,即所谓“马丽他”行动,但又牵涉到保加利亚是否遵守三国条约,让德军进驻它的领土的问题。拟加强对东地中海英军的空袭,但是,希特勒不愿沿北非海岸或通过土耳其与叙利亚对中东实施地面进攻,尽管其海军参谋部竭力主张这样做。他至多派遣一些德军到的黎波里去增援溃退的意军。 
  3月27日,南斯拉夫发生政变,苏联与西莫维奇将军为首的新政府举行了谈判。这就进一步威胁到德国的翼侧,必须用武力消灭南斯拉夫。一个新的进攻计划即“第25号”行动很快拟成,德意两军从奥地利和的里雅斯特实施突击,德匈两军越过多瑙河实施突击。“马丽他”行动的右翼向西转移,另外德国还从为进攻苏联所集结的部队中撤回一部分陆军师。此时显而易见,巴尔干战争不可能在5月中旬圆满结束,那些师不能及时赶回去参加入侵苏联初期的军事行动,与此同时,希特勒也发现他的兵力过于分散。他又不愿减少那些占领挪威和西欧的师,因为他过分地害怕英国登陆。这样,到4月7日,他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原先预定的5月15日这个入侵日向后推迟五周左右。 
  德国某些辩解者认为,巴尔干的局势与这次入侵日的推迟毫无关系,因为他们认定,1941年暮春,融化的冰雪与春雨所造成的河水泛滥肯定要使预定的入侵日推迟。然而,波兰河流的大水在6月初已经退下去,因此即使在中部战线,河水无论怎样泛滥也只能使入侵日推迟二三周。入侵日的推迟是由于天气造成的论调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不管天气怎样,保障巴尔干翼侧的安全都是必要的,所以入侵日非推迟五周不可。 
  苏联中部地区适宜作战的季节是从6月到10月(到了秋季,路上的泥泞就会使部队的运动暂时受阻),或者是从6月到冬季开始的12月初。由于作战的季节如此短暂,因而将入侵日推迟五周是件非同小可的事。不过,这次推迟的时间还没有后来那一次拖延的时间长。那一次是在同年夏季,中央集团军群停止不前,而希特勒却与勃劳希契、哈尔德进行着几乎是毫无休止的争论。即使将这两次推迟加在一起所浪费的时间也不是德国在1941年失败的唯一原因。政治与军事目标的混乱、最高统帅部的机能不全、情报不灵以及资源短缺等主要原因都必须综合考虑。 
  希特勒需要同盟国。他首先转应罗马尼亚和芬兰这两个国家,因为它们已遭受苏联的侵略。罗马尼亚愿意参战,但是它参战的目的只限于其切身利益,即收复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以及获得德涅斯特河和布格河之间的部分乌克兰地区。可是,由于罗马尼亚对德国的依赖太大,以致它的愿望只能退居第二位,不得不向伏尔加河前进。芬兰不断受到苏联的威胁,也答应进行战争准备,但是它的处境变得很特殊,确实与罗马尼亚不同。众所公认,芬兰同意德国驻挪威的陆军派出一支远征军进驻芬兰属拉普兰和芬兰中部地区,而且还配届给德军一个芬兰军,这支部队的任务是确保佩萨莫镍矿区的安全和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但是,列宁格勒以北拉多加湖和卡累利阿地峡附近的南部主要战线,芬兰是不容德国干涉的。德军希望芬兰军队从北面夺取列宁格勒,而芬军的参战目的只是为了收复冬季战争中割让给苏联的领土。尔后,芬兰就以此为满足,静观事态的发展了。芬兰总司令曼纳海姆极不欢迎德军介入南部战事,后来就将德军借给他的勃兰登堡师退回,并且拒绝再指挥任何德国部队。在军事上他更不会听从德国的指挥。 
  意大利以及斯洛伐克这个傀儡国都将派遣军队进攻苏联。匈牙利则对英国有友好的感情,这是一个原因,另外,由于希特勒这个原奥匈帝国的公民对匈牙利有反感,所以匈牙利被排除在整个计划的制定和准备工作之外。但希特勒还是想在最后一刻让匈牙利参战。 
  希特勒征服波兰、法国、南斯拉夫和希腊的辉煌战果,不完全是因为德军拥有数量、质量上的优势。德国经济已走上了战争的轨道而且还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