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德战争- 第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希特勒征服波兰、法国、南斯拉夫和希腊的辉煌战果,不完全是因为德军拥有数量、质量上的优势。德国经济已走上了战争的轨道而且还储备了各种军火。德国的战争准备,比英国、英联邦或大英帝国抢先四年。1939年到1941年德国是能够打败它的邻国的,因为这些邻国的工业和经济力量都很落后。 
  由于建立了独裁政权并从1936年起开始推行旨在使德国经济独立的四年计划,因而国外、特别是伦敦普遍认为,1941年的德国是一部动力强、结构完整、效率高的工业与经济机器,它已准备好打一场长期的消耗巨大的世界大战。事实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为减少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性,德国采取了某些措施,开发利用了国内低品位的铁矿石。然而,即便如此,大量的铁矿石仍须不断从瑞典和法国进口。到1942年人造橡胶的生产解决了橡胶不足的问题,而且在生产人造汽油、石油和石油产品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41年德国是在两线作战,发动了德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而其石油的年配给量几乎还不到战前英国国内石油消费量的百分之七十。储备的锡和钢于1939年已消耗殆尽。德国生产不出炼钢用的钨、铬和镍。1941年它的石油、铝矾土、锡、铜、铅和锌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国进口。 
  德国军事工业缺乏统一管理,都操纵在那些相互竞争的集团手里。戈林及其四年计划部接替沙赫特独揽了经济大权,但经济部仍继续存在。1940年3月,托特在负责劳动部的同时也成了第一任军械部部长。除了这三个机构之外,还规定:所有军火生产的方针和重点均由武装部队来负责。这些方针和重点按理说应由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凯特尔负责,但是却交给了托马斯负责。托马斯是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战时经济与军备局局长,负责陆军军火生产的政策与协调工作。空军总部和海军总部中的某些局负责空军和海军军火生产的政策。德国军事工业整个体系都是临时拼凑的,没有规定明确的职责。劳力的使用或安排无一定之规,对消费品的生产没有加以多大的限制。兵工厂只开一个班。由于缺乏连贯而集中的指挥,因而生产重点变化无常而且效率受到很大影响。法国沦陷后,以装甲和陆军军火为重点的生产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十八个陆军师转业到空、海军军事工业部门为攻打英国作准备。还有十七个陆军师被解散。陆军军火生产惨遭破坏。当希特勒的注意力转向东线时,他们又被召回部队,于是空海军的军火生产又退居到次要地位。 
  德国军事工业的面铺得很宽,但基础却不雄厚。1941年它就适应不了大规模的生产和一场持久的消耗战。四年的领先时间以及储备的先进武器使德国得以对那些比较弱小的敌国发动闪击战。但是,到了1941年单单英国的军火生产就很快地赶上了德国。德国由于经济上的这种弱点,只能在一个非常短的时期内处于头等军事强国的地位。此后,它就依赖那些被占领的欧洲国家以及胆战心惊的中立国来提供矿产和粮食。至于石油和机械化运输工具的不足,它一直没有解决。 
  就在这个时候,希特勒还在做他的黄粱美梦。1941年2月他同约德尔认真地讨论过穿过伊朗或阿富汗入侵印度的问题。当年仲夏之前他草拟了后续指令,推断在苏联被消灭之后,德国和意大利将控制整个欧洲,如有必要就使用武力征服土耳其。直布罗陀、埃及和巴勒斯坦都要占领,对英国则给以致命的打击。 
  部队继续不断地集结在东普鲁士和波兰总督区。3月底德国在东线有四五十个师,5月底增加到八十个师。两周后又增加了四十个师。其中大部分师集中在拉多姆…华沙…内登堡一线以西远离边境的地方。直到5月的最后一周步兵师才开始连续地进行夜行军,向边境开进。最后调动的是担任突击任务的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它们仅在进攻开始前几天才利用夜暗开进。驻罗马尼亚第11集团军中的一部分步兵师与总部预备队一起从巴尔于和西欧出发,至6月22日仍在行军途中。 
  直到4月初,集结这么多部队还可以勉强解释为要对南斯拉夫和希腊这个次要方向实施进攻。所谓的入侵英国的准备据说是继续在进行,而且这些准备是通过有意透露消息而谨慎地公布于众的,其用意是转移苏联和其他国家对德国东部边境的注意力。那些针对苏联边境地区集结的德国部队反过来却被说成是一种欺骗,其目的是转移英国对登陆作战准备工作的注意力。然而,部队的集结和调动最终是瞒不过波兰人的。据说,后来情报人员证实,苏联是了解这些名堂的。4月10日莫斯科下令采取一些小规模的预防性措施并且进一步加强了边境上的苏军。尤其是在波罗的海三国的苏联占领军显得很紧张,从6月13日夜间就开始大规模逮捕居民中那些宁要德国占领而不要苏联占领的各界人士。各阶层居民大约五万人被流放了。03第三章 一知半解第三章 一知半解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 1941…1945》' 
  不管平时或战时,情报部门的本事再大,也难以做到对它的目标了如指掌。正如冯·克劳塞维茨所说,战争中得到的情报,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则是相当不确实的。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苏联曾是许多军事大国的首要情报目标,而德国情报部门感兴趣的主要是西方。到194l年,德国军事情报部门对苏联的了解比起其它国家,尤其是英国要差的多。 
  德国陆军总部的军事情报机构,即陆军情报局,由马茨屈少将领导。马茨屈原是德国驻东京的武官,离任回国后最近才接替冯·蒂佩尔斯基希担任陆军情报局长。陆军情报局下分两个主要处:西线外军处和东线外军处。西线外军处由利斯中校主管,负责研究西欧各国军队,从1940年6月起该处便专门研究英国、英联邦或大英帝国的军队。东线外军处由金策尔中校主管,负责研究斯堪的纳维亚各国、某些巴尔干国家、苏联、中国和日本等国的军队。在1941年12月前,它还负责研究“新世界”各国的军队,其中包括美国的军队。这样分工,似乎说明德国已把英苏两国当作重要的情报目标。实际上苏联并未被列为首要目标,因而在搜集或鉴定苏军资料方面所投入的时间和经费都很少。在1939年到1940年期间,希特勒甚至还禁止触动苏联。此外,搜集苏联的情报只是金策尔工作中的一小部分。金策尔原是陆军参谋总部的一个步兵军官,自1938年底才就任该职。他并不通晓苏联或苏军事务,也不是专业情报军官,更不会讲俄语。 
  本来在德国国防军时期,德国参谋总部与苏军的联系相当密切。但是,1933年希特勒一上台这种关系就随即中断了。从1934年起,德国开始与波兰交换情报。波兰有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因此它在边境地区有一些情报来源。然而,1939年春季,希特勒废除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情报交换即告中断。1939年9月苏军入侵波兰东部,他们的耐力和素质并未引起德军的注意。尤为严重的是,德国军事情报部门连入侵部队各集团军的番号都没有搞清。此后有些情报是从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东部的难民中搜集来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苏联内地搜集军事或经济方面的资料或情报确很困难,因为整个边境地区都被内务人民委员部边防军所占领和控制。这些边防军在警戒非法入境或叛逃者偷越国境方面受过长期专门的训练。苏联警察机关、党组织的人口登记制度和公民必须携带身份证和工作证的规定使谍报人员很难进入苏联。苏联人对待外人的态度是搜集情报、甚至是搜集公开情报的最大障碍。他们在当局的怂恿下,对陌生人和外国人一律怀有敌意和戒心。无论什么身份的外国人都很少获准在苏联境内旅行。即使他们偶尔得到官方允许,也得在内务人民委员部的严密监督下按指定的路线和规定的时间行止。这种旅行困难重重,往往是苦不堪言。那时苏军的领章帽徽,除哥萨克部队外,只表示他们的军阶和所属的军兵种而不表示他们属于哪个部队、哪个单位。外国大使馆和使节即使是来自与苏联结盟的或友好的国家,也得不到有价值的情报。 
  德国是依赖谍报人员和偷越国境的人以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日本等渠道获得苏军战斗序列情报的。有些情报是通过无线电侦听和无线电测向仪获得的。但这种手段作用有限:一是受距离的限制;一是苏军缺少技术性能可靠的电台,它侧重于电话或有线电报进行联络。这样一来,德国对边境地区苏军的部署倒是有相当地了解,但是对苏联的内地,甚至对苏联的欧洲部分是一无所知。地形方面的情报很少。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东征几乎到了列宁格勒、基辅和罗斯托夫,但是地形和天候对使用无线电、飞机、坦克和摩托车辆有什么影响,当时并没有实际体验,更料想不到以后在这样一个人烟稀少的国家进行机械化作战会产生哪些复杂问题。苏联地图难以弄到,而德军复制的地图又糟糕又过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只好依赖航空照片。 
  德国驻苏联武官克斯特林将军出生在莫斯科,1941年已六十五岁。他会讲俄语,是个亲俄分子,战前十年一直担任驻苏联武官。虽然克斯特林长期在苏联供职,但他对苏联军队和工业当时发展的情况所知甚少,因为在与外交使团其他人员结伴行动时,他的活动严格地受到限制。1940年10月东线外军处在核对克斯特林报告的基础上综合了一份情况判断,得出的总结论是,苏军是个必须认真考虑的因素,而且可能是个劲敌,但是它无力进行大规模机动作战。与德军对比,苏军在数量上占有二与一或三与一之比的优势,但估计其战斗力仍劣于德军。值得注意的是,时间、空间、道路稀少和气候恶劣对苏军是最有利的因素。根据克斯特林的看法,需要通过在苏联领土上的实践才能理解这些因素在战争中的价值。这份情况判断无疑有许多合乎道理之处,克斯特林说的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份报告太一般化、不具体,所得结论同样适用于1914年的沙皇军队,甚至也适用于1812年的沙皇军队。克斯特林和副武官克雷布斯两人都低估了苏军的战斗力,这一点是无法隐瞒的。克斯特林在其战后的供词中却说,在策划入侵苏联期间征求过他的意见。他的看法是,苏军的应变能力不应低估,占领莫斯科也无足轻重,因为苏联大部分重工业已经内迁到乌拉尔以东。也许他可以在1940年确实提出过这样的看法,不过所强调的内容几乎与正式的综合报告或他私人通信中的观点都不一致。 
  德军最高统帅部无从了解苏联坦克和飞机的数量。德国情报部门的报告所提供的数字只是猜测而不是判断,因为这些数字没有确凿的事实为依据。关于苏军平时拥有的或者战时可能组建的陆军师的数目,它也没有任何可靠的情报资料。它是以苏联人口和估计的工业潜力为依据,采取草率而粗略的方法判断敌情的。德军情报部门对苏军最高统帅部和苏军的主要将领几乎毫无所知。金策尔主管的部门于1941年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