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二十八总督(全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香港二十八总督(全文)- 第3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至于旺角,是当时九龙有名的华人商业区,商铺密集于狭窄的道路两旁,十分繁华。

  第十四任 卢押FrEdEricK Lugard(1)

  1907年7月28日,卢押就任第十四任香港总督,直到1912年3月15日,任期5年届满。
  卢押(1858~1945),也译作卢嘉、鲁吉等。英国人,生于印度。毕业于英国皇家军事学院。曾经在印度、阿富汗、非洲等英国殖民地服役,因在侵略殖民战争中有功获封爵士。来香港前,任北尼日利亚专员兼驻军司令。1902年,卢押与伦敦《泰晤士报》经理人员弗洛拉?萧结婚。由于妻子很不适应非洲的气候条件,卢押提出调换新职。正置弥敦离任,英国殖民地部接受了卢押的请求,派他赴香港履职。离港后,赴尼日利亚任高级专员。1945年去世。著作有《我们的东非帝国》、《英属热带非洲的双重委任统治》。
  卢押时期正是中国民族运动高涨时期,香港受孙中山革命活动影响,民众思想也十分活跃。
  卢押任内有几件大事,一是中英经过多次协商,终于达成协议,英国减少在港经营鸦片贸易;二是内地辛亥革命爆发;三是香港大学成立。1907年12月,卢押提出创办香港大学,这是他的前任们从来没做过的事。四是1908年11月香港发生首次排日运动。日本轮船“二辰丸”运载军火到广州,被广州当局查获拘留。日领事提出抗议,要求广州当局鸣炮道歉,广州市民对此极为愤慨。香港报纸报道了有关消息,于是香港中国居民掀起抵制日货运动,并捣毁售卖日货的商店。
  1909年,港督卢押向英政府建议:交还威海卫给中国,而以永远割让新界为交换条件。英国殖民地部同意在适当时候认真考虑。可以看出,新界租期问题,在早期就是港英当局的一块心病。威海是1898年7月1日,经清廷庆亲王奕劻、廖寿恒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签订“威海卫租借专条”租借给英国的。租期25年。1930年4月18日,中英在南京签订“收回威海卫协定”后收回。
  1910年,九龙水塘建成,储水量3。5亿加仑。其后,增修副塘,储水量1。85亿加仑。
  卢押任职期间,全港人口增至50万人。
  第十四任卢押纵烟禁烟之争
  英国既以武力迫使清朝政府俯首听命,签订了《南京条约》,取得香港的管辖权,便将香港视为基地,更加肆无忌惮地向中国输入鸦片,而香港当局也以香港与九龙的华人吸食鸦片为依托,把鸦片经营作为主要的税收来源。1890年港府仅在港九地区收得鸦片牌照银47。76万元,而该年港府总税银为199万多元,鸦片税收占到1/4。其后港府设立专卖局,港九地区领牌照开设烟馆三十余家,零售鸦片处不计其数,政府派有专职人员负责零售鸦片处的事宜。至于俱乐部、酒楼、妓院、银行、米行、保险公司、南北行中,都设有鸦片烟床。至于转移至内地的,就更不用叙述了。
  到了卢押时期,英国人自己关于禁烟产生了一场争论。英国伦敦的禁烟总工会委员希利慈,是一个正直的英国人,他曾对鸦片在中国造成的流弊作了深入的调查,并于1908年在英国议院与下议院提出陈述。他说:我在远东,曾晤见各领事教士,及各朋友,均谓鸦片流毒中国极惨,倘英国不禁止运烟入中国,则英国之罪将历万古而不磨,结果只有印度人独收其利,则中国人独受其害而已。我诚不明其何居心。我道经香港时曾晤见一著名之英商,与之讨论禁烟问题,彼之持论谓,不应将中国人娱情逸乐之事禁绝之。我乃询以假如你本身染有烟瘾,你之子若孙亦复如是,你亦愿为是娱乐否?他答云:如此又当别论。在己受害以为不可,在人受害则又以为可,存心如是,岂得谓平?我深知烟毒之害,不只可以伤身,并且可以亡国,殊不解在远东的英人尚谓无害于中国也。以仁人的用心而论,不必问中国之禁与不禁,我英国亦应先行禁绝。
  虽然英国伦敦禁烟总会委员希利慈在陈述中强调了如不禁烟,便“不只可以丧身,并且可以亡国”的核心问题,同时尖锐指出“英国之罪将历万古而不磨”,表现了他对中国人民由鸦片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情。可是,当任总督卜力竟突出了两点不可禁烟的理由:一为如若禁烟,鸦片公司每年将损失“40万元”的利润;一为如若禁烟,政府当局将失去主要的税收。而准许并怂恿鸦片商的公开经营,港府将获得巨额利益。
  主张禁烟的主流派,出发点是人道主义,坚持不禁烟的反对派,动机却是“税饷”与“财力”。这样鲜明的对照,禁烟的主张理应得到热烈的拥护,不禁烟的意见应当遭受激烈的抨击。可是,连声名显赫的太平绅士如何启、冯华川与刘铸伯等华人,都加入到英国人不禁烟的行列里,更何况英国人呢!
  巴图所著《别了,港督》一书有如下记载,就是否禁烟一事,《南华早报》曾列出八个问题,征求香港市民的意见,请看华人冯华川、刘铸伯是如何回答报纸问卷的。
  (一)禁烟有益于港人之品行否?(冯:是。刘:是。)(二)禁后能防止港人之吸食否?(冯:否。刘:日后可望减少。)(三)承办烟饷者应否弥补其损失?(冯:不答。刘:是。)(四)对于香港财政有伤害否?(冯:是。刘:是。)(五)如以上各问题均是,应以何法弥补饷源?(冯:应征烟土等饷弥补。刘:减军饷及加税。)(六)港中商务有变迁否?(冯:否。刘:否。)(七)中国政府禁烟,人信之否?(冯:是。刘:中央政府而论,乃出自热心。)(八)别有意见发表否?(冯:封闭烟馆有益。刘:如禁烟后,每年少收税饷,又须弥补烟商之损失,其数非少。若果加税以补之,则目下加税,必非众人所愿。)在禁不禁烟的关键问题上,两位名流或者完全站到了英国反禁烟派一边,或者态度暧昧不清,模棱两可。
  由于英商的一致极力反对禁烟,华人太平绅士也表示支持,香港商务局于1908年5月16日举行会议,决议反对禁烟。香港总督卢押将下述内容转达英国政府:香港公众意见,不赞成立即禁绝,以贬损香港之权利,但若果假以时日,逐渐推行,则为众人所赞许也。
  这个决议在5月29日的定例局会议上,获得议员士刁活的狂热支持,华人太平绅士何启也立即附和。
  但是,与此同时,英国下院通过决议,要求卢押采取步骤,迅速废除香港等地实行的鸦片烟馆持照营业的制度。在殖民地部大臣的督促下,1909年卢押才明令禁止向禁止入口烟膏的国家出口烟膏,并将年煮烟的限额由1200箱降至900箱。
  香港大学筹办一波三折1907年7月28日,卢押到任。12月,到圣士提反中学主持颁奖礼,他致词时说:香港已经成为一个大城市,但尚欠缺一间大学,实属美中不足。希望热心教育的人士,致力创办一间大学,为社会培育人才,建设香港。他认为,香港已经具备了建大学的条件。
  据元邦建所著《香港史略》介绍,英国占领香港以后,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活动中心,限于商业交易,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关心,所以有人称港英政府是“商业政府”。香港最早的一间英文书院是1843年从马六甲迁过来的,这所英华书院,由英国教会人士主办。同年,另一所教会学校圣保罗书院在港岛中环开办。香港真正有一所官办学院是1889年创立的中央书院,后来改名为皇仁书院。香港还有一所学校是中国人于1843年办的九龙义学。到了1866年,全港只有16所学校,学生人数1870人,而且全是英文学校。后来,陆续又兴办了一些中小学校。1891年,华商刘伯铸觉得华人占绝大多数的香港,只有英文学校而没有中文学校,“实属不当”。便发起开设中文学校——育才书社。以教中文为主,英文其次。1906年,在弥敦任总督时曾举办过一所工程技术人员训练班,翌年改为香港工学院。
  卢押上任前的十年,即从1896年到1906年整整10年,教育处于衰退和停顿状态,学校不但没增加,反而减少了。1896年全港也只有学校120间,学生7301人。到1906年,学校只剩下85间,在这种情况下,卢押提出创办大学,是难能可贵的。
  卢押创办香港大学的建议,英商么地首先表示支持,愿捐助15万元作为建设大学经费,另捐3万元作为大学基金。这是第一位响应卢押创办大学的英国商人。
  卢押估计,创建一间大学需要一百万元作为基金,另外还要建筑、设备费用,政府只可拨给土地,款项无法支付。所以,1908年3月18日,卢押邀请全港富商开会。即席组成一个筹款委员会,研究建校的全部计划及开支。会上,选出筹备委员8人,主席一人,共9人。主席由遮打勋爵担任,委员计有:律师兼医生何启(华人),总医官爱建臣,工务司翟咸,状师普乐,皇仁中学监督胡礼,医生谭臣,西方商人端纳和保利氏。
  香港大学筹备委员会经过半年的工作,于9月25日完成一份与卢押观点相反的报告书,呈给卢押审阅。报告书说,全体委员认为,建立香港大学的条件尚不成熟,因为要建一所综合大学经费庞大,无法筹集。
  根据该报告书所提出的经费预算,即使香港大学只设医科和工科,基金也要100万英镑才能维持,购置校内用具也需要1万英镑,而建筑费用尚未计算在内。
  在大学兴建计划告吹之际,何启提议,香港大学如果设有中文科目,海外华侨及国内绅商和香港华人都会全力支持,经费是不必忧虑的。
  根据何启的意见,卢押提出,将华人西医学堂与工业学校合并起来,就可成立一间大学。因为华人西医学堂和工业学校都有正常经费,开支问题便可解决。么地氏捐出18万元,再加上其他捐款,就可兴建校舍。以后慢慢再增设其他学科,一间具有规模的大学就可以逐渐成形了。
  卢押命筹备委员会催收捐款,准备先建小规模的校舍。但是,原来答应捐款的英商么地氏称,筹委会曾经宣布,筹款达到11万英镑时,才可收集捐款。现在所筹得的捐款,距离11万英镑尚远,他有理由把捐款延期交付。
  卢押本来打算收到么地氏的捐款后,先兴建两座普通校舍,大学就可以开课,既然么地氏不肯依期付款,那么,建校的款项只有重新筹措了。
  卢押邀请中西商界人士参加募款委员会,发动华人捐款开办香港大学。答应文科、理科、医科和工科全设。参加募款委员会的华人,计有何启、刘铸伯、吴履卿和郑卓楷等。吴履卿和郑卓楷都是捐款支持西医学堂的慈善家,这次又表示支持香港大学开办。不到半年,就募得款项近128万元。各地华侨听说香港大学设有中文科,可供华侨子弟入学就读,纷纷寄款捐助,对于香港大学的兴建立了大功。
  么地原以为自己捐出的18万元是最大的一笔捐款,后来他获知捐款最多的却是两广总督张人骏的20万元。么地不甘示弱,增加捐款至28万元,保持捐款首席。
  团体方面,捐款最多的是太古洋行,捐出了四万英镑。所有捐款都于1909年12月13日缴交。
  1910年3月16日,香港大学在港岛般含道校址举行建校奠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