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一名英国记者实录的日军暴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937:一名英国记者实录的日军暴行- 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京,军事上的行动,甚为活跃。我只想重回上海。    
    “十一月十九日。昨日乘轮离开南京,今天停泊镇江,明晨驶往口岸,然后改乘小轮,取道运河转赴内地,目的在于避开长江的封锁线。    
    “十一月二十一日。回到上海了!刮去战时的胡髭,舒舒服服地安居家中,觉得感慰之处良多,但我不能够忘记遗留在我们后面的灾难与苦痛。在这短短一个月的期间,我所目睹的现实,使我永远厌恶战争。无辜平民遭遇的灾难与苦痛,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要是任何人只要有一次能够亲自经历战争,中立法也就没有需要了。”    
    在这一次日本进攻中国的侵略战争中,牺牲于轰炸下的平民,其情形之惨,数量之大,打破了历史的记录。日本飞机于八月十五日首次由台湾渡海袭击南京,从此以后,中国所有重要的城市,除在辽远的省份外,几乎都受到空袭的威胁。一九三七年七八月间日本空军在华北的活动,比较八月十五日以后华中华南各城市被轰炸的情形,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微不足道了。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三日美商上海英文大美晚报,刊载下列日本官方通讯社同盟社的东京电,足见空袭范围的广大:    
    十一月三日同盟社东京电据海军省发言人今日宣称,自十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我海军飞机共八百五十架,参加轰炸上海战场华军阵地及后方,该发言人并谓共掷炸弹二千五百二十六枚,计重一百六十四吨,故华方损失奇重……    
    据十月十五日英文大阪每日新闻载称,自八月十五日首次轰炸南京迄今两月内,日机共袭击六十处以上具有“军事价值”的城市,列表如下(十月十三日为止):    
    山东省韩庄、枣庄、兖州、济宁。    
    江苏省南京、浦口、上海、句容、无锡、江阴、苏州、昆山、嘉定、太仓、松江、宿州、扬州、南通、海州、连云、淮阴、南翔。    
    浙江省杭州、宁波、海宁、笕桥、嘉兴、诸暨、金华、卫县、绍兴。    
    福建省厦门、龙溪、建瓯。    
    广东省广州、石龙、虎门、惠阳、英德、曲江、乐昌、安阳、潮汕、汕头、黄浦。    
    安徽省芜湖、广德、安庆、滁县、蚌埠、寿阳。    
    江西省南昌、上饶、余江、清江、九江。    
    湖北省汉口、武昌、汉阳、孝感。    
    湖南省株洲。    
    上海密勒士评论周报主笔鲍威尔(J。B。Powell)对于日本方面的军事行动,向作大胆的直接的观察,他在十一月三十日该刊上发表评论如下:    
    “该报所举出的六十多个城市,其中真有军事价值的很少,要是把上海附近曾遭日机袭击的十多个村镇,也列入表内的话,现在被轰炸的城市,恐怕又已增加一倍了。十月二十四日下午,记者看见二十多架飞机,其中十架是双引擎的单翼机,每架投炸弹六枚,从事轰炸苏州河北一带农田菜园间大多数只有一二家人家的小村舍。据一位目睹轰炸的外国人说,从早晨到中午,日机十八架轮流轰炸,约掷炸弹两百枚,大多数是巨型的,超过二百磅。午后投掷的炸弹,恐怕也在一百五十枚以上。在这样一个狭小的地带,竟落下炸弹约三百五十枚。今天兴许是日本飞行员野外掷弹的演习日,要是为了公开表演以娱来宾的话,他们也许还可以做出各种姿势,一队一队的飞机,三架四架不等,从很高的天空急降而下,向村舍投掷巨型的炸弹。这些村舍是用竹头和泥土构成的,屋顶覆瓦,每宅的代价不过美金四五十元。幸而这些乡下人已经躲避,对于躲避的艺术,已经相当纯熟。不过,平民还是有受伤的,往往是年老的女人,走向租界或被送到租界里来。苏州河某处,几个乡下人把五个日机轰炸下的牺牲者,埋葬在一个炸弹的窟窿中。    
    “我们看了沪西庇亚士路庐别根路转角处的弹穴,就可以知道日本炸弹的威力。沪西的轰炸是有若干军事意义的,因为中国军队在苏州河岸的那一个转角处,有沙袋堡一座,附近并构筑战壕。那一带落下了六颗炸弹,弹穴的直径约自十二尺到十八尺,深度约自六尺到八尺。可是,转角处的沙袋堡屹然无恙,圮坍的壕沟也立即修复,也无人受伤。沿苏州河的村舍,在以前几次轰炸中,损害甚重,如今大多数却已成为空屋,只留下几个老人。不过许多农民和园丁,仍刻苦耐劳,照常耕种,即使炸弹落下的地方相隔仅几百码,也不肯放弃工作。这些农民和园丁的坚持工作,使上海不致发生饥饿的恐慌,上海的市民,不论是中国人或外国人,应该如何感谢他们呵。每天清晨,挑着菜担的乡下人,在沿租界的马路上,鱼贯而行,络绎不绝,这可以表明中国儿女们刻苦耐劳的真实情形。    
    “上海报刊上刊载关于死亡和破坏的各种新闻的大标题,概括地说出了每一次惨剧的内容,而这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试举一例:日机轰炸松江,死二百人,伤四百人;防空壕中四十人同归于尽……    
    “中国军队于十月二十八日(星期三)午后退出闸北,又给予日本飞行员以屠杀平民的好机会。从闸北退出的中国军队,于晚间通过苏州河的梵皇渡铁桥,故未遭日机轰炸。第二天早晨,成千成万的平民,大多数是妇孺,拥塞道旁,争欲通过单轨的铁桥。像这样一个屠杀的机会,实在是太动人了,日机一架不断飞近桥面,扫射恐怖的难民。有一次,飞行员扫射的结果,难民死伤各十二人,其中有妇孺数人,僵卧桥面,沿租界的马路上,多处发生同样的惨剧。”    
    关于滥行屠杀平民一点,日方军事和外交发言人曾屡次加以否认,表示日机轰炸完全是为了军事上的目标 ,并且宣称由于“华方之虚伪宣传”,所有关于日本空军活动的报告,都“言过其实”。这些声明可能加以接受吗?日机轰炸平民真是军事行动上偶然的事件吗?    
    我们不能够明确答复上面的问题,但以下所引报纸和目击者的材料,足使读者自己获得结论。    
    上海及其近郊不久就为日方空袭的锐势所侵及了。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八日,日机轰炸沪杭路的上海南站,那时南站是挤满了逃往内地的难民。八月二十九的上海英商字林西报刊载新闻如下:    
    “日机昨天袭击人口稠密的南市,向车站一带投掷炸弹,上海平民的死亡数字又大见增加。据最审慎的估计,死伤达二百人以上,其中大部分是难民。这数字尚不完全,因南市各医院当局以及英法两租界当局,昨夜仍在进行调查。    
    “约午后一时四十五分,日机十二架盘旋于南站一带上空,至少投掷炸弹八枚,当场爆炸。    
    “南站站内,拥塞难民千人以上,大多数为妇孺,故被炸尤惨。其他着弹爆炸之处,计有距南站北面两条马路的国货路,三观堂街及陆家浜一带。    
    “车站附近共落炸弹四枚。日机离去后浓烟冲天,月台上和轨道上,焦黑的模糊的尸体,狼藉不堪。


第二部分 华北之恐怖第14节 空袭与死亡(2)

    “第一颗炸弹在车站旁爆炸,毁去水塔一座。许多难民或为弹片当场击毙,或为崩坏的碎物所压倒,受伤者正想逃命的时候,第二颗炸弹又落下来了,悬桥倾圮,路轨损坏,鲜血遍地,余烬满目。同时,炸弹陆续爆裂,附近街市陷入恐怖的状态。    
    “按两星期前上海方面战事发生后,南站即成为难民的集中点,等候车辆逃往内地,昨日被炸死的难民,其中有许多人已经等候了两三天。当日机在南站上空盘旋时,一部分的难民挤在售票间前买票,另有一部分则挤在月台上候车,因此靠近售票间的墙垣上溅满了鲜血,墙脚边则残骸累累。    
    “一部分难民想冲进总办公室,但因人头拥挤,地方狭窄,以致无法通过,结果有许多人反遭惨死。总办公处的房屋受损极微,玻璃窗被震,碎成片片。    
    “大同大学内的几十个学生,奔往火车站,从事救护工作,其勇气殊足称道,他们最早达到出事地点,清除秽物,帮助受伤者,扶上卡车。所有受伤者,一部分送往南市各医院,大部分则送往公共租界。雷士德医院收容一百人,以妇孺居多。手术间一直忙到晚上,未得休息。    
    “本报记者于午后访问雷士德医院,病房中已增加了病床。有些是中国救护车送去的。一个婴孩伤势甚重,是从已死的母亲身边拾起的。此外,还有两个约十三岁的孩子,也已失去了他们的父母。    
    “据该院昨晚报告,两男两女和男女孩各一已伤重毙命。宝隆医院中也死了几人。    
    “站中劫后余生的难民,均由慈善团体所供给的卡车送入租界。南站则加以封闭,进行修理及其他工作。    
    “中国军事发言人昨天午后在新闻会议上,向外国记者猛烈抨击日机轰炸南市的行动,严厉驳斥日方所称‘华方利用南站运输军队’,故加以轰炸之说。该发言人谓昨日以及最近南市并无一兵一卒,南市是一个人口稠密之区,完全没有中国军队,或军事要点。日方称轰炸的作用在于‘扰乱中国之军事要点’,实属荒诞无稽。该发言人并谓日方恣意摧残中国平民,其动机何在,殊难索解。日方是否为恐吓中国平民,或为虹口一带死亡的日侨复仇,不得而知。而且日方也没有提出将轰炸南市的警告。    
    “某外国记者在新闻会议席上也证实中国军事发言人的谈话,他最近曾巡视南市许多街道,并未看见一个中国兵。    
    “大家提出撤退南市平民的问题,该发言人谓目前铁路常遭日机炸毁,旅客有时也遭日机轰炸扫射,在此种情形下,撤退平民殊非易事。”    
    要是经公共租界的中区驱车出发,不到一小时,即达沪西的庐别根镇。这一个小小的市镇,已被炸几次,一九三七年十月八日的字林西报,刊载新闻如下:    
    “星期三晨,日轰炸机袭击庐别根路庐别根饭店过去不到半里的庐别根镇,十七人惨死,中有孩子多人,据悉该处并不驻屯中国军队,故中外各界都不明白轰炸的原因……    
    “据该镇居民讲,上午十时左右,日轰炸机九架,突然出现天空,掷下炸弹若干枚,未几,日机去而复来,低飞扫射。    
    “第一次空袭时,受伤者二三十人,死亡者计有一家的婆媳两人,一家的女儿两人,一家的男孩一人,另有两个尚未查明的中国人。    
    “第一次空袭刚过去,第二批又来了十架飞机,盘旋空际,向西飞去,立刻又回转,掷下十颗炸弹,又有十人牺牲性命,三十余人受伤,毁去房屋许多间,一颗炸弹落在某宅附近,宅内九人受伤,但均极轻微。”    
    在轰炸平民以后,日本的轰炸机或随行的战斗机,往往再用机关枪扫射,差不多每一次都是如此。上海的居民曾目睹许多次像这样的袭击。那时上海所有英文报纸的读者信箱栏内,全是目睹惨状的外侨所提出的抗议和报告。美国亚洲舰队司令耶纳尔将军(Harry E。Yarnell)对于此种层出不穷的暴行,曾予以严厉的斥责。十一月十二日,耶纳尔将军在上海英国皇家空军协会的宴席上发表演说,十一月十三日的字林西报刊载其内容如下:    
    “在此次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