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要塞能够坚持住一段时间,哪怕是十几天也能够让列宁格勒的城区能够加强防御力量。
此时在塔林的苏军防御力量还是比较强大的。整个塔林的守军除了第十步兵军之外,这里还有一个旅级的守备队。此外连同波罗的海舰队的海军陆战队,和大约由2500名具名组~在内,塔林的守军达到27千人。海军航空兵还拥有85架作战飞机辆坦克。这个数字看上去还算不错。而整个防御外围的阵地也十分的坚固。除了爱沙尼亚原来就修筑的防御阵地之外,此外苏联人还将在占领了这里之后修筑了十坚固的连绵的防御阵地,这其中包括炮兵阵地。机枪巢、反坦克壕沟、连绵的铁丝网和绵密的地雷阵,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得到了助手塔林的苏联红海军的波罗的海红旗舰队的支持。这支波罗的海的舰队除了派出了海军陆战队进行城市的防御之外,他们的舰队还提供了强大的炮火支援,除了舰队本身的携带的大炮之外,他们还将使用设立在这里的超级要塞炮进行火力支援(苏联红海军自傲这里设立了24个炮台,这些炮台里面包括专门用来对付巡洋舰的240毫米的超级岸基要塞火炮)。此时,无论是弗洛希洛夫还是斯大林都对苏军能够长时间的坚守塔林充满了信心。因为捷尔诺波尔这个小小的城市还坚守了长达两个多星期。更何况现在的塔林还拥有如此完备的战略防御要地。
而屈希勒尔大将很快就对塔林发动了进攻,为此他一共动用了5师。既第42第25461、217步兵师,以及赶来参战的第26军的第278291步兵师,此外还有两个突击工兵旅一个十六个重型炮兵团,总计9万余人。无论是从兵力的数量上还是从装备的质量上都占据绝对的优势,此外,第一航空队也派来的不少的飞机前来参战。
但是塔林的红军也不是
,特别是他们在得到了驻泊该地的红海军红旗波罗的强有力的支援。8月18,舰队司令员里面特里布茨海军中将亲自接手了塔林的防务。8月20,德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为了组织他们的步步推进,从那天开始,红旗波罗的海的舰队驻守在塔林的舰队包括基洛夫号重巡洋舰,列宁格勒号驱逐领舰在内的数十艘战舰在塔林的附近海域以大口径火炮猛烈的轰击正在毕竟的德国陆军,海面上的火光烟团一阵阵的闪过,地面上便有无数巨响如同山崩地裂一般的重炮炮弹堡爆裂轰鸣,而正在前进的德军被这种莫名其妙炮弹打得头晕脑胀。这种情况让正在筹划攻击的屈希勒尔大将头痛万分,因为他手中没有足够的超级火炮对付那些披着厚重装甲有着超级火炮的大舰。于是他气急败坏的给德国公海舰队司令官雷德尔帝国元帅打电话。希望他的超级舰队尽快赶过来。
不过对于屈希勒尔的请求,德国海军最高指挥官,帝国元帅雷德尔却显得无能为力。因为整个波罗的海海域地区全部都是密集的雷区,很多地方水雷密集的连一艘拖网渔船都无法通过,更何况打排水量达到数万吨的超级战列舰。而更重要的是,由于为了凑足足够的主力战舰的水兵数量(虽然德国海军的造舰能力得到了相当的恢复。但是对于水兵的培养却十分的缺乏,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国防军中海军的比例较少而且海军很多都是技术能力极强的岗位,比如海军的炮手和轮机员等等,这些人都需要拥有较长时间的航海经历,而德国人为了能够迅速的调集大舰所需要的足够的水手只能从原先舰队或者远洋船的船员中筛选)雷德尔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的将原先各个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水手调给战列舰和航空母舰,而将大量原本辅助舰支的水手调往巡洋舰和去驱逐舰,这就使得原本人员就不足的扫雷舰分队变得更加的弱小。此外,由于扫雷舰占用了大量小型舰的吨位(《英德条约》规定驱逐舰和辅助舰是同一个单位。)而当时德国人认为扫雷舰和驱逐舰的吨位几乎相同,但是驱逐舰的适应性和多样化要比扫雷舰多得多,所以最终他们决定挤掉大部分的扫雷舰。取而代之的是建造驱逐舰。所以经过这么一折腾。德军的扫雷舰队在开战的时候还十分的弱小。但是其任务的负担却又很重,所以德军在波罗的海的扫雷工作也就缓慢了很多。于是乎,面对这种情况,就算再能干的雷德尔元帅也只能干着急。于是他只能一边命令海军扫雷舰艇加紧行动,一边慢慢的调集舰队。只等波罗的海恢复通航,那么德军的舰队就立刻出动横扫整个波罗的海。
在拉多加湖地区,芬兰军队也终于慢慢的向前移动了,他们开始从北面快速的逼向了列宁格勒。此时的曼纳海姆元帅还得到了新的增援(为了能够将曼纳海姆彻底的加入轴心国的战车,希特勒又将三个德国师的指挥官交给了曼纳海姆,此时他一共有用东南集团军和卡累利阿集团军两个集团军,共有14个芬兰师和三个芬兰旅。以及四个德军师(德军第163133、255、319步兵师)。
而此时,由于退出了卡累利阿的原北方苏军已经并入了西北方面军,由西北战略方向的总司令统一指挥。而现在他们仍然分成了三个集团军,除了所属的第14集团军仍然在北极摩尔曼斯克方向和:;。威山地集群对峙之外,第7和第23团军都部署在列宁格勒的北面的拉多加湖两岸地区设防,他们总共有11个步兵师和3驻垒地域组成,总兵力约为10万人,在人数上略微处于劣势。
其实。虽然在这之前季明和曼纳海姆达成了协议,而且德军也做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姿态。包括希特勒给芬兰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和大量德军的加盟,使得曼纳海姆不得不要做出一些姿态。但是,同时他又不能过分的刺激苏联人,毕竟现在芬兰已经动员40多万的军队,只有三百万人的小国来说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所以,曼纳海姆决定用一场有限的攻击来敷衍一下德国人,同时他也自爱对德国人的胜利特别是季明的诺言需要再观望一下。
第六部 第一百零三章 全线攻击
1941年819日,在北面蛰伏许久的芬兰军队终于开始了行动,曼纳海姆向自己麾下的芬兰军队下达了新的命令。让他们结束休整向苏联军队发起新的攻击。按照芬兰军队的计划,他们将沿着拉多加湖东西两个方向同时向苏联军队发起攻击。
在拉多加湖的西面,芬兰东南集团军群开始慢慢的南下向苏军发起攻击。而他们当面的苏联红军并没有兴趣在这个地区进行抵抗(其实是,由于这里是密林地区,曾经在上次冬季战争中吃过苦头的苏联军队知道,如果在这个地区和芬兰军队战斗的话无疑于自寻死路,再加上苏联军队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多找几个强劲的对手,所以他们十分明智的撤出了战斗)所以,苏军只是边打边撤,并且步步为营既不让芬兰全面的突破自己的阵地。也不让自己的部队陷入和对方交战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芬兰东南集团军的第二军在军长拉迪凯南的指挥下开始进攻红军第23集团军的阵地,820日,经过一天还算激烈的战斗(其实主要是某些地方爆发了营一级的交火)芬兰军队攻占了他们在苏联的第一个重镇——希托拉。而在两天以后,也就是822,另外一个拉多加湖地区的重镇——索尔塔瓦拉。而这座城市的被攻占也表明了苏联在拉多加湖北面地区彻底的沦陷。而苏军的第23集团军则开始向南撤退,821日,在红海军拉多加湖区舰队的帮助下,苏联红军第23集团军开始通过船舶将已经被芬兰人孤立了的拉多加湖西岸地区撤往东岸的卡累利阿地峡南部的苏军驻垒地域。到了823,整个拉多加湖东面的苏军第23集团军的四个师全部的安全的从那里撤了出来(人之所以那么快的能够撤出,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芬兰人放水。)
而在拉多加湖的东面,这里的战斗要激烈的多。芬兰卡累利阿集团军的第7军外加三个德国步兵师(德军第319133、255兵师)由芬兰将军海伦格将军指挥,在拉多加湖和奥涅加湖之间攻入苏军第7集团军的中心位置,而该集团军内编有苏军第54、71、243、168个步兵师,和一个索尔瓦拉驻垒地域。其人数约为4人,8月19日,芬兰卡累利阿集团的左翼的三个芬兰师向彼得罗扎斯沃兹克方向发起猛烈的进攻,通过一系列战斗,他们成功的突破了苏军精心构筑的阵地,接着在右翼的德军部队也展开了攻击,他们沿着拉多加湖沿岸迂回前进,绕到了苏军的侧翼展开了致命的一击。面对对方的两面夹击,苏联军队终于抵抗不住,他们放弃了某些地方开始往后撤退。而芬德联军则越战越勇,不断的主动出击,在这种持续不断的压力之下,苏军第七集团军在823日撤退到了斯维里河一线布防。
至此,芬兰军队不但完全首府了冬季战争中失去的所有领土,同时他们还将自己的国境线向前平均推进了6…40公里(北方的北极推进的最远。达到了140里,距离摩尔曼斯克只有20里。而在接近列宁格勒地区的西南线推进的距离最短,不十几个师的芬军在那里没有任何的前进)占领了苏联大约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北面推进到了距离列宁格勒不足50公里的地方。就当所有人都认为芬兰人会趁着苏联人病入膏肓的时候在后面狠狠的来上一下子的时候,就在这个时候,芬兰军队却再一次出人意料的停止了前进。
这对于已经处于绝对劣势的苏联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消息。因为,相对于这只在作战风格上和红军颇为相似的芬兰军队(芬兰在沙俄时期就是俄国的属国,芬兰军队包括曼纳海姆在内的大部分军官都曾经就读于俄国的高等军校并且在沙俄军队中任职。所以芬兰军队在作战样式上和同样师承的苏联红军十分相像)一个苏联军官曾经这样评价芬兰人。“他们是最好的战士,和在作战上的认真态度和意志上甚至强于德国人,他们十分的适应冬季作战和丛林作战,在进行这些战斗的时候,他们十分善于伪装和侦查,这些芬兰人十分熟悉自己手中的武器,而且作战相当的顽强。对于我们而言,他们是一个强大的对手。”
在靠近北极圈的
上一节 目录 下一节
《德意志的荣耀》 第668节
《德意志的荣耀》 第668节
作者: 盖世太保
带和列宁格勒附近的原始森林和沼泽地带,芬兰军队人更加适应环境,因此,他们也更加具有强大的战斗力,这也成为了芬兰人在德国人面前讨价还价的重要筹码。而芬兰军队之所以再次停止了前进,这主要是因为在战斗的前期部队的各种补给损耗十分巨大,此外,芬兰的总统赖提又在同时提出来在德国人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获胜的情况下,不允许曼纳海姆单独攻击列宁格勒。此外,红军的兵力依然强大,虽然在之前的战斗中红军节节胜利,但是苏军本身的兵力损失情况并不多,他们大部分的部队的建制依然完整,在当面红军的兵力依然强大,而且有着完备的防御体系的情况下,缺少足够的重打击火力的芬兰军队是无法攻破苏军的防御阵地的。但是,在另一方面,德军对于芬兰仍然关注了极大的压力。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