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日本军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出击过猛,用军事术语说那就是“超越了进攻极限”。笔者曾于昭和17年5 月在《中部日本新闻》上分数次发表了题为《进攻极限》的论文,拐弯抹角地劝阻不宜向南方进击。在名古屋车站,一位购买《中部日本新闻》的大阪实业家对笔者说:“我的担心得到了理论上的证明,对您的文章,我深有同感,我想把论文从头至尾细读一遍,因此,我愿成为该报的定期的读者。”当我知道这位实业家是持反法西斯立场的时候,我立即毫不犹豫地把两、三份简报送给了他。不久,我从一位陆军朋友那里得到劝告,说如果再热衷于写这种论文将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请慎重考虑( 这位陆军朋友是谷获大佐,后来他升为中将) 。
“进攻极限”指的是进攻军队若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导致攻势减弱,给败退之师以得势之机,使其转退为攻。细想起来,事实确是如此。一支军队如果在侵入作战成功之后仍继续发动攻势,必将逐渐拉大后方供应线的距离,使弹药、粮食的供应更加困难,同时,部队在燃料方面的供应也将陷入危机。加上对地形不熟悉,在敌占区又得不到当地居民的协助,这样,军队便面临着重重困难,逐渐成为疲惫之师,毫无疑问,战斗力将大大削弱,这种情况的出现恰恰有利于敌军,因此,反过来又遭到对方的攻击,使一度以破竹之势迅猛进击的军队有可能陷入败退的局面。
从战史上来看,任何具有优势的进攻部队在作战到达某一地点时,都必须暂停进攻,进行休养补充,再整阵容,以便发动第二次举攻。笔者认为,这种理想的暂停线就是“进攻极限”。
(八)超越进攻极限——责任归罪于最高统帅部
关于“进攻极限”的判定,说起来容易而做起来却十分困难。“进攻极限”究竟应该定在哪里?一旦决定,又将怎样马上落实,这都是些难题。无论是哪一国家哪一支部队,大概都免不了出现这样一种情形:在前线乘胜追击的将士们无论如何不会放弃仓惶逃遁的敌军,作战指挥部要想阻止这种追击也是相当困难的,往往是战局已陷入走投无路之际才不得不加以考虑。更何况,发现“进攻极限”是一般的具体作战指挥官们难以做到的,只有具有相当洞察力的著名指挥官才能正确判定。
以近代战争为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马恩河会战”时,德国部队超越了“进攻极限”,遭到法国军队的反击,不得不实行战略总退却,从而失去了企图进行短期决战的机会,陷入了长达4 年的长期战争之中,最终遭到失败。当时,自命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德国军队的右翼部队,连续进行了22天的进攻,经历了16次战斗,于9 月5 日到达马恩河。但从战略上来看,在8 月末德军就应该在埃纳河北面停止攻势,进行休整,以便恢复战斗力。这就是所谓“进攻极限”的问题。从当时德国公开的战史报道来看,德国军队司令部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已达到“进攻极限”,但是,当战斗进入9 月份时,对此已有所觉察,并于9 月6 日下达了:“第一集团军立即在马恩河和埃纳河之间地区停止前进”的命令。然而,第一集团军司令克鲁克大将却无视这一命令,继续追击退却中的法国第五集团军和英国军队,远远地超越了马恩河一线。就这样,德国军队拉长了战线,被法国军队杀了个回马枪,爆发了著名的200 万大军激战的马恩河战役。激战5 昼夜,结果,德军不得不退却,从而永远失去了一次早期决战的大好机会。
在此,让我们再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两、三个例子。1940年,意大利墨索里尼的军队越过埃及国境侵入了西迪巴腊尼,超越了“进攻极限”,被英军将领韦维尔击败。但后来,韦维尔在与德军交战中又追击700 余公里,也超越了“进攻极限”(班加西附近),遭到德国将军隆美尔元帅的反击而败退。然而,在后来的战斗中,隆美尔元帅又长驱进击,在托布鲁克一带超越“进攻极限”,结果遭到溃败,宏伟的作战计划从此付之东流。另外,在德苏战争中,双方都有因超越“进攻极限”而遭失败的教训,关于这一点,人们恐怕也记忆犹新吧!
因此,作为一员名将,首先必须善于发现第一“进攻极限”,然后再作第二次进攻的准备。这期间一般称之为“作战间隔”。即使是世界上有名的将领,在处理这种“作战间隔”时也深感棘手。这是不能以自己的意志来决定的。如果在作第二次进攻的准备中敌人实施反扑,此“作战间隔”将会遭到破坏。但是,如果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实力,发动进攻,设定“间隔”,是能够正确判断出“进攻极限”的。日俄战争中,日军从得利寺到辽阳、沙河、奉天各作了2 个月的“间隔”,重整了兵力,把“进攻极限”预定在奉天,然后,在战略上采取进攻防御的方针,向着结束战争的目标迈进。
但是,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是不允许日本有“作战间隔”的。瓜岛撤退后,美军不容日本有一丝一毫的喘息,继续进攻,而且攻势不断加强。另外,从所罗门战役后半期开始,日本企图搞1 年的作战间隔,以谋求恢复其空中力量。但是,就在整顿工作尚未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美国又向马里亚纳群岛( 以塞班岛为中心) 出击,给日军以出其不意的打击。不难看出,美国的“作战间隔”非常短,而且“进攻极限”相当长。
“进攻极限”是由该国的兵力、供应能力以及进击速度不同而各异的。美国方面特意把“进攻极限”设定在很远的地方。相反,日本却一直把“进攻极限”设定在短距离上。此次南进作战是迫不得已的,主要是出自如果没有石油则不能进行战争这样一种考虑。然而,日本的石油运输能力( 包括其他物资) 在昭和16年12月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于是,日本决定用掠夺来弥补不足。开战时,每当舰队在印度洋击沉1 艘船舶时,军令部就严厉地训斥道:“不能击沉,一定要设法捕获。”
从上述情况来看,可以说日本方面从战争一开始就忽视了“进攻极限”这个大问题,而仅仅抱着既然战争已经打响,只好竭尽全力干下去的信念。
按理说,日军应该以确保油田地带和交通安全为最大限度的战场为前提,及时汇集兵力,停止进攻,早日制定“进攻极限”,重新考虑战斗区域。把敌人赶向远方看起来似乎是安全的,然而实际上随时都有拉大作战间隔的危险。
腊包尔就已经处于“进攻极限”的边缘,由于岛屿、港湾和陆地有所不同,所以战斗区域稍有超越也难免的。实际上,战争一开始就应该考虑到将所罗门战役控制在北端的腊包尔,而将瓜岛以北诸岛置于决战战场以外。然而,就当时情况来看,要求大本营能有这样的深谋远虑和勇气是完全不可能的。而对于前线的司令官和将军们来说,这又是他们权限以外的事情,所以,所罗门消耗战战略失败的责任应该归罪于最高统帅部的无能。
(九)反攻战略之争——对日反攻战及其意见分歧
如上所述,自昭和17年8 月到19年2 月之间,日美在瓜岛以及所罗门群岛历时整整1 年半的战役概况,已经基本上清楚了。战役之后,西南太平洋海空暂时平静了( 美军发现在马绍尔群岛的夸加林岛上建有日本飞机场则是在昭和18年12月的事情) ,看来,决战战场似乎移到了南方各岛,人们怀疑舰队主力的海上决战才刚刚敲响了锣鼓就匆匆地收场了。
如同在日本人们难以摸清联合舰队的行动一样,美国方面也捉摸不透日本舰队的动向。除了仅能推测两国舰队总有一天会交战之外,其他一无所知。再说,自美国对日反击的第一步——攻占瓜岛以及图拉吉岛之后;海战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那种大舰队从正面进攻的作战方式已经无影无踪,而以登陆作战以及支援登陆作战为主的陆海空战斗成了主要的作战形式。
事实上,在昭和17年日版原文是昭和18年(1943 年) ,有误。,美国的战争最高领导者就决定要逐渐踏上“占领东京的道路”,并在7 月2 日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上通过了“瞭望台”战役计划,该作战方案规定:(1) 预计在8 月1 日夺取图拉吉岛以及附近各军事要点,战役由美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负责指挥。(2) 占领所罗门群岛的其他各岛以及萨摩亚群岛疑原文有误。据分析,这里应指俾斯麦群岛。,战役由麦克阿瑟将军负责指挥。根据这一计划,出现了相同海域和同一攻击目标的战斗却分属于美海陆两军指挥这一奇怪的现象。例如,进攻图拉吉、瓜岛主要由美海军承担;进攻布干维尔、腊包尔主要由美陆军承担。这样,美国陆海军之间一面同日本进行着殊死决战,一面进行着激烈的权力争夺,因此,在瓜岛和所罗门群岛战斗中,日本若能攻其不备,不能说没有成功的把握。如前所述,美陆军少将安德森所说的“日本军队在第二次攻击时,如果能投入第三次攻击时所拥有的兵力——一个半师,美国一定会遭到失败”这一席话就将成为事实。日本方面,虽然陆海军首脑之间也存在着对立与不和,但是,在战斗中还是发挥了互相协作的精神。正如在马来亚作战中山下奉文和小泽治三郎协调一致一样,在瓜岛作战中,参战的将领们也能够相互协作。而美国军队即使在远征方面也没有达到相互之间的谅解。举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日本军队对瓜岛的反击出乎意外地猛烈,使美国守岛部队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因此,9 月4 日,美国在努美阿召开了海陆军首脑紧急会议,研讨对策。美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空军参谋总长阿诺德、南太平洋舰队司令戈姆利、远东陆军参谋长萨札兰多、登陆部队指挥官特纳等出席了会议。但是,麦克阿瑟将军却拒绝参加会议,不仅如此,当尼米兹提出需要1 万名陆军向瓜岛增援时,麦克阿瑟却以新几内亚作战吃紧而拒绝了尼米兹的要求( 当时,麦克阿瑟将军拥有兵力5。5 万名) 。不久,麦克阿瑟将军又向尼米兹提出请求增援其一个水兵师,包括2 艘航空母舰的一支舰队、一个大队的大型轰炸机,以便沿所罗门群岛北上进击,对此要求,尼米兹也借口作战频繁而直截了当地加以拒绝。
鉴于美陆海两军首脑的矛盾日益严重,瓜岛的战况对美不利,10月24日,罗斯福总统以合众国陆海空总司令的名义向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发出了紧急命令:“立即采取行动,迅速增援瓜岛。”遵照美国总统的指令,陆海两军才勉强达成协议。然而,此时此刻的日本军队却失去了天赐良机。如果日本陆军对美陆海两军的状况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并能以强大的兵力进行反击的话,日军便有可能夺回瓜岛和图拉吉岛。一旦成功之后,美国陆海军之间的对立有可能进一步激化,无疑,对日本来说,战局将会变得光明起来。
麦克阿瑟和尼米兹仿佛是命中注定的冤家对头,后来,在“进攻东京的路线”上,两人又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但是,在必须加强对日作战的兵力这一点上,两人的意见却是一致的。然而,与其说是他们两人的一致意见,倒不如说是美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