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王建华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7500633624
出版日期:1999年3月
页数:322
原价:¥15。8
TXT制作:Xinty665
内容简介:
《智能机器人》是杰克·威廉森最著名的一部科幻小说,也是最有争议的一部作品,对科幻小说也是最有争议的一部作品,对科幻小说的创作和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小说描写了未来的年代,在可怕的核战争之后,为保证人类不受失探技术的伤害,人们发明了智能机器人,接管了人类的所有事务,以确保人类免遭损害。问题是它们固有的仁慈行为极端化以后,不给人类一点行动的自由,将世界变成了一座豪华奢侈而又令人抑郁寡欢、梦魇般的监狱。
为了推翻机器人的“照顾”,一些拥有超能力的人类联合起来进行了反抗,他们通过开发人类的潜能从而获得了机器人无法理解更加无法获得的精神力。他们进入了控制中心试图修改规则,但是就在他们即将获得成功的时候,人类当中的叛徒出卖了他们……
整部作品读来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引人入胜,但最后的结尾却是悲凉的——机器人最终控制了人类。这个结果令人唏嘘不已。在杰克·威廉森自己撰写的后记里面,他也谈到了安排这样的结局所遇到的争议,但他说,既然铑磁智能机器人是完美的,人类就不可能获得这场抗争的胜利。于是,我们人类就在机器人的“照料”下,永远“幸福”地生活。
小说揭示了技术发展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以及个人自由与社会义务的冲突等深层次的问题。
杰克·威廉森与他的《智能机器人》
杰克·威廉森,1908年出生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后来几经搬迁才在新墨西州东部的一个偏僻农场定居下来。1926年,威廉森怀着成为科学家的梦想高中毕业,但家庭的困难却迫使他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恰在此时,正在连载A·梅里特作品的著名科幻杂志《惊奇故事》出现在他面前。威廉森完全被迷住了,开始试着为《惊奇故事》写一些梅里特式的故事,很快处女作《金属人》就出现在《惊奇故事》上。提到当初的写作动机,威廉森坦率地承认,除了喜欢科幻外,最主要的动机是为了钱。不过他很快发现:科幻对于他远非挣钱那么简单,它解放了他的创造力,成就了他的事业,还帮助他克服了因出身贫寒而产生的自卑。
威廉森从小酷爱科幻小说。他从20年代起,从事科幻创作,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在他开始写作科幻小说时,还没有没有科幻小说这一名称。他至今已发表了40余部作品和无数的科幻短篇小说。威廉森在他70年的创作生涯中有着极强的适应性,他总是能够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与风格使之适应市场的变化(这正是他的作品长盛不衰的秘诀),其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45年以前,他的创作集中在当时流行的“太空歌剧”上,被誉为“太空歌剧”的两大台柱子作家之一;1945年以后,他的创作则更加多样化,并开始关注科技发展对人物心理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威廉森第一阶段的长篇有十多部,它们大都以在杂志上连载的形式发表,包括《外星智能》(1929)、《乌托邦要塞》(1939)等等。他在这一时期最好的作品是“航时军团”系列中的《时间军团》(1938),它表达了作者的未来观,即任何未来都有可能存在,但实际上能够存在的未来却只有一个。威廉森通过这部作品第一次提出了“平行宇宙”的概念。
随着坎贝尔黄金时代的来临,威廉森一夜之间成了老前辈,但他用令人赞叹的速度适应了新的环境。先后出版了《潜在的异族》(1940)以及“反物质系列”等一系列佳作。
50年代初,威廉森面临着自我超越的困境,一直到60年代,都较少有独立的创作,更多的是与别人合作。虽然与冈恩合作的《星桥》(1955)再次证明了他在太空歌剧方面的非凡造诣,但他与波尔的合作却更长久。在第一个系列“海底三部曲”获得成功后,他们又接着创作了“星孩三部曲”和 “布谷鸟”系列。前者是描写人类进化到行星生命的壮丽史诗,完全舍弃了太空剧的结构;而后者,则在语言上进行了新的尝试。
威廉森是个标准的榜样式的作家,他在繁忙的创作之余,更以一种令人敬慕的精神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56岁时,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新墨西州大学教现代小说和文学评论,直至1977年退休。这期间,他努力促使科幻成为一门正式的理论学科,为提高科幻文学的地位做出了贡献。1976年,他被世界科幻小说协会授予科幻大师奖,两年后又被推选为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协会会长。
70年代和80年代,威廉森以《月亮孩子》和《天网坠落》等作品赢得了各方面的好评,尤其是前者,可以说是威廉森成功超越自我的象征。
进入90年代以来,威廉森的创造力依然旺盛,用《滩头堡》(1992),《月亮魔鬼》(1994),《黑太阳》(1998)等一系列代表性作品不断证明着一个已经连续写作了七十余年的老牌科幻大师令人敬畏的活力。
2001年93岁的威廉森又以一部《最终的地球》获得科幻大奖“雨果奖”,从而创造了科幻史上的一项奇迹。
威廉森于2006年11月10日下午在新墨西哥家中去世,终年98岁。
威廉森对世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物理学中的“反物质”一词就来源于他的小说《反物质飞船》,比如他第一次提出了“平行宇宙”的概念,比如他第一个提出地球化这个词。
《智能机器人》是威廉森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发表于1949年。后经续写,于1980年重版。
关于《智能机器人》这部小说,威廉森在自己写的《序》和《跋:我和智能机器人》中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评论。小说探讨了技术与人类的关系。威廉森认为,技术本身并无好恶,技术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已。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产生正面的影响,也可以产生负面的影响。《智能机器人》的另一个主题是个人自由和社会义务的冲突。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社会得以维持,是以牺牲个人自由为代价的。威廉森认为,一方面应尽可能地争取个人的自由,同时个人也要为社会尽职。他反对任何极端的思想或行为。但小说深层的主题还是威廉森自己所说的是“关于我们人类自己和我们人类社会的……”
序
1945年8月6日,我正在北所罗门斯一家气象站为腊包尔地区的海空巡逻作气象预测,一位科幻小说迷一头闯进来,给我带来了广岛事件的新闻。投在广岛的这颗原子弹,开启了“魔瓶盖”,给所有科幻小说蒙上了一缕长长的阴影。
智能机器人的创作部分地表现了我本人的不安心情。1946年,我重操旧业从事小说的创造之后,就着手构思《束手无策》。小说描写的机器人造型优美,尽善尽美,不仅能创造自身、维护自身、无偿地为人类提供服务,还能保护自身不受人类的干扰。我发现机器人的这些特征之后,十分惊愕,就缀笔不写了。
后来,我被迫接受这个痛苦的事实,就为《惊异科幻小说》和《类似》杂志那位了不起的编辑约翰·坎贝尔写完这个故事。之后,他向我要一个续篇,描写束手无策的人类可以运用超自然的神奇力量来击败智能机器人的故事。我虽然十分清楚人们对战胜机器人的希冀,但后来写出的却是《智能机器人》,这个续篇也被坎贝尔买走了。
多年以来,许许多多的读者还要我写个续篇。经过长时间的构思策划,我于最近将《十兆聪慧机器》脱稿。在这个故事中,智能机器人还是智能机器人,但是我试图描述一种更具有持久力的机器人。
显而易见,本小说是关于人类和技术的。我本人的世界观也许不是如本故事所暗示的那样悲观。虽然广岛事件确实使我沮丧,我却极力赞成使用核能的。尽管技术之神怪如此恐怖,但无论如何无法使之重新回到魔瓶里去。我认为,我们应该尽力利用这个魔怪所带来的礼物,即使是核增殖和核聚变反应堆这个礼物。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就如《跋》中所说,本书根本不是有关技术问题的,而是关于我们人类自己和我们人类社会的——如果一部小说能“描述”除了小说本身以外的东西的话。
不管《智能机器人》的基调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它已成为我所有小说中最富有争议、也最成功的一部。本小说已经用英语出了十几个版本,译成了十几种文字。我很高兴看到它以最全、最新的版本付梓发行。本版本包括了原来的中篇,也包括了最近写的《跋》。
杰克·威廉森
上篇:《束手无策》 第一章
妻子把轿车开走了,下午下班后昂德希尔只得步行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他第一次看到了这些新的机器人。他像往常一样沿着小路走,斜穿一片长满杂草的空旷地——轿车通常是他妻子使用的,这时他满脑子都是双江银行向他催款的事。还款的方式当然是多种多样,但对他来说没有一种是切实可行的。想着想着,面前突然有一堵新墙挡住了去路。他抬头一看,看到了窗内摆着的东西。
窗上装的不是普通玻璃。宽大的窗玻璃透明度极高,一尘不染,要是上面没有那些闪光的字母,还看不出窗上装有玻璃呢。这些字母显得严肃而富于现代气息:
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双江代理处经销:尽善尽美机器人
宗旨:“尽心尽职,服从指令,确保人类免遭损害。”
昂德希尔心头涌上了莫名的烦恼,这种烦恼越来越加剧。
因为他本人就是经营机器人的。眼下的子已经够艰难的了,机器人市场疲软不振,全自动机器人、机械机器人、电子机器人、半自动机器人,以及许许多多其他类型的机器人,充斥市场。不幸的是,这些机器人并不如推销员所许诺的那样尽如人意,而双江的机器人市场早已饱和得令人伤心了。
昂德希尔经销的是全自动机器人。明天又有一批货要到了,但是他还不知道货款在哪里呢。
他双眉紧锁,停下脚步,凝视着那扇看不见的窗户后面的那件东西。他从来没有见过智能机器人。这台智能机器人比人矮些、瘦些,像其他不在工作的机器人一样,一动不动地立在那里,光滑的硅酮外表发出黝黑的光芒,不时闪耀着青铜金属般的蓝色光泽;优雅的椭圆形面孔上,挂着一种固有的机警和似乎显得惊奇的渴望。从整体造型来看,这是他所见到过的最美丽的机器人。
当然,这样的机器人,对许多实际工作来说却显得小了点。他低声地背诵着全自动机器人推销员一句常用的话:“全自动机器人是大型机器人——因为制造商不愿用户浪费能源,不愿牺牲其必要的功能,及其对用户的顺从性。购买全自动机器人是您最理想的选择!”
正当他转身向着那扇透明房门的时候,门无声地拉开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