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861- 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我说,天兵还太仁慈些,若是将这些为孽清妖全部砍头,那才砍得好,砍得妙,砍得呱呱叫!”



杨沪生和史秉誉同时瞪着高明辉,眼里仿佛看着一个杀人恶魔。



对杨史二人来说,他们接受的教育是要讲究人道主义的。战场上为了活命生死相拼,那还可以接受,要是将敌人抓获了,那就应该给予俘虏人道待遇,不得侮辱人格,更不能屠杀放下武器的俘虏(战犯除外)。现在太平军的做法已经让俩人觉得很不舒服,高明辉说出来的话,杨沪生和史秉誉更是不能接受。



杨沪生和史秉誉不能接受,可别人却觉得这是理所当然。史秉誉正要说下高明辉,高明辉带的队伍里有人说道:“高大哥所言极是!不光妖头,就连妖魔仔也应该一刀砍了才是。凡是助妖者,家产统统收缴,挂上牌子游街示众。凡是加入清妖者,家人砍头,房屋焚毁,如此方好。”



杨沪生和史秉誉面面相觑,他们没想到在这时候,自己居然听到了“两个凡是”。按照他们理解,任何事情,只要走了极端,那肯定就是错误的。加入清军的有多少人?你要将人家家里人砍了头,房屋再给烧了,那些人还不跟你拼命!



史秉誉苦笑道:“高大哥还记得我们在冲锋前,是如何跟各位说得么?”



高明辉莫名其妙道:“说什么了?”



“冲进清军大营后,弟兄们应该喊什么。”



“吓,什么清军!清妖才是。”



“嗯,就算清妖好了。高大哥还记得当时我们是如何说的?”



高明辉像是忘记了当时俩人是如何说的,想了半晌,方才答道:“好象是……跪地弃械者不杀,是了,就是这句话,跪地弃械者免死。”



史秉誉正容道:“跪地弃械者免死,这个是叫那些敌人看到一条活路希望,让他们人心惶惶,不至于跟咱们拼老命。开始冲锋时五十来弟兄,等击溃敌人,我们并没少一人。若无跪地弃械者免死,高大哥真以为区区五十人能击溃数千敌人么?数千人若与我们拼命,高大哥你以为我们能坚持多少时间?”



杨沪生在旁边帮腔道:“兵书有云: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孙子说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所谓‘跪地弃械者免死’,既是针对人皆有贪生之念,攻其心,灭其抗拒之意,使我能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胜利。今日严刑拷打被俘之人,若此事传出去,谁还相信跪地弃械者免死?吾恐日后清妖死战不退,纵能击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也非善策。”说罢杨沪生摇头叹息。



杨沪生左一个兵书有云(杨沪生说的“攻心为上”那段话,实际上是《三国志·蜀志·马谡传》里面的,杨沪生虽然记得这些话,可他并不知道这些话的出处),右一个孙子说过,高明辉不过放下锄头扛起砍柴刀没几天的农人,人家说文盲都说大字不识一箩筐,他是大字不识一个,连自己的名字写在纸上他都不认识。杨沪生要是跟他说诸葛亮,这高明辉还听说过,说兵法,说孙子,高明辉只能听的懵懵懂懂,不知所云了。兵书他还知道,兵家之书嘛!孙子?高明辉怎么看怎么觉得杨沪生自己年龄都不大,他哪来的孙子说一串大道理?



高明辉觉得这俩个兄弟说话实在太深奥,这样有学问的话,自己是无法辩驳的,要是辩解一二,万一牛头不对马嘴,没得让人耻笑。虽然没学问,高明辉却知道应该尊师重道,心虚下,他只能低头喏喏称是,别无二话。高明辉不敢辩驳,其他人更是不敢,只是大眼瞪小眼,傻看着杨沪生和史秉誉俩人。



看着高明辉他们糊里糊涂的样子,杨沪生和史秉誉不知如何说才好。他要反驳,俩人还好就事论事,改变一下他的思想,现在这样子,你又如何知道高明辉心里想什么,不知道想什么,如何对症下药?



“说得好!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此言极是!”



杨沪生正发愁应该如何给这些人灌输人道主义精神,旁边有人高声说话。夜里声音极响,倒把杨沪生他们唬了一跳。



杨沪生转头望去,一时欣喜非常,疾步迎了上去:“……张大人?可算是见到大人您了!”





 
 
 2006…5…20 21:12:00
           
 

  中华杨     
  
  

  
  
  
  
              第 22 楼  
 
 

 

第六章 火羊阵(二)


“大人如何知道小民在关押妖魔鬼地方?”



跟着张得胜回到他所在的打馆处。坐在矮登上,杨沪生看着张得胜,不解地询问。



“一回到此处,小弟就得知你们还没过来,谴出众人各自寻找。”张得胜喝了口茶,抬头看着俩人:“二位义士以前读过书么?”



杨沪生抬抬屁股,谦虚地说道:“不敢,只是读过几本而已。”



“这么说二位都是先生,难怪熟知兵法孙子。”张得胜态度不再高傲,显得彬彬有礼起来。



“哪里哪里,《孙子兵法》乃兵家圣典,小人愚鲁,如何谈得上熟知?不过是肤浅了解一二。”



杨沪生越谦虚,张得胜越发尊重二人,肃然道:“先生过谦了,若非狠下一番苦功,应用之事岂能信手拈来!原以为二位只是勇武过人,此辈人才虽说难得,想我天兵百万,勇武之士军中多有,未成想二位还是知兵先生!先生请放草(哦,放草即是放心),天国对读书人十分敬重,纵使话不投机,也绝无呵斥之举。”



杨沪生和史秉誉给张得胜如此一说,只能偷偷擦冷汗了。“张大人太抬举小民了,不过是读过几本书,如何算得读书人?”



张得胜虚心询问道:“不知俩位先生都读过那些书?”



“呃……这个,只是一些杂书罢了。”



“杂书?”张得胜好奇心起来了:“先生能否告之所看书目?这些书都说些什么?”



俩人这下尴尬之极,他们如何回答张得胜的问题?



杨沪生和史秉誉离开学校没多少时间,书自然是看过不少,不管是杂书还是教科书,看的种类是这年代人根本无法想象的,可这些书俩人可以告诉张得胜吗?



以前人读的是四书五经,读书之人,看看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些书考八股是用不上的,自然就算杂书了。杨沪生他们呢?四书五经是肯定没学过的,俩人连旁猎都没有,他们看的考学之书是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英语、地理、历史……除了地理、历史,其他科目想必张得胜连听都没有听过。英语还好解释,洋鬼子说的话嘛!太平天国跟那些洋兄弟是好朋友,只要说下阴沟里去,张得胜很好理解,语文就是以前的八股,数学属于深奥的算法,这也好理解,可物理、化学呢?这要俩人如何跟张得胜解释?



至于杂书,金庸的十五部小说自然是杂书了,那些书名说了张得胜也不知道。黄易的小说呢?黄色加易经,典型的离经叛道,书名说了没关系,里面故事情节大致说一下,恐怕自己在张得胜心目里就不是书生,而是淫亵之辈了。深奥的书俩人也看过,如《超限战》、《西方战争艺术》、《简明中国哲学史》、《企业管理概论》……这些书大多因为枯燥乏味,他们只是草草翻过算数,真要谈,那是谈不出什么的。



更要命的是,除了金庸和黄易小说,俩人还能说出大致情节,其他的都差不多忘记了。教科书在离开学校的同时就还给了老师,什么哲学史,什么企业管理,这样的书一边看一边忘,看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让他们如何跟张得胜说?



张得胜自己说太平天国尊重读书人,可这时候读书人大多不可能读什么《圣经》,属于跟太平天国背道而驰的,你说“话不投机绝无呵斥”?可这话让杨沪生和史秉誉如何相信?俩人可知道中国历史上残酷的政治斗争,政治上面非此即彼,没有摸棱两可道路可以选择,现在可不是言论自由的年代,屁股坐错了位置可是要掉脑袋的!



史秉誉反应较快,有些狼狈地说道:“唉,不过是看了《三字经》、《百家姓》,认识几个字,凑合着读读小说,如《三国》、《水浒》,又粗浅涉猎《孙子兵法》,也没看什么杂书。”



张得胜一听也没什么希奇之处,有些失望。太平军作战方法很多就是从《三国演义》里面借鉴,俩人真要只看过这些书,那也算不上学问有多高深。



正想放过俩人,张得胜一回念,摇头说道:“《孙子兵法》里可没有攻心为上。”



杨沪生道:“没有吗?不会吧?可能我记错了……对了,《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出兵征讨南蛮前,征询过马谡意见,当时马谡不是说过攻心为上吗?于是才有了七擒七纵,让孟获彻底归心。”



张得胜注视着俩人,杨沪生和史秉誉正襟危坐,不敢将心底真实想法显露出来。



张得胜点了点头:“俩位义士(现在又从先生改成为义士了。杨沪生和史秉誉暗自松了口气。不过俩人不知道,太平天国是真的尊重读书人,张得胜在这方面并没有说假话。)能从《孙子兵法》、《三国》里得到用兵之道,这也属天资过人了。这世上又有几人真了解什么是攻心为上?纵然明白了,又有几人能贯彻实施?”说完,张得胜很是失落叹了口气。



“听大人口气,大人应该也知道如此对待俘虏,并非善策。大人为何不建议黄大人,改善这种做法?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可是要失天下的啊!”



张得胜奇怪地看着劝说他的杨沪生,盯得杨沪生心里发毛,汗流浃背。过了半晌,张得胜缓缓道:“此事到此为止,杨义士不得多说。”



“是是是,小民卤莽了。”杨沪生恨不得打自己一个嘴巴,有事没事你管太平军闲事干什么?老虎头上动土,真是不想活了!



张得胜点点头,出乎俩人意料,开口解释道:“黄大人并非不知道攻心为上,只是形势逼人,不得不如此做。俩位义士不知,黄大人乃殿前户部又正地僚开朝正忠军师顶天扶朝纲侍王雄千岁统下(杨沪生听了直翻白眼:大喘气!说了半天,不过是说这位黄大人是李世贤的跟班,用得着这样说吗?),雄千岁拥兵二十万,人数众多,补给困竭,这些妖魔鬼本乡本土人士,大可倒竹筒,以之财物补我所缺……”



杨沪生明白了,原来太平军人数众多,却缺少粮草军械,这些被俘虏的清兵就是太平军手中的人质,要用这些人质交换粮食军饷的。可惜按照规定,那些“妖头”都要穿大红袍,点天灯,不然这些人岂不更值钱?



想想自己见到的那些被俘之人,一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怎么看也跟乞丐差不多,这些人家里又有多少钱财可以敲诈?如此行为根本是恶性循环,饮鸩止渴,落个坏名声不说,自己还捞不到什么好处。



好办法是否有呢?自然是有的,那就是发展自身经济,精兵简政走上良性循环道路。可这些人听的进去这些吗?他们只看到兵越多越好,谁又可能为了别人过上好日子,把自己的兵给减了?何况战争年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