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开古--茶阳鬼事之人面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老罗开古--茶阳鬼事之人面狗-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老罗开古——茶阳鬼事之人面狗'共:33章节'

第1节
  首先,这个故事系列是讲给我的学生听的!
  教了几年初中语文,深感现行语文课的沉闷无聊。学生成天被那无聊的教科书和考试所困扰,而自己也对那些以思想教育为主的课文彻底失去了激情。在我语文课的最后几分钟,我会给初一的小孩子们讲讲故事。他们还小,刚上初一就被我满堂灌的艰深语文吓坏了,所以,讲个故事安抚一下他们吧。
  虽然会被人说我浪费了课堂时间,但我一直认为:才初一,让我的学生更愿意亲近语文,更愿意亲近语文老师,这才是最重要的!没办法,现实中的情况是语文永远排在数学、英语、物理之后!语文老师怎么可能去跟这些科目竞争?
  很多故事都是现场编造!很多人怀疑我一早就写好,但事实上,一个语文老师上课前备课已经够辛苦了,谁也不会额外给自己加负担,除了备课还要“备故事”。我有个大概的腹稿,然后在课堂上随便开讲,想到哪里讲哪里,即使有腹稿,也经常被我临时改掉,当然,结尾还是会按照既定的结尾去进行,要不然,故事永远不会结束!
  很多人对此怀疑,他们认为我不可能有这种能力!这让我很无语!事实上,怀疑我的人其实只是在怀疑自己!因为自己做不到,所以就怀疑别人能做到!其实,讲故事是个很简单的事情!听众喜欢、关心什么那就讲什么;而一个语文老师会缺乏叙事的口才吗?讲很简单,写才是真正的麻烦!

  在我讲故事的时候,我的学生更关注的是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并不怎么关心。“人面狗”这个故事我其实并不满意,而“屠城战”我却比较喜欢。但学生的感觉跟我相反。这或许是因为每次讲故事只有几分钟,没办法把细节讲清楚,人物形象不够突出;或许是我讲故事的技巧还要提高;又或许是学生才初一,没法子深入理解……
  这些都不重要,至少,我把故事讲完了,学生也挺喜欢,不断要求我写出来看。今年由于人事上的变动,不再教初一,那些学生们不能听我讲故事,那就姑且写写吧! 
  当初讲的时候很简单的,现在写出来却困难多了。
  作为语文老师,惯于散文的思维方式和行文方式,这于小说而言实在是个毛病,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把线索收紧一点。
  这个故事情节已经定下来了,没法做太大的改动,这个很遗憾。当时课堂上现场卖弄,很多地方存在着漏洞,那么我只能去修修补补,想进行大变动,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我懒得要死,不大可能又再想多一个故事……
  这些工作很繁琐,但不管如何,我做事有始有终,一定会写完而绝不会挖个大坑,让大家“扑通、扑通”摔死! 

  写这些故事,也是写给我喜欢的学生们。我不再教你们了,你们不再听我讲故事了!但还是希望你们能喜欢语文,喜欢文学!衷心希望你们不要被我们伟大而白痴的语文教育洗白了脑袋。
  我老家在茶阳。茶阳是粤东客家老城,故事很多。
  小时候,我家住在高福路。夏天的傍晚时分,整条路的孩子们吃完晚饭,就去听路口的老阿婆讲“古”。除非农忙,大家晚饭一般都吃得特别早,吃完饭,天还大亮着。八十年代末期的小城既没有电视消遣,也没有风扇送凉,于是大家就出去串门,或者围在哪棵树下乘凉聊天讲古。这个时候特别热闹,小孩子会围着大人追逐打闹,唱儿歌:

  ——月光光,照茶阳,茶阳背,种韭菜;韭菜盲(没)开花,摘来呐公爹(去外公家);公爹盲项起(没起床),摘来比(给)姐姐;姐姐盲梳头,摘来漏(喂)黄牛;黄牛跌落溪,水牛来拔尾;水牛跌落井,黄牛来救命!……(必须用客家话读!普通话读比较拗口!)
  小孩子玩累了之后就会围住老人家央求着要听个“鬼古”。我幼时听到的故事,大多便是那里听来的。
  一转眼,二十年的时光就这么过去了,很多故事现在都记不真切了,但是始终留有个影子在我脑海里头,儿时的记忆总是那么好,现在却慢慢淡忘。——这些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事!如今的茶阳是另外一回事!
  04年,我回老家茶阳一趟,由于有好几年没有回家,面对那曾经熟悉的小城,恍然间忽然觉得什么都变了。旧房子拆了新建;老树因为碍着路,砍了;田地改成开发区,小靖河被挖得乱七八糟;原来我认识的茶阳人,年轻的走到外面发展,而当年那些阿婆、阿伯们纷纷过世……
  晚上不再有人早早吃饭、串门、树下纳凉……大家都躲在家里看无聊透顶的电视连续剧,街头只有遍地的各种士多店,五金店,副食品店敞开着,亮堂堂的街道上冷冷清清,没有老人,也没有孩子……
  黑夜静默了茶阳的一切!

  茶阳已经变成一个萧条、破败的小城镇。在改革开放的大流中,几届“英明”领导不择一切手段去开发经济利益,让这个客家老镇完全失去了原先的模样。
  这个暑假过得并不开心。八月底,我离开茶阳。我坐在车上看着窗外,郁闷得不想说一句话——不是因为离开故乡,而是因为这里已经找不到儿时的记忆了。物是人非固然撩人伤感,而现今面对的却是人非物亦非,还有什么值得留恋呢?
  客家人是漂泊的一族,自客家人的祖先开始,我们一直在流浪,自黄河流域一直流浪到了这里。江湖虽大,但飘萍无家,客家人找不到自己的根……
  或许我不会再回来了,跟我的祖先一样,抛弃这个故乡,流浪到另外一个地方,再次做个“客家人”……而“茶阳”这个故乡大概只能深掩入我幽深的记忆深处,留待午夜梦回,脑海涟漪,记忆的陈滓泛起,再将那一切往事淋淋沥沥地挂在自己的眼前,告诉自己,我曾有过一个故乡,我也曾有过一个“根”,那里有过我快乐的童年……

  车外的阳光不再如往昔那般灿烂,掠过车窗的热风送来阵阵恶臭,破破烂烂的水泥路上污浊不堪……再过几年,还有人记得二十年前茶阳的那副光景吗?还有人记得那些故事吗?还有人会说那些故事吗?谁还记得童年中那最温情的一幕呢?
  ——天色已黑,路口昏黄的路灯、老旧破败的民房投下浓重的黑影。那屋檐下,整条街的孩子围绕在一个阿婆身边,期待地看着白发苍苍的老人;而阿婆则端坐着,不紧不慢地打着大蒲扇,扇走炎热,扇走孩子们头上嗡嗡叫的蚊虫。夏夜的凉风悠悠地掠过高福路,蛐蛐儿歌唱着,萤火虫嘤嘤地飞,整个茶阳老城安安静静的,属于每一个孩子……一个个故事在那时就撒播在我们心中

  这一切在大城市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下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在《茶阳鬼事》这个故事系列里,所有的故事都将围绕茶阳镇来展开!故事部分来自儿时的记忆,当然有些部分进行加工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我也尽量把客家民俗文化方面的东西粗浅地介绍一下,当然,这个会跟情节联系起来,绝不会干巴巴地向读者灌输!
  附及:
  本想把原汁原味的客家话写入文章中的,但写了一部分之后念念,觉得颇不顺口,所以,还是改成标准普通话的表达吧。各位说客家话的读者见谅!
  文章中出现的部分人物是确有其人,在这里借用了一下,同样请见谅。
  关于客家人——我心目中的客家文化客家人
  ( 啰嗦几句!可以跳过不看!!!)

  客家人是极为复杂的一个种群。中国的地域文化无不带有鲜明的时代和地方特征,根深蒂固,长久流传。但客家人却没有自己的根。
  中国历朝历代的战乱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破坏。迫于战乱,客家人带着自己中原文化的“根”,从黄河流域一直流浪到闽赣粤交界最闭塞的地方,“客”居异乡。(部分客家人还保存着最纯正的汉民族血统!)
  入乡要随俗,但客家人却割舍不了身上来自黄土的“根”,在跟地方文化相融的过程中总是充满了种种冲突而最终走上了闭塞。客家围龙屋一类的建筑就可看出客家人和地方“土著”之间的隔膜——把自己彻底地围起来,那样就可以免于遭受外来冲击。
  文化与文化的碰撞说来好像碰碰球一样很好玩,但在现实生活中绝不是纸上谈兵那般诗意化。冲突在所难免,但冲突也是一种交流。客家文化就是在不断冲突中求安稳,最终妥协而形成。居住于不同地域的客家人虽然都称之为“客家人”,但事实上在各种文化习俗上还是有相当大的不同。
  虽然各地客家人形成了不同的特征,但共同的迁徙、斗争和妥协的过程养成了客家人的种群性格:极其勤恳耐劳,老实本分,胆小怕事,封闭固执,极富于忍耐精神。

  从小到大,我只记得大人们灌输给我们的就是“无祸是福”,“凡事忍让”,“藏拙”的教条。
  ——这样的客家文化客家人!
  关于茶阳镇(总序)
  茶阳是客家老镇!很老了,老到有足够的历史沉淀让路人触景而不禁驻足品味。这里的人文人情无不流露出一股老镇特有的雍容懒散。
  老城古墙,深巷荒园,黑瓦红梁,莹灯纱窗……青石麻石铺就的小巷,路面光润溜滑,青苔在石缝间郁郁葱葱,茂密伸展。小巷的四周常年静悄悄,没有一丝声音,偶尔麻雀飞过,翅膀搅动一潭静谧,惊起坐在每家每户门口穿着青布麻衣的老人,缓缓抬起头,睁开眼睛,细眯着,看看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一切变化都不过如此,她们干枯的老脸上满是历尽沧桑后看透世情的坦然……


  
第2节
  历经岁月的打磨,每一个老城都是一个传说!甚至一砖一瓦都可能有它们的故事,它们,跟时间一样不朽!每一个老人都可能是一个故事匣子!“奶奶,讲个故事吧!”你央求她,或许,你就打开了一部历史……
  茶阳最大的传说就是茶阳本身!茶阳是怎么得名的呢?
  为什么叫做茶阳?老人们说,山南水北为阳,茶阳茶阳,茶山之阳,茶阳镇处于茶山之南,故称为“茶阳”! 
  但,茶阳果真是如此得名的么?流传在民间却又有另一种神秘的说法……
  茶阳确是因“茶山之阳”而得名!但是,它还有个起名的缘由——茶阳镇的背面,背着一个“茶阴镇”,所以称之为“茶阳”!

  这个说法不见于任何典籍,杂史野史均不见记载,只在部分掌握着秘密的人中代代相传……
  茶阳鬼事之人面狗
  序
  粤东第一大河韩江上游叫汀江。汀江发源于福建,流经上杭,蜿蜒曲折着流到了粤东客家古镇——茶阳。
  茶阳镇四面环山,交通闭塞,惟有汀江往下可通潮汕地区。占据着韩江这条河的便利,自明嘉靖五年(1526年)置县以来,茶阳一直以来都是大埔县的县治所在。

  老人言:茶阳有三怪,衙门朝北开,无水也涝灾,没田有谷晒!”
  这第一怪指的是茶阳的衙门不是像其他地方的衙门那样大门朝南开,茶阳的县衙门是朝北开的。朝北开有什么了不起?说来还真了不起!皇帝老儿座北朝南,所以全国的县衙门都不能朝北开,朝北开就是跟皇帝顶着干,这可是全县抄斩的罪——但茶阳的县衙门就是座落在茶山脚下朝北开!
  这“无水也涝灾”指的是不下雨也会发洪水。茶阳地势低洼,汀江、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