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湖战役结束,部队稍作休整,吴元年(1367)十月十一日,朱元璋又派出中书平章汤和为征南将军,都督府佥事吴桢为副将军,攻取方国珍巢穴庆元路(宁波市),与朱亮祖成南北夹攻之势。朱亮祖的部队一路进展顺利,十月间,由台州、黄岩南下,很快克复温州。十一月初,与征南副将军吴桢联手,在乐清县的盘屿大败方国珍之子方明善的海上水师,十一月初九,汤和攻下庆元。方国珍逃向大海。十一月十七日,增派著名水师统帅廖永忠为征南副将军,会同汤和入海讨方国珍。
巢穴的倾覆,出现树倒猢狲散的局面。汤和采取招降攻心战术,方国珍的许多部将率队来投。方国珍无奈,只好在吴元年十二月率其子侄向汤和请降。
方国珍在几十年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也历练了一身自润自保的油滑本领。他在汤和军抵庆元的时候,没作大的抵抗,也没有破坏城池,而是封闭府库,让部下将一个完整的城市移交给了朱元璋,自己则率部属载宝物远走海上。能逃则逃,万不得已,也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现在穷途末路,他便让儿子方明完奉表到应天向朱元璋谢罪。这一个降表写得恭敬而机辩,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外交文书。原文如下:
“臣闻,天无所不覆,地无所不载。王者体天法地,于人无所不容。臣荷主上覆载之德久矣,安敢自绝于天地。敢一陈愚衷,知必有以容臣者,惟陛下垂鉴。臣本庸才,处于季世,保境安民,非有黄屋左纛之念。囊者,陛下霆击雷掣之师至于婺州,臣愚以为天命有在,遣子入侍,于时固已知陛下有今日矣。所谓依日月之末光,望雨露之余泽者也。而陛下开诚布公,赐手书,归质子,俾守郡县如钱镠故事。十年之间,与中吴角立,皆陛下之赐戢也。逮天兵下临吴、会,臣尝上书谓:朝廷朝定杭、越,则暮归田里。不意今年以来,老病交攻,顿成昏昧,而弟兄子侄,志意不齐,致烦陛下兴问罪之师。方怀忧惧,未能自明,而大军已至台、温,令臣计无所出,虽遣使再三,而承诏之师势不容已。是以封府库,开城郭,以俟王师之至。然犹未免为泛海之计者,昔有孝子于其亲也,遇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臣之事适与相类。虽然,臣一介草莽,亦安敢自绝于天地,故每自思欲面缚待罪阙庭,复恐陛下万一雷霆之怒,天下后世议者不谓臣得罪之深,将谓陛下不能容臣,岂不累天地之大德哉。谨冒死奉表以闻,俯伏俟命。”
元璋本来对国珍的反复无常十分恼恨。看了这个表章,不禁为它的文思机辩击节赞赏,对左右说:“谁说方氏手下无人!”于是复信国珍,称:“我当以汝此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汝勿自疑。”当方国珍一批人来到应天,匍匐在元璋面前的时候,元璋笑着责问道:“你来得何其晚啊!”方国珍等叩头谢罪。元璋即将荣登九五之尊,为显示自己的天覆地载之量,真的赦免了他的罪过,后来还给了国珍一个广西行省左丞的官衔,并在京城为他建造了千步廊宅第百间,作为禄养。
吴元年,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在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出击。除上述征南将军汤和十一日出发讨伐方国珍之外,十月二十一日这一天又同时派出三支征伐大军:命中书平章胡美胡廷瑞避元璋字国瑞之讳改名美为征南将军,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为副将军,率师自江西攻打福建陈友定。命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率湖广各卫军马攻取广西。命中书右相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中书平章鄂国公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大军北伐中原。
南部战场只是偏师,对陈友定的战斗进展顺利。
胡美率师度杉关,入邵武,克建阳,后续部队广信卫指挥沐英破分水关,进抵崇安。这时,陈友定重点守福州与延平。在福州城外密筑堡垒,又五十步建一台,严兵把守。他自己则率精锐防守福建分省驻地延平,互为犄角。但庆元的顺利克复,使讨伐方国珍的大军游刃有余。十二月十六日,元璋命汤和、廖永忠、吴桢统水师从宁波南下,自海道取福州。其势如泰山压顶,大风拔木。福州守将虽然进行了顽强抵抗,无奈寡不敌众,很快陷落。延平势孤力单,已经无所作为。
第五章 皇帝轮流做,今儿到我家一、韩林儿船翻殒命,朱元璋坚辞帝位(3)
北部战场是主力战场。北伐中原,进军大都,最后推翻元王朝,关系全局,元璋慎密布置,亲自指挥。
这个仗怎么打法,如何选择攻击方向,元璋作了反复思索,而后与刘基、陶安进行讨论。刘基认为张士诚的平定,使元朝廷闻风胆丧,可以长驱中原,直下大都。元璋以为不妥,说:“我起兵以来,与各路豪杰的征逐,得力在谨慎,临小敌如临大敌,故常获胜利。今王业垂成,不可因中原的动荡混乱而生轻视之心。必须加意持重,事出万全。望先生再思沉稳之策。”刘基、陶安也很为赞成。
吴元年,至正二十七年(1368)十月十七日,元璋召集徐达、常遇春等主要将领商讨北伐大计,说道:“现在中原的形势是:山东有王宣父子鼠窃狗偷;河南有王保保(扩廓帖木儿),名义上尊奉元朝,实则跋扈专横,上疑下叛;关陇有李思齐、张思道,彼此猜忌,势不两立,而且与王保保矛盾重重。元朝之所以即将灭亡,机窍正在这里。现在出兵北伐,诸公有什么高见?”鄂国公常遇春说道:“眼下南方已定,以我百战雄师直捣元都,必可获胜。都城既克,势成破竹,乘胜长驱,可以建瓴而下。”元璋正要借此统一大家的思想,便详细解说道:“元朝建都百年,城守必然牢固。如果依照你们的主意,悬师深入,而不能很快攻破,囤兵于坚城之下,粮饷不济,敌人援兵四集。我进不得战,退无所据,岂不失利?我的意思,先取山东,撤其屏蔽,回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门户。天下形势入我掌握之中,然后进兵元都。它将势孤援绝,不战而克。此时乘胜而西,大同、太原以及关陇之地可席卷而下。”诸将都齐声赞叹。
十月二十一日,征虏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统率二十五万大军由淮河入黄河,北取中原。临行,元璋召集诸将告谕说:“征伐的目的,在于奉天命,平祸乱,安百姓。命将出师,必在用其长,避其短。现今诸将都能勇敢善斗,但是,能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的,莫如大将军徐达。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常遇春。然而,我不怕遇春不能战,但怕其轻敌。以前在武昌,我亲见遇春遇见几个骑兵挑战,便亲自赴敌。身为大将,不知持重指挥,而与小校争能,不是我所希望的,切戒,切戒。若临大敌,遇春须领前锋。如敌势很强,则遇春与参将冯胜分为左右翼,各领精锐赴敌。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皆勇冠诸军,可各领一军,独当一面。倘是孤城小敌,但遣一个有胆略的将领,给以总制之权,便可成功。徐达则专主中军,策励诸帅,运筹决胜,不可轻动。古语说:‘将在军中,君不干预者胜。’你可善自体会。”又对徐达说:“我把北伐重任交给你。部队出发以后,一定要部伍严整,上下同心。审进退,通机变,战必胜,攻必克。我虚彼实,则避开它;我实彼虚,则攻击之。作为一个统领三军的大将,一定要立威任势。威立则将士用命,势重则敌不敢犯。以往我与诸豪杰相驰驱,看他们所以失败,往往由于威弱而势轻。你要深思。”又对傅友德说:“当初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彭越曾在山东立了大功。今天出师也从山东开始,你要努力。”个个叮咛,诸个勉励,显示出元璋对这一仗慎之又慎,也使各将领感动而鼓舞。
接着,他又对全体出征将士发表训词,严申军纪,说道:“你们诸将士此次北伐中原,并不只是攻城掠地,而是要平祸乱,安百姓。所经之处,遇敌则战。勿妄杀,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间或有遗弃在军营的孤幼,父母亲戚来找的,就还给人家。这些都是积阴德的好事,望诸位好自为之。”
十月二十三日,发布奉天讨元檄文,针对蒙元民族统治,强调华夷之辨,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重现汉官威汉相号召,展开强大的舆论政治攻势。檄文如下: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纲常废坏,废长立幼,以臣弑君,以弟■兄,至于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天成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群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挈家北走,陷溺尤深,故先谕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士久■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仪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此时,在山东的主要势力是驻扎沂州的王宣、王信父子。十月二十四日,徐达大军抵达淮安,便遣使往沂州召降,王宣、王信遣使到淮安上降表,元璋授王信为江淮行省平章,命所部听徐达节制。但密令徐达加意防范:“王宣父子反复无常,不可轻信。宜勒兵趋沂州,以观其变。如果他们开城纳降,便分二卫军马驻守沂州,将王信父子及部将连同家属遣至淮安。如果益都、济宁、济南同时攻下,则令王信兵马五千随我军万人驻守,其余军马分调于徐、邳各州守城。分调之后,仍选其马步精锐者跟随大军北伐。如果他闭门据守,即发兵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