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个城市里,群落也在不断地变化,活跃程度一点不弱于地壳运动。上世纪60—70年代生育高峰正对今天的城市发生强烈的影响,新的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依靠教育、知识和工作阅历,获得了社会舞台,致使中产群落的数量得到迅速扩充,话语权甚至超过了富豪群体。而原来非常有影响力的公务员,在大的城市中,影响力正被逐渐削弱。
除此之外,20世纪80年代初以及80年代中生代的人群正批量地由农村走上大学,由大学走向城市,并开始在城市里形成影响力,虽然尚没有占领主流地位,但作为未来主人的力量显然不可小视。
一个睿智的房地产商,不会忽略城市里任何一个群落的存在和变化,因为每个群体,都可能对你的事业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说,几年前任开发商宰割和糊弄的被拆迁人群——城市平民们,他们通过抗议、诉讼、信访等手段,对政府施加压力,到今天,政府出台了关于拆迁的若干硬性规定,部分开发商已经饱受有地不能用的苦闷。
但对于平台运作者来讲,对群落的关注还必须要有重点,所谓重点群落,就是那些具有购买力和需求的群落。城市群落虽然多如牛毛,但能产生楼盘购买力的却寥寥无几,比如民工群落数量虽大,但他们赚钱是为了回家,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群落尽管未来不可低估,但现在仍然囊中羞涩。实效顾问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各个城市里,重点群落不外乎这么几类:富豪群落、中产群落、理性者群落和青年玩家群落。
谁是城市里的重点群落?既然是重点群落,自然对各种资源都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答案就在提问之中。去问城市里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未来想从事什么工作;去问媒体,他们在做谁的代言人;去问美女,她们愿意嫁给谁;去问街头的品牌服装专卖店,他们的目标顾客是谁;去问汽车销售商,他们的顾客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去问厉以宁和任志强,他们愿意为谁说话。
关注所有的城市群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重点群落的平台需求,是为了在未来的行业中领先胜出。所以,一个专业的房地产团队,必须长期进行这一项工作,对重点群落的三大空间需求了如指掌,了解他们的生活如同了解自己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钱包如同了解自己的钱包。
除了以上列举的城市群落变化现象之外,重点群落们对平台的空间需求,也是因时而生、因地制宜的。比如同样是物质与精神双重炫耀的中产们,在深圳更需要专业感,你去看他们的社区,有一种在酒店大堂的感觉;北京中产则乐意做一个好为人师的知识分子,建筑的每一处最好都是思辨和哲理的融合;而成都中产则侧重于追求生活的质量,他们要求的房子得有喝茶的小花园,有陪儿子散布的小树林。
如何准确把握城市群落的平台需求,实效给出了一种称为“角色分析法”的工具。一个人可以把自己掩藏得似海深,也可以非常善变让人看不清,但是,只要抓住了他扮演的“社会角色”,你就可以读懂他的一切行为,无须让他开口出手,你就能洞察他们的心思。熟练运用角色分析法,不用市场调查,你都能够清楚地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样的空间。
深圳、北京、成都中产的城市平台差异性所在,正是中产们在各个城市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导致的。深圳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城市,中产们扮演“专业的中坚力量”来获得果实,所以房子也不能马虎,可能讲究情调,更重视细节和品质,所以他们的楼盘看上去仿佛酒店大堂,扶手都是精心选择的。而北京是胸怀四海的城市,埋头苦干的人在这里缺少市场,所以中产们必须扮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道分子角色,懂是好事,不懂也得装懂,你现在应该知道扯着理论大旗的国外设计机构,能够在北京兴风作浪的根本原因了。但北京的做法在成都显然就有点行不通,这一个以生活质量为终极追求目标的人文城市,中产们不受政治、经济的玩弄,他们更关注自我的真实感受,努力赚钱就是为了生活的质量,苦学知识是为了生活的品位。
在洞察群落平台需求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了解这个群落的食物链条。城市里有无数媒体、艺术家、教授、学者、知名人士、服装店、保洁公司、交通系统、餐厅、咖啡厅、电影院、百货公司和酒吧等,这些群落的寄生形态,仅从外表看上去似乎都大同小异,但是你仔细研究后,会发现他们的观点、业态、装修、价格、产品、决策者心态却各不相同。你会清楚地看到,他们各自服务于一个群体,并在不同的食物链条上获利。
找到不同群落的寄生者,了解他们在城市里的地位有多大,资源有多少,需要什么帮助,找到整合他们的方法。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平台共建力量。
第四部分第一步:土地价值分析(1)
拍卖土地时,国土局给的土地资料是一本地图意义的说明书,详细标明着大小、长短、经纬坐标、高差等,最后还会告诉你绘图比例。但这个说明书几乎和土地价值无关,我们得绘制出另外一张地图来确定竞拍的出价。
另外的那张地图,就是“城市群落势力地图”,它隐藏在我们常见的地图之中,也和街道、美食娱乐场所、行政办公机构的分布有关系,然而新华书店销售的地图却从来不标明他们的存在。
和作战总指挥部墙上挂着敌我军力分布图一样,每个开发商会议室里面都应该有一张“城市群落势力地图”,上面详细地标明了各个群落在城市中的势力地盘,并有详细的文字来说明每个地盘的人口统计数据,因为城市群落从未停止过地盘争夺战,所以还得有一条条动态标线,表明群落有可能发生的地盘扩展运动。
地理意义上的城市地图,只能告诉我们区位和方向所在,以及各个区域的地貌情况。只有社会意义上的城市群落势力地图,才能给开发商竞拍土地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一般来说,在某个城市生活几年,对城市各个群落的分布区位都能了如指掌。以成都这个城市来说,有“东穷北匪,南富西贵”的说法,开发商们参照这张势力地图,大都能知道在什么样的区域修什么样的房子,也明白该以什么代价去获得土地。从这个角度上讲,实效提出的“城市群落势力地图”价值并不大。
但是,在什么区域修什么房子的做法已经不适合当下开发的要求,原因很简单,随着城市人口的激烈增长,每个势力地盘都挤满了人,在熟知的区域里面,根本就没有新的地块来修房子。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将原有建筑炸掉,做旧城改造,这样才有大规模开发的机会,但这对任何城市来讲,无疑劳民伤财,动静太大。
未来的房地产开发,热点将集中在城市的扩张上,而不是旧城的改造上。这意味着我们将在一片空白的土地上修建房子,没有任何开发定位的参照,许多开发商面临这种情况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去竞价。
所以,画出“城市群落势力地盘图”容易,灵活运用这张地图却非常困难。问题的关键在于,城市地理地图是相对静止的,而势力地盘图则是动态的。就像作战指挥部墙上的地图一样,昨天可能丢掉了几个城池,而明天可能又新增加几个城市。
灵活运用“城市群落势力地盘图”,首先要看每个群落地盘的饱和度,他们是不是已经到了地盘太小的居住困境。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我们发现一个新区,非常适合富豪居住,但是他们原来的地盘空间还不饱和,如果你买下这个新区,他们就不会过来,如果你退而求其次卖给中产,那就又浪费了土地的价值,获得不了最大化的效益。
群落地盘饱和度指标,连带产生了群落战争以及群落迁徙的现象。如果存在大规模的旧城改造,那一定是发生了群落战争,原来的居住人群被赶走,新的群落翩然而至,因此一定会做平台空间的改造。我们所看到的旧城改造运动,通常只发生在几个有限的区域。一是城市中心,因为城市中心往往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土地价值非常高,权力群落自然想获得这些地盘;二是城市历史文化区,因为披着文化历史的面纱,居住的是风雅,买卖的也风雅,原来居民无一例外地被迁了出来,有权势的群落才能风雅入驻,最典型的案例是上海的新天地、成都的宽窄巷子;三是城市里临河临公园或靠山的地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多数的旧城改造,不是原有居民出钱来将家园翻新,就目前来看,还没有一个钱多到如此发烧程度的“原始”群落,而是财大气粗的新主人光临,改朝换代般地进行改造。
群落战争催生出群落迁徙现象。所谓群落迁徙,可以分为胜利群落抛弃原有地盘,集体迁往抢夺而来的更好地盘,以及失败群落丢失了原有地盘,只好往其他地盘搬家两种情况。失败群落丢失地盘以后,可能去抢夺力量更弱的群落地盘,或者往无人愿意居住的郊区迁徙。需要说明的是,群落势力地盘争夺战,并不是通过暴力等明火执仗的手段进行的,而是通过土地竞价、抬高区域物价指标,以及培养区域商业配套倾向性等文明手段来实施的。对于开发商来讲,群落迁徙现象通常是盈利的机会,如果居住者们获得的都是百年家园,那你还能开发什么?中国现阶段的城市极具不稳定性,群落势力地盘战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个强势群落刚刚获得了某个地盘,可能立刻被其他更有势力的群落赶走,旧城又得被改造一次。世界上任何城市,产生百年家园的唯一可能性,就是其占有群落是百年的,他们的权力和统治,能够维持百年。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这样的罕见群落有:王胄、贵族、地主、资本家,现在的中产也正在往百年群落努力。
另一个和群落地盘饱和度无关,但也能催生群落战争的,就是新兴群落现象。前面说过,中国的城市非常年轻,旧有群落人口急剧膨胀导致群落地盘战争,新的群落出现也会导致地盘战争。对于一个睿智的开发商来讲,不应该对新兴群落现象视而不见,新兴群落现象也是推动商业多样性的强大动力。举例来说,外形美观的车,在20世纪90年代只属于富豪阶层,其他买车族只购买了实用性强但外观丑陋的车;但白领阶层出现并获得舞台以后,产生了奇瑞QQ的汽车营销创新。60年代可口可乐一统美国饮料天下,而70年代的新兴群落,却促使了百事可乐获得两分天下的机会。
第四部分第一步:土地价值分析(2)
统治多年的老大级别房产商,必须重视新兴群落现象,虽然他们暂时还让你看不上眼,但未来将是你主流的消费群体;而下一个房地产春天来临时,新兴群落则是中小型房地产公司获得舞台的机会。从上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当时60年代的新兴富豪群落、中产群落造就了现在的房地产老大,而未来的80年代初以及80年代后群落,则是现在中小型房地产公司发展壮大的唯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