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都不曾正式命名过,所以有人还称之为“文艺小分队”或“宣传队”。这里就从俗,叫中南海文工团吧。 陆续来报到的演员,主要来自华北军区文工团、华东军区文工团、总政治部文工团、志愿军文工团、空军文工团、海军文工团这么6个单位。到五六月份,已经有40人左右,文工团就算成立了。以后陆续又有调进调出的,最多的时候达七八十人。 当时这些演员的条件和素质,无论从政治方面看还是从业务方面看,都是相当不错的。在文工团存在的4年间,所有成员表现都很好。王化宇对文工团做了如是评价。 文工团内主要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器乐队,乐队的水平挺高的,他们把一些领导人很熟悉的中国传统的乐曲,中国民歌,一些根据地传唱的老歌,改编成舞曲,听着很亲切,很舒服,一下子就把领袖们、首长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气氛一下子就高涨了起来;一个是演出队,包括声乐、舞蹈、自编自演些小节目,同时还陪领袖们跳舞。 组团时宗旨很明确,为丰富中南海内娱乐活动,主要是春耦斋,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这边为重点。但文工团成立以后,由于水平较高,演出的效果非常好,很受欢迎,结果中南海里各个单位举办舞会时都来邀请。国务院机关在紫光阁举办舞会,军委在居仁堂举办舞会,也来邀请。 一般邀请了,文工团就去,但如果和春耦斋这边发生冲突,其他地方就给春耦斋让路。由于舞会不可能在任意一个时间里办,大都是安排在周末,这就难免发生冲突。几次一冲突,别的单位也就不好意思老来邀请了。军委临搬出中南海前,军委办公厅主任肖向荣特意找王化宇,说请你们再支援我们一次,下不为例。 “这么受欢迎,为什么解散了呢?一些文章和书籍传布的说法是:彭德怀对在中南海组建文工团很有意见,在他的坚决反对下,中南海文工团被解散。实际情况是这样吗?”笔者问。 王化宇说:“根本没有这回事!组建中南海文工团是经中央军委同意的,当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就是彭德怀。没有他的同意,总政治部也不可能发出从各部队调人的命令,这个文工团就根本无法组建。” “当然”,王化宇又接着说:“在组建的过程中,彭德怀确实提出过意见,但不是对组团有意见,而是对组团报告中个别条文中的个别文字,提出了修改意见。例如在演员要求上有一条是要‘相貌端正’,他不赞成,给去掉了。” “那么,中南海文工团最终被撤销,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笔者又问。 “中南海文工团撤销是在1958年,正是我们的军队实行大精简的时候。在抗美援朝期间,我们的军队最多时,达到了五六百万人。1958年,志愿军全部从朝鲜撤回,我军即开始大精简,要减到两三百万之间。精简中有一条规定,就是军和军以下单位,不得保留文艺团体的建制,只有大军区以上的单位,才能保留文工团。这条杠杠一划,警卫团无论如何也没有理由继续保留文工团建制了,那就得严格遵循规定,撤销文工团。”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把中南海文工团的撤销和彭德怀的态度联系上的呢? “那是在1959年,庐山会议后期气候骤变,从反‘左’转为反右,彭老总成为批判对象以后。”王化宇回顾道:“因为1953年总政发报抽调文工团演员时,彭德怀提过不同意见;再有就是后来他不赞同组建中南海文工团报告中个别文字。批彭时,有些人指责这是对组建为中央领导服务的文工团不满,列为一条反党的罪状。社会上的传闻,大概就源于此。” 中南海文工团撤销于1958年七八月间,原文工团员大多数去了北大荒农垦建设兵团;部分留在北京,有到总政文工团的,北京军区文工团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还有些去了甘肃、湖南、浙江、福建等地方。 文工团员离开中南海时,是先到北京市区北面的鼓楼集结的。李树槐长女李延梅说:“我们警卫局、警卫团的几个女孩子,因为老到中南海文工团驻地去,看女文工团员排练节目唱歌跳舞,跟她们很熟而且建立起感情。所以她们走时,我们心里挺不是滋味,就为她们送行,一直送到鼓楼。”
第八部分 刘少奇住得最久的寓所第48节 中南海的第一个建筑群
1949年,中共中央领袖和部分机关进驻中南海时,住在了居仁堂、春耦斋西边一些院落的孩子们,如林伯渠家的,陆定一家的,师哲家的……他们都记得,在他们家所住的院落再往西,就再没有院落和建筑了。 然而空旷的景象并没有持续太久,这里就有几栋楼房拔地而起,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南海内兴建的第一个建筑群。因为地处中南海南部的最西端,故称西楼。 这几栋楼动工于1950年,是5座独立的青砖楼。海里的人习惯将之分称为甲、乙、丙、丁楼和西楼会议室。后来相继担任中央警卫团干部大队参谋长、大队长的张随枝曾带领过的那个工兵营二连,也参加了这个楼群的建筑,他记忆里这个楼群竣工于1951年。 在楼与楼之间,都有通行的车道。车道旁边,是由大半个成人高的侧柏圈着的如毯的绿地。丙、丁两楼之间的绿地较宽,约莫有三四十米。所有的绿地间都栽有树木,海棠、塔松、银杏、白杨。在甲、乙楼和丙楼之间,曾经有一个很大很大的鱼池,有两三个人深,一侧有石阶上下。 沿灰砖墙,栽了一圈爬山虎。因土地长年闲置比较肥沃的缘故吧,爬山虎长得异常繁茂,从里墙爬到了外墙,满满一片绿色,遮掩了原墙的灰色。在1951年、1952年之交,刘少奇一家,朱德一家,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办公室,机要室,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以及后来组成的类似政策研究室的工作班子,陆续搬进了西楼大院落。
第八部分 刘少奇住得最久的寓所第49节 刘少奇带来的麻烦
住进甲楼的,是从字廊搬出来的刘少奇一家。他们走后,杨尚昆一家成为字廊的新主人。直至1964年,再度搬家到福禄居,刘少奇一家在甲楼住了12个寒暑。 刘家刚进中南海时住的字廊,条件很简陋,连暖气都没有安装,冬季潮湿阴冷,只能靠生煤炉取暖。搬进新楼后,条件已经大为改善,房间也多了许多。秘书和工作人员在一楼;刘少奇和王光美,工作、起居在二楼,小型会议室也在此;第三层,是孩子们的天地。 刘少奇身边的工作人员比较多,除了王光美以外,常跟随他的有机要室副主任吴振英,秘书邓力群、姚立文,还有机要秘书王干、杨俊,1956年又增加了刘振德等几位干部。此外还有保卫人员,司机,保健大夫等。和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合成一个集体称一组一样,刘少奇和身边这些人员,被称为二组。 搬到新居的第三个年头,刘少奇在新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这下子给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平添了一点点麻烦,不知该如何称呼他了。 毛泽东很早就当了主席,主席的称呼早就叫开了。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后,当了政务院的总理,也总理、总理地叫起来了。以往习惯称刘少奇为“少奇同志”,那么当选委员长后,是否循周恩来之例,称他委员长呢? 当选后第一个向刘少奇请示工作的,是机要秘书杨俊,他游移有顷,就以委员长称呼。可刘少奇没吭声。杨俊以为他没听见,又提高了一点儿嗓门。刘少奇抬起头,面带不悦地说:“你怎么突然叫起这个来了,不感到别扭吗?” 杨俊一时语塞,王光美马上说:“我们还是叫同志嘛。”刘少奇也缓和了口气:“以后不要这样了,叫同志多顺口啊。”后来,他专门向身边的工作人员交代:“中央领导人中,只有三个人可以称职务,即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大家已经称习惯了,也不必改了。” 因此,在刘平平、刘源等孩子耳朵里,他们的父亲始终被中南海里的人们称为“少奇同志”。
第八部分 刘少奇住得最久的寓所第50节 跨国恋情
平时在甲楼生活的孩子,是毛毛、涛涛、丁丁、平平、源源、亭亭。50年代中期,毛毛在北京101中学毕业后,被送苏联深造。 早在1939年,刘允斌和刘爱琴,就被送到苏联,他们兄妹也曾在毛岸英兄弟呆过的莫尼诺儿童院学习过一段。1945年,刘允斌考入莫斯科钢铁学院冶炼专业。在该院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进入莫斯科大学,读核物理学研究生,1955年获副博士学位。 两年后,刘允斌回到祖国。他只在中南海的家里住了几天,就去了距北京50公里外的某县,进了中国原子能研究院401所工作,这是中国最早的核武器研究所。 刘爱琴1949年跟父亲回国后,先在北京师大女附中当了一段俄语教师。翌年,她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系深造,1953年毕业,分配到国家计划委员会综合局工作。 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刘允斌、刘爱琴兄妹都因工作需要,调到了内蒙古。从此以后,他们都是每年在假期里,到北戴河同父亲、继母和弟弟妹妹们团聚。 刘少奇和何葆珍的三个儿女,都有一段到苏联留学的经历,偏偏三个子女都在异国他乡“莫言花重舟将没,自解凌波不畏沉”地坠入爱河。然而比平民多一层政治的制约,是作为一国政党领袖的子女娘胎里带来的特殊染色体。这种染色体,给他们的私生活带来的影响,往往是负面的。特别是在政治和意识形态受到强化的岁月,柔性的情感,与坚实的政治碰撞时,受损伤的只能是情感。 第一个为跨国姻缘付出情感代价的,是刘爱琴。她刚到苏联时所在的莫尼诺国际儿童院,抚养着来自希腊、保加利亚、西班牙、中国的共产党领袖后裔。因为这些国度的共产党,都处在与当政者对峙的状态,党的领袖们生活动荡,性命堪虞,更无法抚养照顾自己的子女。 就是在这里,刘爱琴与西班牙共产党总书记,绰号“热情之花”的伊巴露丽的外甥费尔南多相识,并献上自己初开的情窦。应该说这种情感,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青年人的第一次,也一定是纯真而刻骨的。 然而“父亲刘少奇却认为她的婚姻是不妥当的。费尔南多虽然也是革命者的后代,但他来自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度。这个人当他的女婿,进入他的家庭生活,尤其是住在中南海里是不妥当的。刘少奇要求女儿一切要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实际上就是不能再和她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在父亲和父亲所拥有的理想面前爱琴屈服了,这对青年夫妇就这样被活活拆散。爱琴对丈夫的惟一纪念是把他们共同的儿子起名叫索索,这是她丈夫姓中的一个字。我相信在这件事情里,父女两人都经历了十分痛苦的情感过程,但是这种有悖常理的事情在当时一切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的逻辑中,却是合情合理的。” 笔者在此援引罗点点的叙述,是因为她文字的简捷;但笔者觉得对父辈的理想是抵触还是接受,爱琴还是有抉择的自主的。她最终选择了承受情感的痛苦,说明她决定以父辈的理想、信条,为自己的理想和信条。 在共产党有着崇高威望,人民把一个崭新而美好的中国的诞生都寄托于中国共产党之际,作为共产党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