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有一士人,姓王,家在吴郡。还至曲阿,日暮,吊船上当大埭。在埭上有一女子,年十七八,便呼之留宿。至晓,解金铃系其臂。使人随至家,都无女人,因逼猪栏中,见母猪臂有金铃。
不过,鲁迅未引原文,而是自译成白话文,且在情节上小有出入。他据此断言:“《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并不是作者新创作出的人物,而是沿用此前已有的人物创造出来的。
旷源《闲话猪八戒》一文中进一步发挥和补充了鲁迅的论点,他认为《搜神记》“安阳亭书生”中母猪精,就其态度之“老实”而言,更接近猪八戒。他还认为《山海经》 中两头猪怪“屏蓬”(或“并封”)、“合窳”,《离骚》与《淮南子》中英雄后羿射杀之封猪,是猪八戒的祖先。封猪与猰貐、凿齿、九婴、大风、修蛇等“皆为民害”,是个十分凶恶的野兽。“屏蓬”与“天蓬”音义相近,很可能是一音之转。“合窳”其“音如婴儿”,“状如彘而人面”,“是兽也,食人,亦食虫蛇,见则天下大水”。可见远古传说之猪神还是水神,这正应了猪八戒是天河里天蓬元帅。在《山海经》的《北山经》、《中山经》记载了四十多位“彘身人首”的猪神,在远古神怪中颇有势力。别看猪八戒模样不济,却出身于名门旺族,是大有根底的人物。
猪神的形象,一入六朝就发生了较大变化,大概是这幅模样有损神的尊严,于是从远古传说中神的家族被驱逐出来,降为妖怪中较低的一类。又因这时离人类童年时代较远,故而在新的传说中使其日趋人格化,并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好色;二是贪食;三是缺心眼,不机灵。如唐·牛僧孺《玄怪录》中“乌将军”最具此三大特色。传奇小说中自称乌将军的猪怪,身穿甲胄,戈剑弓矢,手下有不少从卫,一幅凛然难犯的样子。他好色,贪食,轻信,“每岁求偶于乡人,乡人必择处女之美者而嫁焉”。他见到素不相识的人,“喜而延坐”,“与对食,言笑极欢”,热情好客,并不防范对方,以致被郭元振“捉其腕而断之”,“毙于围之”。《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就颇具乌将军之遗风。
关于猪精托生的传说,由来甚早。东汉郭宪《汉武洞冥记》载:
汉武帝未诞之时,景帝梦一赤彘从云中直下,入崇兰阁。帝觉而坐于阁上,果见赤气如烟雾,来蔽户牖,望上有丹霞蓊郁而起。乃改崇兰阁为猗兰殿。后王夫人诞武帝于此殿。
八戒身世何处寻(2)
即汉武帝是赤猪下凡。唐·吕道生《定命录》载:
玄宗御勤政楼,下设百戏,坐安禄山于东间观看。……禄山醉卧,化为一猪而龙头。左右遽告,帝曰:渠猪龙,无能为也。终不杀之。
此中安禄山也是猪精下凡。在宋代猪神的地位又有所提升,这大概与佛教深入发展有关,因为佛教讲究宿缘、轮回、流转和空空之观,对形状和变相并不十分在意,故有些好事者,为猪神恢复名誉。宋人洪迈《夷坚志》甲志“猪精”载:
绍兴十年春……明年冬,寺中制院鞫岳飞,遇夜,周卿往往间行鞫所。一夕月微明,见古木下一物,似豕而角,周疑骇却步,此物徐行,往狱旁小祠而隐。……即而闻岳之门僧惠清言:“岳微时居相台,为市游徼,有舒翁者善相人,见岳必烹茶设馔”,尝密谓之曰:“君乃猪精也。精灵在人间,必有异事,它日当为朝廷握十万之师,建功之业,位至三公。然猪之为物,未有善终,必为人屠宰。君如得志,宜早退步也。”岳笑,不以为然,至是方验。
将岳鹏举说成是猪精,比依他名字附会成大鹏金翅鸟之说,显然差劲多了。故后世人多不赞同此说。宋人方勺《泊宅编》卷三载,“婺州有僧嗜猪头,俗号猪头和尚”,平时衣裳“蓝缕,不为礼”,竟是“定光佛”化身。苏轼《东坡志林》载在他家乡“眉山青神县道侧,有一小佛屋,俗谓之猪母佛”。看来猪也能成佛的。至于“八戒”一词,不仅是佛门教义“八戒斋”,而且是唐代一位高僧的名号。据《释氏稽古略》卷三载,唐德宗时清凉国师澄观,“中外名台辅重臣,咸以八戒师礼之”。此书同卷引《佛祖通载》及《感业传》所录“毛债”事甚奇异:
寿州毛罕妻,兴元元年产一子,名毛债,猪头象牙,骡足鱼腮人身。既长,每以铁杖自鞭其身,持条帚金殿扫地。谓人曰:“夙因盗常住钱金,故扫地以偿也。”后越州云门有赞之者曰:“常住分文不可偷,日生万倍恐难酬。猪头骡脚分明见,佛地今生扫未休。”至是癸酉年毛债死。
《西游记》中猪八戒,因犯错误贬下天曹,误投胎成猪形,在西天取经漫漫征途中挑担受罚,从性质上看与毛债很相似。
猪八戒的形象不仅与佛门有法缘,也与玄门有道缘,更与古代猪神、猪怪有血缘。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四本十三出“妖猪幻惑”中,猪八戒“自报家门”道:
某乃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生于亥地,长自乾宫,搭琅地盗了金铃,支楞地顿开金锁。
摩利支,音译作摩利支天,摩利支菩萨、摩利支提婆、摩利支佛母等。意译作阳焰,以其形相不可见、不可取;又作华鬘,以其有天女之形相。是帝释眷属,能隐形,有保护众生不受怨敌侵害之功能,最为武士信仰。不空译《摩利支天经》,说她有“大神通自在之法,常行日前,日不见彼,彼能见日。无人能见,无人能知,无人能害。”天息灾译《大摩利支菩萨经》云:
别明成就法,令彼行人先作观想。想彼摩利支菩萨,坐金色猪身之上,身着白衣,顶戴宝塔,左手执无忧相华枝,复有群猪围绕。
由此可知,摩利支天为天女形,三面三目,八臂,持金刚杵、针、钩、箭、索等,立于猪车上。猪八戒为她属下御车将军,是驾猪车武士,又“生于亥地”,按中国十二生肖说,以每一地支与一动物相配,为“亥猪”,显然是猪神。还谈到“盗了金铃”,与六朝时“猪臂金铃”传说又挂上了钩,是中国古代传说与印度佛教传说的大杂烩。
八戒身世何处寻(3)
猪八戒“天蓬元帅”的职称,是道教中神名。唐末杜光庭《道教灵验记》中《刘载之诵天蓬咒验》云:
彭城刘载之……尝遇苏门道士刘大观,授以天蓬神咒……寇陷长安……而密诵神咒以求其祐。是夕,有人如军人之饰……此人引其手,若腾跃于空中,良久覆地。……有谒者平冠褒袖云:“太帝君令于宾宇憩息。”俄赐酒馔仙果,二仙官与之宴饮,……仙官曰:“太帝是北斗之中紫微上宫玄卿太帝君也。上理斗极,下统丰都阴境。帝君乃太帝之所部天蓬上将,即太帝之元帅也。吾子冥心北元,尊奉神咒,而值此危难,将陷锋镝,太帝阅籍当在驱除之伍,仰轸圣虑,已奉章太上,述勤瘁之心,延寿三纪,使还于故里尔。”……是则太帝之昭鉴,天蓬之威神,不遗毫分之善也。
此书《王道珂诵天蓬咒验》云:“天蓬将军是北帝上将,制伏一切鬼神”。在《范希越天蓬印祈雨验》中,范希越“事北帝修奉之术,雕天蓬印”,“为生灵祈雨”。杜光庭所说的天蓬将军,或称天蓬元帅,是北帝属臣,能降妖祈雨,曾使“罗城四江平岸流溢”,与水有缘。北帝或称北极,或称北斗之中紫微上宫玄卿太帝君。《晋书·天文志》云:“北极五星,陈六星,皆在紫宫中。”紫宫即紫微宫。故知此三称呼意义相同。我国古代有五方大帝之说,北方为“黑帝汁光纪”,后来道教又奉玄武为北方之大神,《西游记》中又称玄天上帝。《后汉书·王梁传》云:“玄武,水神名。”《淮南子·天文训》:“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而《西游记》中猪八戒“本是天河里天蓬元帅”,也是水神。在宋人吴自牧《梦粱录》“四圣延祥观”载:
四圣者,紫微北极大帝之四将,号曰天蓬、天猷、翊武、真武大元帅真君。
故可推知小说中猪八戒形成的过程,与道教传说有关,连他曾任“天蓬元帅”的神职,都不是吴承恩杜撰出来的,而与唐宋时道教传说、民间传说有直接关系。只不过《西游记》中将这一神衔由北极大帝属臣晋升为由玉皇大帝中央部门直接领导了。
我觉得猪八戒这一形象,从佛门大师身上和佛门教义上取法号,从道教传说中取神职,主要从我国古代有关猪神、猪怪的神话、传说、小说、戏曲中吸收营养,又兼受佛道传说的影响,而逐渐衍化出来的。他最初定型是在元代,因为在宋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他还没有出世。佛门八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高广华丽床坐,不涂饰香鬘及歌舞视听,不食非时食。而猪八戒好吃、好睡、好色、好妄语、好杀生,并不看重佛门教义,此中恐怕含有作者对佛教教义的诙讽与不敬。
沙僧几变失灵性(1)
《西游记》小说中沙僧字悟净,又称沙和尚。沙僧在有关西天取经故事的形成过程中,原比猪八戒出现得早,不晓何因,后来却成了三师弟,或许是因为他生就成“不黑不青蓝靛脸”,印堂发暗,有些晦气吧。
在最早出现比较完整的取经故事——宋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第八载:
深沙云:“项下是和尚两度被我吃你,袋得枯骨在此。”和尚曰:“你最无知。此回若不改过,教你一门灭绝!”深沙合掌谢恩,伏蒙慈照。深沙当时哮吼,教和尚莫敬。只见红尘隐隐,白雪纷纷,良久,一时三五道火烈,深沙滚滚,雷声喊喊,遥望一道金桥,两边银线,尽是深沙神,身长三丈,将两手托定;师行七人,便从金桥上过过了。
深沙神合掌相送。法师曰:“谢汝心力。我回东土,奉答前恩。从今去更莫作罪。”两岸骨肉,合掌顶礼,唱喏连声。
此中化身为金桥,使玄奘法师、猴行者等七人通过险阻的深沙神,就是沙和尚的前身。从深沙神送行时的“解吟诗”:
一堕深沙五百春,浑家眷属受灾殃。
金桥手托以师过,乞荐幽神化却身。
可知他因犯了错误才被贬到深沙受苦的,而且还有妻子、儿女。此中深沙神化身金桥渡玄奘七人事,与南朝梁·僧旻等编《经律异相》卷十四载“目连使阿耆河水涨化作宝桥渡佛”事有些相似,此事见《僧祇律》第六卷,或许《取经诗话》中情节即从此经中衍出。深沙神是佛教中神将,或护法神之一。为忿怒之鬼形,两手执戟,或左手把青蛇,立于岩石上。唐代不空译《深沙大将仪轨》一卷,并无《取经诗话》中情节。但这位深沙神出现在《取经诗话》中也并非空穴来风。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
从此已去,即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是时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虽遇如是,心无所惧,但苦水尽,渴不能前。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焦,几将殒绝,不复能进,遂卧沙中默念观音,虽困不舍。……至第五夜半……即于睡中梦一大神长数丈,执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