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收到信的加西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92-收到信的加西亚- 第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专业教育人士眼中程跃是商人,而在商人眼中他还是一介书生。程跃自己说:“我将商人和书生的特点整合在一起了。”    
      家长出钱办“摇篮”    
      程跃在1982年从安徽蚌埠医学院毕业后,开始从事儿科临床工作。1985年那一年他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两年后,程跃被转为中美联合培养博士,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国去深造。回国后,程跃以环境对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影响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智力表型的等级表现及与环境的关系》,这可以看做是他的婴幼儿潜能开发理论的萌芽。随后,程跃的命运就与“早期教育”紧紧连在一起。1990年,程跃在国家教委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未来教育实验研究室从事素质教育研究。1993年,程跃又回到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从事心理咨询及儿童早期发展指导工作。1994年,程跃创办了北京东方剑桥儿童教育开发中心。    
      真正决心让程博士进入商海的是1995年,程跃与北京市妇联、家庭教育报、北京市电视台等单位联手推出了6婴跟踪指导示范活动。这一活动当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随后他们在广州推出了百婴成长指导工程,并推出了“万婴跟踪”栏目,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婴儿教育热”。许多家长强烈呼吁,让程跃创办一所开发婴幼儿潜能的教育机构。1996年,程跃决定辞去公职创办学校,但资金是个问题。正在他一筹莫展时,曾在他这儿受益的许多家长伸出援助之手,愿意为程跃集资办学校。家长们筹来200万元,程跃又找亲朋好友借来200万元,加上最早他出版的《同步成长全书》及给家长讲课时卖玩具的几十万元,400多万元建个幼儿园,程跃认为足够了。1996年8月,中国第一家潜能开发教育机构——金色摇篮潜能开发婴幼园在北京朝阳区小关附近竣工了。但它花掉的费用不是400多万元,而是720万元。这是程跃始料未及的。他没想到,当时仅电子增容一项就要花掉120万元。也就是在那时,程跃意识到自己确实是个书生,初入商海不知这水有多深。    
      负债前行建“超越”    
      程跃1996年创办的“金色摇篮小关园”很奢华,有先进的电视监控指导系统、闭路电视播出系统、全园对讲系统、公共播音系统、中央空调系统、花园式的环境和齐备的大型玩具。但这“奢华”让程跃负债300多万元,负债经营的滋味让程跃心里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每个学生一年3万元,说起来这学费价格不低,但将债还清,至少要5年以后,况且开园时学校只收了80名学生。面对资金的包袱,程跃常常犯愁。就在这时,一个台湾教育机构的专家到金色摇篮参观后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并告诉程跃:不要让钱挡住了去路,也不要去想钱的事,踏踏实实把质量搞上去,成绩出来后钱就会找上门来。    
      建园的第二年,金色摇篮已收学生200多人,一个摇篮已容纳不了这么多孩子,程跃在尚未赢利的情况下,又大胆地兴建了第二所“金色摇篮”。这一次他吸取了上回投资的教训,精打细算后只花了200多万元就拿下了这个项目,随后又趁热打铁建了第三个、第四个“摇篮”。    
      1999年8月,北师大儿童心理研究所对金色摇篮潜能开发婴幼儿园所做的测查显示:4岁组、4岁半组和5岁组幼儿心理年龄相当于7岁的各占80%、92.6%和100%。90%以上的儿童进入心理学定义的“超常”水平,达到140分,这是群体普通儿童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突破。2000年亚太地区超常教育大会第六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金色摇篮成为指定大会发言和惟一参观的学校。而此时,进入金色摇篮的孩子们已面临进入小学阶段,大部分孩子的家长都不愿让自己的孩子离开,希望程跃继续办小学。这一年程跃刚刚开始赢利,但仍有外债。此时的程跃,似乎已不再背负债务的包袱,他坚信:教学质量能给他带来经济效益。2000年程跃投资1.6亿元在北京昌平兴建了一所占地250亩,可容纳2 000多名学生的全程超越实验学校。金色摇篮的孩子们可直升到这里上小学直到高中毕业。学校使用双轨制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根据学生能力,在9~12年内完成基础教育,其中从婴幼儿时期就在“金色摇篮”上的孩子应在9年完成中小学教育,15岁前进入大学,21岁左右完成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这种婴幼小中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是以前国内所没有的。程跃还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座1 000亩的山,叫绿野天地大自然学校,目的是让学生们随时能够融入到大自然当中去。程跃说,这座山当时租金很便宜,每亩才几十元钱,他们租了50年。这次建校资金是投入最大的,靠的是银行贷款和单位垫资,他计划5年内还清所有外债。    
      在资金问题上,程跃现在显得底气很足,专业机构给学校做出的资产评估是2.6亿元,仅“金色摇篮”的品牌就值上亿元,而幼儿园的固定资产已达到上千万元。而且全国还有20多家加盟连锁学校。    
      步入商海已8年,程跃依然愿意以儿童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自居,而对“金色摇篮潜能教育机构”总裁的称呼显得很低调。但他赚钱的目标很明确,程跃是安徽人,安徽曾出过搞贫民教育的陶行知,如今又出了一个专搞富人教育的程跃。程跃说他赚的就是富人的钱,而他的客户群体的定位也是重视早期教育的成功人士,如民营企业家、文化演艺界人士、海归派等。程跃认为自己对财富的欲望很淡,但他的主张是:用智慧带来财富,而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准确的判断和坚韧的忍耐力。    
      于淑霞    
      点评:    
      ●●●●●●●●教育产业需要打持久战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中国的这句古语说明了教育对于国人的重要性。中国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从来是不吝惜的。从每一天的报纸上你都可以看到众多的从中学到大学留学中介的广告,如果你到欧美的学校走一圈,到处都是中国学生的身影,去中国寻找生源成了许多国家学校的主要工作。这种教育的真实有效性不是本文的讨论重点,我们只是从商业角度去观察这种现象。客观地说,教育产业在中国大有作为。    
      金色摇篮的成功正是切合了国人,尤其是那些高端消费父母的需要,因此成功也就不奇怪了。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教育产业还很不成规模,这里面固然有政策和历史的原因,但也不乏企业家对于教育产业理解的偏差。教育的确不同于其他的产业,它需要更多的投入、更多的耕耘、更长的坚持和更久的周期,任何希望快速成功、快速赢利的想法对于教育产业都是非常不可取的。金色摇篮从1996年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赢利,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功。但如果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品牌,或许还需要走更远、更艰难的道路。    
      (北京北森吉松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咨询总监 范勇峰)    
      知本创造财富    
      站在大学殿堂的七尺讲台上,做一个大家敬仰的大学老师,这样的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求之不得,而对于松龄来说确实心有不甘。如今的中国亿万富翁不少,大多是靠房地产、IT技术起家。但是,以二三百元起家,15年来只做教育,全靠个人投资滚动积累,达到2亿多资产的亿万富翁全国只有于松岭一个。    
      给别人讲课侃侃而谈是一回事,轮到自己甩开膀子真枪实刀地去干又是另一码事。你也许在大街上见过于松龄自己发传单小广告、自己像个搬运工扛东西,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经历,告诉我们的就是从一个老师转变成教育实业家的最真实历程。    
      10万元加上7年的生物医学博士再加本科生可以做的非专利产品等于天为朝代科技有限公司,这就是王春香的创业模式。没有风险投资、没有专利产品,她的创业几乎是从零开始。    
      她没有学成归来的踌躇满志,也没有挟公司管理权在手的颐指气使。她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整日呆在实验室里做学问的教授,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王春香一开始所做的生物试剂是非专利产品,其实这是本科生就可以干的。王春香自己都觉得做这活在技术上实在是太“小菜”了。她甚至不好意思告诉导师以及她的朋友们她在做什么。因为公司太小了,跟一个“小作坊”没多大区别。有人戏称她为“小作坊里的医学博士”。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作坊,如今已成为北京最大的分子生物学试剂生产厂。    
      一个在显微镜下观察世界的人,真正让他了解起现实的世界来,却远不如几个小切片看的明白。这个怀揣着教授文凭的中年男子在深一脚浅一脚地踏入商海时,肯定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但比起其他靠原始资本积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陈秀枢却有着明显的优势,手中的科研项目转眼就可以转化成产品,让他这个“双栖”老总走到哪儿都会比别人多受了一份尊重。    
      一个留美的博士放着正经的公职不干,偏偏要举债几百万,去做“孩子王”——当了中国第一个男博士幼儿园园长。明明是一介书生,惯于著书立论,“纸上谈兵”的,可是真正投身商海,却又在经营中透着精明。不过从他的嘴里,人们常常听到的不是一般商人常常谈论的收入、股权等等,而是依然不失本色总爱宣讲早期教育、潜能开发。对于这些词汇前几年大家都还觉得陌生、不知所云。如今在程跃等一批人的努力推广下已变得妇幼皆知,当然,程跃因此得到的收获是,自己的幼儿园和学校是一所接一所地开了起来,不但在北京城里处处可见,而且开到了全国的其他城市。     
    




=TXT版本编辑制作TurboZV,更新消息请访问 turbozv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