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间距等于正常PP间距的IN倍(图5…1…47)。
图5.1.47室性期前收缩
2.房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atrial contraction) 心电图表现:①期前出现的异位P’
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②P’R间期》0.12s;③大多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期前
收缩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距小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图5…1—48)。某些房性期前收缩的
P’R间期可以延长;如异位P’后无QRS—T波,则称为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图5—1—49);
有时P’下传心室引起QRS波群增宽变形,多呈右束支阻滞图形,称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
差异性传导(图5…1…50)。
图5—1—48房性期前收缩
图5—1—49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
(箭头示异位P’波重叠在T波上,其后无QRS—T波)
图5—1—50频发房性期前收缩,部分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3.交界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junctional contraction) 心电图表现:①期前出现的
QRS—T波,其前无窦性P波,QRS—T形态与窦性下传者基本相同;②出现逆行P’波
(P波在Ⅱ、Ⅲ、aVF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可发生于QRS波群之前(P’R间
图5—1—51 交界性期前收缩
镰五镱辅助检查 惫鬣i0。囊蠢毫l?|
期350次/分,称不纯性房扑或称非典型
房扑。
近年,对于典型的房扑通过射频消融三尖瓣环到下腔静脉口之间
的峡部区域,可以阻断折返环,从而达到根治房扑的目的。
图5.1.57心房扑动
(呈2:1传导,Ⅱ、Ⅲ、aVF扑动波呈锯齿状)
2.心房颤动(atrial f.hrillation,AF)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很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
动可以是阵发性或持续性,大多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多与心房扩大、心肌受损、
图5—1—58心房颤动
发生机制示意图
心力衰竭等有关。但也有少部分房颤患者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发生
心房颤动的机制比较复杂,至今仍未完全清楚,多数可能系多个小折
返激动所致(图5—1—58)。近年的研究发现:一部分房颤可能是局灶触
发机制(起源于肺静脉)。房颤时整个心房失去协调一致的收缩,心排
血量降低,易形成附壁血栓。
心电图特点是:正常P波消失,代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颤动
波(f波),通常以V。导联最明显;房颤波的频率为350~600次/分;
RR绝对不齐,QRs波一般不增宽;若是前一个RR间距偏长而与下一个QRs波相距较
近时,易出现一个增宽变形的QRs波,此可能是房颤伴有室内差异传导,并非室性期前
收缩,应注意进行鉴别(图5—1—59)。心房颤动时,如果出现RR绝对规则,且心室率缓
慢,常提示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图5—1—59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传导
3.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多数人认为心室扑动(ventricular flutter)是心室肌产生环
形激动的结果。出现心室扑动一般具有两个条件:①心肌明显受损、缺氧或代谢失常;
②异位激动落在易颤期。心电图特点是无正常QRs—T波,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
l^ftI,,|}{j■t,tl●●t41}1t.1、
;镰l_章
大振幅波动,频率达200~250次/分,心脏失去排血功能。室扑常不能持久,不是很快恢
复,便会转为室颤而导致死亡。心室颤动(veiltricular fmrillation)往往是心脏停跳前的
短暂征象,也可以因急性心肌缺血或心电紊乱而发生。由于心脏出现多灶性局部兴奋,以
致完全失去排血功能。心电图上QRs—T波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
频率为200~500次/分。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均是极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图5—1—60,
图5—1—61)。
心室扑动
图5—1…60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凸室颤动
图5—1—61心室颤动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并迅速演变为心窒颤动,电除墩成切,
六、传导异常
心脏传导异常包括病理性传导阻滞、生理性干扰脱节及传导途径异常。
(一)传导阻滞
传导阻滞的病因可以是传导系统的器质性损害,也可能是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的功
能性抑制或是药物作用及位相性影响。心脏传导阻滞(}leart bl()ck)按发生的部位分为窦
房阻滞、房内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阻滞。按阻滞程度可分为一度(传导延缓)、二
度(部分激动传导发生中断)和三度(传导完全中断)。按传导阻滞发生情况,可分为永
久性、暂时性、交替性及渐进性。
1.窦房阻滞(sinoatrial block) 常规心电图不能直接描记出窦房结电位,故一度窦
房阻滞不能观察到。三度窦房阻滞难与窦性停搏相鉴别。只有二度窦房阻滞出现心房和心
室漏搏(P QRS—T均脱漏)时才能诊断。窦房传导逐渐延长,直至一次窦性激动不能传
人心房,心电图表现为PP间距逐渐缩短,于出现漏搏后PP间距又突然延长呈文氏现象,
称为二度工型窦房阻滞(图5—1—62),此应与窦性心律不齐相鉴别。在规律的窦性PP间距
中突然出现一个长间歇,这一长间歇恰等于正常窦性PP间距的倍数,此称二度Ⅱ型窦房
阻滞(图5—1—63)。
2.房内阻滞(intra—atrial block) 心房内有前、中、后三条结间束连接窦房结与房室
结,同时也激动心房。连接右房与左房主要为上房间束(系前结间束的房间支,又称
Bachmann束)和下房间束。房内阻滞一般不产生心律不齐,以不完全性房内阻滞多见,
主要是上房间束传导障碍。心电图表现为P波增宽≥O.12s,出现双峰,切迹间距≥O.04s,
要注意与左房肥大相鉴别。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少见,其产生原因是局部心房肌周围形成
510
募五蔫辕勒l槛查
图5—1—62二度I型窦房阻滞
图5—1.63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传人、传出阻滞,引起心房分离。心电图表现为:在正常窦性P波之外,还可见与其无关
的异位P’波或心房颤动波或心房扑动波,自成节律。
3.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