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 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
溶液,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
【参考值】手工法:16~18s;也可用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必须指出本实验需设正
常对照值。受检TT值延长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延长。
【临床意义】TT延长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aypo(a)fmrinogenemia'和异常
纤维蛋白原血症(dysfibrinogenemia);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血中有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中、sLE和肝脏疾病等)。TT缩短无临床意义。
(二)甲苯胺蓝纠正试验或血浆游离肝素时间
【原理】 甲苯胺蓝呈碱性,有中和肝素的作用。在凝血酶时间(TT)延长的受检血
浆中加入少量甲苯胺蓝,再测定TT。若延长的TT恢复至正常或明显缩短,则表示受检
血浆中有类肝素物质存在或肝素增多;若不缩短,则表示受检血浆中存在其他抗凝血酶类
物质或缺乏纤维蛋白原。
【参考值】TT延长的受检血浆中加入甲苯胺蓝后,TT缩短5s以上,提示受检血浆
中有类肝素或肝素物质增多;如果TT不缩短,提示延长的TT不是由肝素类物质所致。
【临床意义】 血中类肝素物质增多见于严重肝病、DIC、过敏性休克、使用氮芥类药物、
放疗后、肝叶切除后、肝移植后等。临床应用肝素时,延长的1vr也被甲苯胺蓝纠正。
(三)APTT交叉试验 APTT延长
【原理】本试验是用于鉴别凝血因子缺乏或 I
有抗凝物质存在。延长的APTT,若能被1/2量的 ,
正常新鲜血浆所纠正,表示受检血浆中可能缺乏凝 ’份受检血浆’÷份正常新鲜血浆
血因子;若不能纠正则表示受检血浆中可能存在抗 丫
凝物质(图4—3—2)。 ‘u一
广——————————1
二、病理性抗凝物质的诊断试验 丐常 廷产
丫 t
(一)狼疮抗凝物质测定 可能有凝血因子缺乏 可能存在抗凝物质
【原理】是一种改良Russell蝰蛇毒稀释试 图4—3—2 APTT交叉纠正试验
验。包括①L。tpo试验Ⅱ:即当蝰蛇毒试验延长时,加入正常血浆后,蝰蛇毒时间仍延长,
提示被检血浆中存在狼疮抗凝物质;②Ltlcol。试验:内含过量脑磷脂以中和狼疮抗凝物
质,从而使凝固时间缩短或正常。
【参考值】 凝固法:hapo试验Ⅱ为31~44 s;uJCOI‘试验为30~38 s;Llapo试验Ⅱ/b3C0~‘
试验比值为1.O~1.2。
【临床意义】本试验阳性见于有狼疮抗凝物质存在的患者,如SLE、自发性流产、某
些血栓性疾病以及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
(二)抗心磷脂抗体测定
【原理】 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ies,ACA)是抗磷脂抗体(anti—
phospholipid antibody,APA)中的一种主要抗体,它的靶抗原主要是血浆中的磷脂结合
蛋白(phospholipid binding protein),如&一糖蛋白I(p2一GPI)和凝血酶原(pro—
thrombin)等。从而导致APA与内皮细胞、血小板膜磷脂结合,引起血管壁受损和血小
板活化等,促进血栓形成。
【检测结果】阴性。
【临床意义】 原发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
APS),如动/静脉血栓、自发性流产、免疫性溶血等。继发性APS,如SI。E(本试验阳性
率70%~80%)、类风湿关节炎(阳性率33%~49%)、脑血管意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l錾鏊&氍器爹;;#錾
I鬻攀?|辫泌醚黔
三、生理性抗凝因子检测
(一)血浆抗凝血酶活性测定
【原理】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凝血酶,使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与凝血酶形
成1:1复合物,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发色底物S一2238,释出显色基团对硝基苯胺
(PNA)。显色的深浅与剩余凝血酶呈正相关,而与AT呈负相关,根据受检者吸光度(A
值)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AT:A的含量。
【参考值】发色底物法..108.5%土5.3%。
【临床意义】
1.增高 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急性出血期;也见于口服抗凝
药治疗过程中。
2.减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AT缺陷症,后者见于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DIc
和肝脏疾病等。
(二)血浆蛋白C活性测定
【原理】 从蛇毒液中提取的protac为蛋白c(protein C,PC)特异性的激活剂,被激
活后的PC(即活化蛋白C,APC)作用与特异的发色底物Chron'l()zym PCA,释放出对硝
基苯胺(PNA)而显色,显色深浅与Pc:A呈线性关系。
【参考值】100.24%±13.18%。
【临床意义】 PC:A是检测Pc活性的方法之一。PC是一种依赖维生素K的天然抗凝
因子。在凝血酶(T)与凝血酶调节蛋白(TM)复合物(T—TM)的作用下,PC转变为
活化蛋白c(APc),后者灭活因子Ⅷa、V a和促进纤溶活性,起到抗凝血作用。减低:
遗传性者见于遗传性或先天性PC缺陷症;获得性见于:DIC、肝病、手术后、口服抗凝
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DIC等。
(三)血浆游离蛋白S抗原和总蛋白S抗原测定
【原理】 总蛋白s(total protein S,TPS)抗原包括游离蛋白s(free protein S,FPS)
抗原和与补体C4.结合的PS(C4bp—PS)。火箭电泳法是在琼脂板上同时测定TPS和FPs,
即在待测血浆中加入一定量的聚乙二醇6000,则c4bp—PS会沉淀下来,上清部分即
为FPS。
【参考值】 免疫火箭电泳法:FPS为100.9%±29.1%;TPs为96.6%土9.8%。
【临床意义】 F。PS减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PS缺陷症,后者见于肝病、口服抗凝
剂和DIC等。
(四)血浆凝血酶一抗凝血酶复合物测定
【原理】用兔抗人凝血酶抗体包被酶标板,加入受检者血浆后再加入辣根过氧化酶标
记的鼠抗人AT抗体,后者使()PD显色,显色的深浅与受检血浆中所含的凝血酶一抗凝血
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rnplex,TAT)呈正相关。
【参考值】 酶标法:(1.45±O.4)扯g/L。
【临床意义】本试验是反映凝血酶活性的试验。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
绞痛、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梗死、急性白血病等。
第五节 纤溶活性检测
纤维蛋白溶酶(纤溶酶)可将已形成的血凝块加以溶解,产生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产物,从而反映纤溶活性。纤溶活性增强可致出血,纤溶活性减低可致血栓。
●
一、筛检试验
(一)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
【原理】 血浆优球蛋白(eugloblllin)组分中含有纤维蛋白原(Fg)、纤溶酶原
(PLG)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但不含纤溶酶抑制物(plasmin inh.bi—
tot’)。受检血浆置于醋酸溶液中,使优球蛋白沉淀,经离心除去纤溶抑制物,将沉淀的优
球蛋白溶于缓冲液中,再加入适量钙溶液(加钙法)或凝血酶(加酶法),使Fg转变为纤
维蛋白凝块,观察凝块完全溶解所需时间。
【参考值】加钙法: (129.8±41.1)min;加酶法:(157.O士59.1)min。一般认为《
’70rain为异常。
【临床意义】本试验敏感性低,特异性高。
1_纤维蛋白凝块在70 min内完全溶解 表明纤溶活性增强,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纤
溶亢进,后者常见手术、应激状态、创伤、休克、变态反应、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
羊水栓塞、恶性肿瘤广泛转移、急性白血病、晚期肝硬化、DIC和应用溶血栓药(rt—
PA、UK)。
2.纤维蛋白凝块在超过120 min还不溶解 表明纤溶活性减低,见于血栓前状态、
栓性疾病和应用抗纤溶药等。
(二)D一二聚体定性试验
【原理】D一二聚体(D—dirn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为继发性纤溶
特有的代谢物。抗D—D单克隆抗体包被于胶乳颗粒上,受体血浆中如果存在D一二聚体,
将产生抗原一抗体反应,胶乳颗粒发生聚集现象。
【参考值】胶乳颗粒比阴性对照明显粗大者为阳性,正常人为阴性。
【临床意义】 D—D阴性是排除深静脉血栓(DVT)和肺血栓栓塞(PE)的重要试验,
阳性也是诊断DIC和观察溶血栓治疗的有用试验。凡有血块形成的出血,本试验均可阳
性,故其特异性低,敏感度高;但在陈旧性血块时,本试验又呈阴性。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定性试验
【原理】 于受检血浆中加入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agen)degradation
product,FI)Ps'抗体包被的胶乳颗粒悬液,若血液中FDPs浓度超过或等于5弘g/ml,胶
乳颗粒发生凝集。根据受检血浆的稀释度可以计算出血浆FDPs含量。
【参考值】胶乳凝集法:阴性。
【临床意义】 FDPs阳性或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primary fibrinolysis)和继发性纤溶
(sencondary fibrinolysis),后者如DIC、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肺血栓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溶血栓治疗等。
二、诊断试验
(一)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测定
【原理】血浆优球蛋白含有吸附于纤维蛋白上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它使PLG转变为纤溶酶(PL),PI。可使发色底物
(s一2251)释出对硝基苯胺(PNA)而显色,显色的深浅与受检血浆中t—PA含量呈正相
关。所测得的A值,可从标准曲线计算受检血浆中t—PA:A含量。
【参考值】发伊底物法1 0.3~O.6活化单仲/m1.
{&≥}8I☆£F }*篱:,i;
鋈溱谶戮瞩糕麟 |囔jjj然虹鳓急吟
【临床意义】
1.增高 表明纤溶活性亢进,见于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如DIC)等。
2.减低表明纤溶活性减弱,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动脉血栓形成、深
静脉血栓形成、高脂血症、口服避孕药、缺血性脑卒中和糖尿病等。
(二)血浆纤溶酶原活性测定
【原理】受检血浆中加链激酶(SK)和发色底物(S一2251),受检血浆中的血浆纤
溶酶原活性(plasminogen,PLG)在SK的作用下,转变成纤溶酶(PL),后者作用于发
色底物,释出对硝基苯胺(PNA)而显色。显色的深浅与纤溶酶的水平呈正相关,通过计
算求得血浆中PLG:A的含量。
【参考值】发色底物法:75%~140%。
【临床意义】
1.PLG:A增高 表示纤溶活性减低,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2.PLG:A减低 表示纤溶活性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继发性纤溶和先天性PLG缺
乏症。
(三)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一1活性测定
【原理】 受检血浆中加入纤溶酶原激活剂(PA)和PLG,血浆中的PAI一1与PA形
成复合物,剩余的PA使PLG转变成PL,PL作用于发色底物,释出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