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书法主要是师法于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他最为擅长的是飞白书法,功力很深,曾书飞白字赏赐群臣,成为大家争夺的目标。唐太宗还十分重视对技法的钻研,并且写了《笔法论》、《指法论》、《笔意论》等文章,从初学到深造的角度对书法作了精辟的分析。由于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因而在贞观时期出现了一场书法革新运动,统一了南北朝以来南师王帖、北宗魏碑的自立门户的局面,使王书成为全国书体的正宗。
第一部分 秦始皇嬴政第22节 贞观后期的两件坏事
在贞观省事的成功面前,唐太宗自认为在武功、文治和怀远三方面都超过了古人,骄傲和自满情绪开始滋长起来,思想和行为逐渐发生了变化,以“隋亡为戒”的历史教训逐渐被淡忘了,封建帝王的贪欲和专制本能越来越多地在他身上体现出来。
贞观中后期,宫殿的营造逐渐多起来,追求奢侈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老百姓的徭役负担不断加重,服役的农民道路相继。
在大臣的任用上,唐太宗也不像贞观初期那样惟才是举,以德行学识为先了。许多勋亲子弟充塞于朝廷。在兼听纳谏方面也不如从前,变得渐恶直言,不悦人谏,有时虽然勉强听谏,内心里也不愿意接受。在贞观中后期,唐太宗与大臣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开始疑忌大臣特别是贞观后期,这种疑忌心理越来越严重,对大臣动辄问罪,轻则贬黜,重则杀戮,甚至连尉迟敬德、房玄龄这样一些佐命功臣,也未能幸免。在贞观后期,唐太宗还做了两件很坏的事。一是看起居注,中国古代的史官,在朝廷中一向有着特殊的地位,秉公执笔,如实记载,不虚美,不隐恶,是史官的神圣原则,皇帝无权干涉。因此,历来帝王都不过目史官记载的起居注,以保证史官无所顾忌地执行自己的职责。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习惯和传统。由于唐太宗开了恶劣的先例,此后唐代帝王纷纷效法,使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制度遭到破坏。
二是连续发动了两次讨伐高丽的战争,这两次战争最后不但以失败告终,还导致了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隋炀帝三伐高丽,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唐朝建立后,大唐与高丽互相释放前朝交战时的俘虏和流民,各有数万,双方保持友好往来。朝鲜半岛,当时有高丽、新罗、百济三国,互相不时攻伐。唐太宗前期与三国都保持友好关系,不轻易介入朝鲜内战,只是派出使者调解,表现了谨慎的态度。贞观十七年(643),新罗使者上书云百济与高丽联合侵扰新罗,要求唐太宗派兵干预。唐太宗认为征伐高丽时机已到,趁机下诏亲征,声称有五必胜。一曰:“以大击小”,可必胜;二曰:“以顺讨逆”,可必胜;三曰“发治乘乱”,可必胜;四曰:“以逸敌劳”,可必胜;五曰“以悦当怨”,可必胜。唐太宗认为:“区区高丽,何忧不克!”他步了隋炀帝的后尘,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
唐太宗三伐高丽,执迷不悟,这是他拒谏而刚愎自用的一个显例。骄狂遮掩了他的视线,也阻塞了他的圣聪,他看不清形势,也听不进劝谏。试问,朝鲜内战,与唐不相干,有何“顺”可言?唐军爬山涉海远征,有何“逸”之可待?当时魏征已死,房玄龄就直谏,指出师出无名,难以取胜,即便取胜,是“所得者小,所失者大”。但这时的唐太宗听不进去,在贞观十九年(645)、二十一年(647)、二十二年(648),连年兴师动众,讨伐高丽,结果损兵折将而归。唐太宗下令在江南造船,还要大举兴兵。贞观二十三年(649),战船还未造完,唐太宗就与世长辞了。
当然,唐太宗并没有堕落成为一个昏庸的君主,在某些方面还能够保持贞观前期的良好作风,并且能够对自己一生的功业进行冷静的回顾和总结。
第一部分 秦始皇嬴政第23节 “聪明一世,懵懂一时”的失策
李世民是唐初一代英主,具有“洞察秋毫,审时度势”的超凡能力,但他“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在立皇储的问题出现了失误。李治、李恪都是李世民的儿子,他们的优缺点、长短处,李世民都是清楚的。李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李世民很喜欢文武双全“英果类我”的李恪,并有意识的加以培养、教导,封为远地藩王,让其历练成长。李世民常常对左右说:“吾于恪不欲常见之?但今早有定分,使外作藩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可见他的期望之高。李治为人软弱,缺乏主见,少雄主才略,恐难看重任。这一点,唐太宗看得清楚,于是打算废李治立李恪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但因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为其外甥争位,只好放弃了改立计划,仍以李治为太子,殊不知留下后患。
李治即位,即唐高宗,封武则天为皇后。李治不理朝政,导致武则天专权,宫中并称“二圣”。李治死后,武则天又连废中宗、睿宗两个皇帝,自称“圣神皇帝”,还改唐国号为周。造成这种局面的祸根,当在“朽物”李治。当初如若立李恪为太子,就不会有李治称帝,则天乱唐。
唐太宗虽为一代英主,但在晚年,由于疾病缠身,久治不愈产生了乞求长生不老的迷信思想,迷恋上了方士炼制的金石丹药。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因金石丹药服用过多,中毒暴亡,享年52岁。
《新唐书·太宗纪》论赞评论唐太宗的得失,认为太宗“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又汉以来未之有也”。这个评价赞扬太宗的英明与业绩,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唐太宗比肩汤武成康与汉高文景,兼创业与治世二者之长,当之无愧。同时也批评太宗“牵于多爱,复立浮屠,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唐太宗后期多昏聩之行,若不是早逝,必定陷于暴虐。一个百战百胜的统帅,一个建立了赫赫战功的开国天子,却嬖于多爱,佞佛,晚年困于小夷,又表现了庸主之行,这其中的道理留给人们无尽的长思。
但是“瑕不掩瑜”,唐太宗李世民毕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李世民生活的时代,正是从隋末大乱到唐初大治的历史转变时期,时代的需要,造就了这位杰出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使他成为中国封建帝王中少有的一代名主贤君。他是“贞观之治”盛世的开创者。他奠定了大唐帝国290余年基业的基础,当时的大唐王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西方恐其强盛。因为当时西方还没有建立直到如今也没有建立一个向唐朝那样地域宽广,幅员辽阔,以单一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唐朝的繁盛不仅表现在它的国土面积上,而且有它的强大军事力量、繁荣的文学艺术和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科学文化,当时的唐王朝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升平局面。而李世民是这一局面的开创者。
第二部分 武周皇帝武则天第24节 武周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并州文水治(今山西文水东)人。唐太宗嫔妃、唐高宗后、武周皇帝,名曌。公元690—704称帝,在位15年。
争夺皇后之位
上演的闹剧、悲剧、惨剧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正月二十三日,武则天诞生在长安城的一个官宦之家。武则天的身世并不显要。隋炀帝大业年间到处大兴土木,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借机做木材生意发了家,也因此获得与上层人物结交的机会,并取得了鹰扬府队正(府兵制军府的下等军官)的军职。大业十三年(617),李渊晋阳起兵,武士彟以军需官跟随,克平京师长安,以功拜光禄大夫,封太原郡公,跻身于14名开国功臣之列。武德三年(620),武士彟原配夫人去世,唐高祖做媒为他续弦,迎取了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年逾40的老姑娘杨氏,生下三女,武则天排行第二。
武则天的少女时代,是随父亲在利州(今四川广元)度过的。贞观九年(635),武士彟死在荆州都督任上,前妻相里氏生下的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和他们的堂兄弟武惟良、武怀运等待杨氏刻薄无礼,武则天孤女寡母四人在长安过了一段很不舒心的生活。
贞观十年(636),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去世。次年,太宗听说武则天貌美色丽,遂召入宫立为才人。武则天当时才14岁,对宫廷生活充满着神秘的向往。入宫以后,太宗赐号武媚,人称媚娘。媚娘的确妩媚动人,性格却阴狠刚烈,颇不得宠。武则天进宫12年没有生育,并且当才人十几年没有晋升。十几年的半幽禁生活尽管虚度了最好的一段青春,但这毕竟是武则天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正是这时候,武则天与太子李治产生了恋爱关系。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驾崩,武则天被削发为尼,送进感业寺。永徽元年(650)太宗周年忌日,唐高宗李治来到感业寺进香,看到武则天哀怨的面容,唤起了昔日的爱恋之情,于是摈弃佛规礼教,把她接入宫中。
年已28岁的武则天重获入宫的机会,这是她做梦也想不到的。她下决心要利用与高宗的感情,夺回失去的青春年华。事实上,这次入宫后,业已成熟的武则天就在权力之争中大显身手了。
武则天这次入宫还得力于王皇后。当时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为离间皇室与淑妃的关系,王皇后积极主张接纳武则天入宫,并自作主张让武则天蓄发等待。入宫后,武则天为报恩,对王皇后毕恭毕敬,屈体侍奉,得到皇帝和王皇后的喜欢,很快晋升为昭仪(正二品),位于九嫔之首,仅次于皇后和四妃。然而,王皇后低估了武则天的能量,武则天的入宫,竟使自己和淑妃一起失宠了。
武则天与唐高宗共生下4男2女,唐高宗总共有12个子女,后面6个全是武则天所生的。武则天独占房帷之宠的情形略见一斑。武则天不甘屈居人下,她要取王皇后而代之。于是在后宫大肆活动,笼络人心,发现与皇后、淑妃不好的人,就竭力拉拢,施以小恩小惠将其安插于皇后和淑妃周围。起初,武则天利用王皇后与萧淑妃的争宠,联合王皇后攻击萧淑妃,使之被废为庶民。接着便把矛头指向了王皇后。
大约在永徽五年(654)初,武则天第二胎生下位公主,很讨人喜欢。王皇后也禁不住前去看望,逗弄一番,知道皇帝要来就先走了,武则天趁机残忍地掐死亲生女儿,然后轻轻盖好被子。一会儿,皇帝来看女儿,武则天佯装欢笑,带皇帝来到床前,掀开被子,武则天竟也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皇帝见此情景,十分震惊,赶忙追查是怎么回事。侍女告诉他,王皇后刚才来过。高宗大怒,武则天又趁机进谗言,使王皇后有口难辩。再加上王皇后久未生育,高宗就此下定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决心。武则天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竟然超出常理的对亲生女儿下得这般毒手。
围绕皇后的废立问题,宫中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王皇后失宠,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