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此知识点2004年分析题第34题考查过)
【识记】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含义
所谓理性因素,一般是指人的意识中理智、认知、理性和逻辑思维因素,具有自觉性、逻辑性等即严格的程序性、规范性特点。它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上面已有所阐明,简言之,在认识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所谓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意识中的非理智、非认识和非逻辑因素,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狭义的非理性因素指自发的情感、动机、欲望、意志、信念、习惯或本能等;广义的非理性因素还包括不能被逻辑思维完全包括的想象、直觉、灵感、猜测等。
【领会】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对认识过程起着调控作用,制约认识活动的发生或停止,发挥或抑制人的认识能力;
(2)可凭借直接、少量事实提出创造性设想,洞察事物的本质,或陷于幻想,也可表现出突发的创造性能力;
(3)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受理性因素的制约。要反对片面夸大非理性因素作用、否定理智、理性思维作用的非理性主义错误。
4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识记】实现这一飞跃的必要性
(1)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发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2)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提高实践的自觉性、预见性、坚定性。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此知识点1999年文科单选题第3题考查过)
(3)检验和发展认识。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检验理性认识的真理性,使之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5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领会】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其一,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其二,人的认识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三,认识主体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某一理论、思想、方案等,经过反复实践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对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是没有完成。这是因为,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是无限的,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领会】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无限发展的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过程。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认识和实践的矛盾,是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认识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克服和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种统一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事物和实践相符合;这种统一又应是历史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发展着的客观事物和实践相符合。
【运用】这一原理的意义
当客观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左”的错误,当客观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就会思想落后于实际,犯右的错误。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割裂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左”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6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领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认识上的新飞跃,依据新的实践和事实探索新规律,提出新发现,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立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一切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和认识上的突破都属于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检验标准,理论创新要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在当前就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服务。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理论创新也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理论创新也是一个不断科学总结新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因此,理论创新是一种艰苦的科学理论探索活动。
实践创新指实践领域的新的突破、变革和飞跃,如制度和体制创新、技术革命、技术革新等皆属于此。正如江泽民所说:“科技创新是生产力的重要变革,经济体制创新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同理,政治体制创新则是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变革。
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又指导和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和典范。“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江泽民语)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坚持“三个解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迅速发展。
(三)真理与价值
1真理及其客观性
【领会】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指:其一,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其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是客观的。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活动和实践的客观结果,不以人的认识、利益、愿望、好恶为标准;其三,关于同一对象的真理,只能有一个。一切真理都是客观的。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唯物论。(此知识点,1999年文科单选题4题考查过)真理多元论是错误的。
【运用】唯心主义真理观的错误
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人的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根本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者,如柏拉图把真理看成是心灵对其固有理念的“回忆”,黑格尔把真理看成对“绝对观念”的认识,否认了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就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
主观唯心主义者则宣扬主观真理论。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实用主义者主张“有用就是真理”,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它的错误在于把真理的作用与真理之为真理的根据混为一谈;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和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必然把真理看成是因人而异的,混淆真理与错误的区别和界限。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识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有不能被推翻的客观的内容,都和错误有原则的界限,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每一真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限度,也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过程、方面的正确反映,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其二,任何真理对特定对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是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领会】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第一,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从其客观性、不可被推翻性来说,它具有绝对性;从其有限性来说,又具有相对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客观真理所固有的二重性。
第二,从真理的发展上看,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反映了人类认识能力和发展的有限性和无限性、非至上性和至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一,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或颗粒,没有不包含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其二,绝对真理存在于无数相对真理之中,通过无数相对真理来表现,是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其三,人们对每一个真理的认识和把握,都是由相对真理日益接近绝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非至上性和至上性的矛盾,正是在由相对真理日益接近绝对真理的无限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的。
【运用】这一原理的意义
在理论上,要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及其发展,把已有的认识和理论变成僵化的教条。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绝对主义的表现。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及客观性,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在实践上,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对待一切科学理论,都要采取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的正确态度。马克思主义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要反对教条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错误。(此知识点2001年文理科通用论述题第34题考查过)
3真理的具体性
【识记】真理具体性的含义
第一,真理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离开具体条件和范围,抽象谈论某一判断是否是真理,是没有意义的,以致转化为错误。第二,真理是历史的,是主观向客观的无止境的接近,不是某种一经到达便永恒不变的静止状态,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抽象真理。第三,真理是全面的。客观事物存在多种规定,作为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正确反映的真理也是多种规定的综合和统一;把真理的某一方面规定孤立、抽象出来,加以夸大,它就会丧失真理性而转化为错误。
4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领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