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答案要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8【答案要点】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
9【答案要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10【答案要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上述认识差异表明,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
但是,不同主体认识结果的差异有其客观的根源,归根到底依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是由主体决定的。
(三)分析题
1(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一)、5)。
2(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二)、5)。
3(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三)、2)。
4【答案要点】(1)材料1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唯理论。笛卡尔是唯心主义唯理论,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唯理论。
(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都属于经验论。洛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
(3)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他全面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了“唯理论”就重视理性认识、“经验论”就重视感性认识而言,“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即它们都片面强调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分别否认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5【答案要点】(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坚持实践标准,对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束缚改革的旧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敢闯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把改革推向前进。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不断完善。
6【答案要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了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新理论。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7【答案要点】(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8【答案要点】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
注:如考生回答第1个问题时谈到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可给1分;如考生回答第2个问题时指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都是片面的可给2分;如考生按自己的理解,较好地谈了理性和非理性对科学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第2个问题可给4分。
9。(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三)、6)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政治理论精品教程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从本章开始阐明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论揭示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首先必须阐明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学习本章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全面把握地理环境、人口以及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深入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第二,弄清社会的经济结构。弄清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生产力的内涵、要素和特性、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概括了解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和本质。
第三,弄清社会的政治结构,明确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第四,弄清社会的观念结构。重点理解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文化的本质和功能;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协调发展。
学习历史唯物论,要明确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论,简称唯物史观,或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历史唯物论是同历史唯心论根本对立的,对立的焦点在于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此知识点2001年文科多选题第17题考查过)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全部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论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领会】地理环境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是经常起作用的必要条件;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它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制约和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定条件下(军事、旅游等)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但它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替,它的作用的发挥又受社会状况的制约,因此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领会】人口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是指构成社会的人的因素的总和。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经常起作用的必要条件;适度的人口有利于社会发展,不适度的人口延缓社会发展;人口质量和构成对社会发展也起重要作用;人口作用具有二重性。但人口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替,人口因素受生产力和社会状况的制约,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口决定论”是错误的。
【运用】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在当今世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粮食短缺、人口爆炸等“全球问题”日益突出,深刻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因此,一方面,要重视地理环境的作用;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合理综合有效开发、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防止和控制环境污染,促使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此知识点2002年文理通用材料题第36题考查过)。另一方面,要考虑自然承受力、自然资源和国家经济状况,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和质量;注意人口结构;实现人口和自然资源、社会的协调发展。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和惩罚。
2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领会】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