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领会】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这是因为:第一,劳动创造了生产工具,并通过制造工具使猿“手”变成了人手。真正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第二,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使猿脑转化为人脑,促进了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第三,在劳动中创立和发展了人和人的社会关系,把猿群改造成为人类社会(此知识点2004年单选一题第1题考查过)。
(2)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劳动提供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为一切实践活动提供物质工具和手段。它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成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关系的实践基础。
(3)生产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
在劳动过程中必然结成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劳动状况不同,人们的社会关系也不同。劳动发展决定着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的发展,而生产关系又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的一切现象,归根到底都受劳动发展程度的制约。
(4)生产劳动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
劳动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劳动的异化,劳动的高度发展又必然最终导致私有制的消灭和异化劳动的扬弃,实现劳动的解放,即人类的解放。
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生产方式,既是社会和自然互相联系,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纽带,又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骨骼”,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建立在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同生产方式决定着不同的社会形态,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精神面貌归根到底,都根源于生产方式。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更替,决定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一基本事实的基础之上的。(此知识点1999年理科单选题第4题考查过)
3社会的实践本质
【领会】马克思“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论断,深刻、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唯物史观。
(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
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社会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实践不仅创造着和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还不断创造着和体现着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实践是人类社会的运动方式。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特殊本质内容和现实基础
全部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及人际关系生活、精神生活。归根到底,“物质实践决定观念”,“生活决定意识”,实践是社会意识的根源和动力。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指明了社会生活的客观物质性和特殊本质。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历史不同于自然界,它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发展的过程。
(4)社会规律存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
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是“社会行动的规律”,它不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之外,而是内在地存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
4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领会】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这是马克思的科学论断。其最基本的含义是,社会发展同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社会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了社会形态的变化发展,体现出一种历史必然性。人们的思想动机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相反,它由社会存在所决定。
(2)社会发展有其确定的方向、秩序和趋势
它表现为在生产力推动下,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规律同样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和重复性等特点,而不是偶然性的“堆积”和“一团乱麻”。违背社会规律,必然遭受挫折和失败。
(3)社会发展是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的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
社会是由许多人构成的有机整体。许多相互冲突的意志构成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和力的“平行四边形”,历史的发展的结果就是由它们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总的合力”造成的,不以个人的主观动机、意志和目的为转移。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
1。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
【识记】社会经济结构指与生产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内容就是生产关系,表现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
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是:(1)它以一定形式把生产力中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使之由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对生产力产生反作用。(2)它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并构成政治和观念结构的现实基础。因此,经济结构又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对应。
2。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
【领会】社会规律的特点
(1)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
与自然界不同,社会历史是由人和人的活动构成的,它是人们的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马克思指出,历史不是某种神秘精神力量的工具,“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没有人的创造性活动,就没有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这正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根本区别。人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认识、利用和驾驭社会规律,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可以对社会发展的可能途径进行能动地选择,从而创造历史。
(2)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自然规律无论人类活动是否参与,都在起作用。与自然界不同,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和运动的方式。社会规律不存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外,而是存在并实现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人们的实践活动纷繁复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层出不穷,千差万别,在现象上表现为多样的偶然性而不重复;历史必然性即存在和实现于偶然性之中,社会规律和发展趋势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和层出不穷的历史事件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统计规律。
(3)社会规律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相互作用
社会规律同人的自觉活动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社会规律就是人们“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存在和实践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而人们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历史的作用也只有在认识和遵循社会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对社会规律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刻,人的自觉活动就越自由,其作用就越大。
【运用】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创造活动的辩证统一。我们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深入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积极探索当代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特别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认清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不为历史发展具体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曲折和偶然性所左右,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探索、尊重社会规律和发挥自觉能动性辩证统一起来,才能不断夺取更大的胜利。(此知识点2000年文科辨析题第30题考查过)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生产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识记】生产力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和利用自然使其适应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过程中加工的一切对象,包括没有加工过的自然物和经过一定加工的自然物。劳动资料是传递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作用的物的总和。其中,生产工具是标志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术和知识、智力的人,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能动要素,起主导作用,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江泽民语)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性要素,称之为生产力的“硬件”;除此之外,生产力系统中还包括科学技术等智能性要素,是它的“软件”。
【识记】生产力的特性:(1)生产力具有属人性。生产力是人的“实践能力”(马克思语),生产力发展过程是人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是自然界被“人化”的过程,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2)生产力的物质性: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物质的实体;它是前人创造的物质结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生产力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是一种客观的现实的物质力量。(3)生产力的社会性: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生产力诸要素才能现实地结合起来;生产力实际上是以劳动者的协作分工为中介的社会力量。生产力的历史性:它随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人的物质需要不断发展,不断改进的生产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因此,生产力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它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抽象不变的生产力。
3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领会】科学是反映事物规律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理论体系,技术是科学在生产中的运用,表现为工艺、方法、经验和能力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智能性要素,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它渗透于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之中,它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物化于劳动资料之中,扩大劳动对象,转化为生产管理手段。在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