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答案要点】(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前提下允许各种分配形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虽然不属于按劳分配,但是它可以参加社会主义分配。
(2)生产要素是指土地、资本、劳动力、知识产权等,它们都是生产力的构成部分。它赖以存在的根本条件是生产条件属于不同所有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这就决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也是分配的一种形式。还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我们要建立生产要素市场,使生产要素成为商品,那么生产经营中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应该得到相应的收益。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7。【答案要点】 共同富裕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决定了劳动力价值是劳动者取得生活资料数量的最高界限,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归资本家占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不可能共同富裕,只会产生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从根本上克服了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决定了广大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归劳动者所有,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8。【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的所有制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由一种经济成分为主体,多种成分构成。构成主体的经济成分,决定着所有制的性质。
(2)在我国,一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另一方面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存,这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从根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实现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在劳动者之间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平等关系。所以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相对落后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公有制经济只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形式,而不能成为惟一的形式,客观上要求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共同发展。第三,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以此为前提,我们不仅要加快公有制经济发展,而且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缺少哪一个方面,发展都快不了。
(3)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允许其他所有制成分存在,这种私有经济与私有制社会的私有制是有根本区别。
9。【答案要点】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在克服分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注意收分配中的差距过大问题,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在我国现阶段有其客观性。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实行按要素分配的政策,使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会使收入差距拉大。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又不能使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为此,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确处理好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以及处理好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本章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层面的相关内容。全章共分为五节。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以及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结合。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主要阐述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的性质、组织形式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等内容。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主要阐述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市场秩序的规范等内容。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主要阐述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手段、政策等内容。第五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阐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等内容。上述五节内容中,第一节是从总体上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后面四节则是分别具体介绍和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中的四个主要的构成部分——微观基础(企业)、运行基础(市场体系)、调控体系(国家宏观调控)、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
考生复习本章,首先要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有关内容。在掌握有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框架以及宏观调控、市场体系、企业制度等方面的具体特征。其中,尤其要关注有关现代产权制度的相关问题。
本章2006年大纲中的内容与2005年大纲相比有两处变化:一是在第二节中将原“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改为“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在第五节中增加了“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知识点。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
6识记7市场经济体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它们的共同特征主要是:
(1)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
(2)企业是市场主体,是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要安排其生产经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3)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务,而是通过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调节和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
(4)生产经营活动都按照一套法规体系来进行,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有特征
【识记、领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从而除了上述共同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物质特征。从经济方面看,主要有: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2)在分配制度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即合理拉开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人民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实现市场调节同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结合。
(二)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结合
【识记、领会】社会化生产要求按比例配置资源,使社会生产结构和社会需要结构相适应或基本平衡。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历史上有两种实现形式,即市场和计划。二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市场机制的长处主要有:第一,引导企业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安排和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产需结合和供求均衡;第二,促使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率和效益;第三,实行优胜劣汰,给企业以动力和压力,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开拓进取的活力。但是,由于企业是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对市场信号做出反应的,因而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不足和消极作用。
计划机制是指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计划地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的自觉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计划机制具有自觉性、事先性、全局性的特点。计划机制的长处是:第一,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进行重点建设;第二,通过经济预测,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在宏观上规划和控制资源配置,进行经济总量控制、重大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和保障社会公正,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等。但计划机制由于受到人的认识、信息条件和利益关系的制约,也有其不足:即对微观经济活动、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计划指标容易脱离实际;经济主体的利益容易受到损害,因而存在动力不足,效率低、资源浪费等弊端。
综上所述,计划和市场各有自己的适应范围、长处和不足。计划的长处在宏观经济层次,它的弱点在微观经济层次。相反,市场的长处在微观经济活动层次,不足在宏观运行层次。所以,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实现计划和市场两者优势互补,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和长处,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一)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
【识记、领会】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中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其它主体还包括农户、居民等)。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是具有自身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及市场竞争主体,是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实体。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企业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企业是直接从事生产、流通、提供各种服务的经济细胞。企业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是保证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
其次,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在一个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高度社会化的分工和专业化生产,都是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来实现的。
再次,企业是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并得到收入分配的基本单位,社会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也是通过企业来发生的。
最后,企业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基础。一个国家的经济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是否具有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本国企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具有的竞争力,直接表现为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正是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上述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实行各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以及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企业发展和解决各种问题,就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二)企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