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行走江湖-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画,从街道,房屋,店铺,到人物服饰,生活用具,种种方面对我们来说都是轻车熟路的工作,因为我们刚刚拍完《水浒传》。所以我们找到一个基调我们拍摄武侠片,不放弃的是强调“历史感”,要放弃的是“历史正剧”的严肃和庄重。既是大地方不失历史背景严谨,小处可以自由个性的发挥。    
    所以我们的第一部武侠剧,在置景、服装、化妆、道具等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都是“有史可据”,而不是随心所欲、让人无法信服的武侠发挥。    
    在“有史可据”方面严格进行的,还有人物的语言方式,使用的兵器,武打的样式的划分。这些内容似乎没有人物本身的魅力、故事的线索重要,但是忽略了这些,我们又是在描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比如“五岳派”的各路剑术。无论西岳华山派、东岳泰山派、南岳衡山派、北岳恒山派、中岳嵩山派,都是以剑为兵器的江湖派别,在电视的视觉判断上,怎么区别?我们设计,以左冷禅为帮主的嵩山派,跋扈霸道,他们使用的剑就很“宽阔”,显得“不讲理”;南岳衡山派的掌门“莫大”,他出场的情景铺垫在文字上是“潇湘夜雨,行动诡秘”,因此我们设想他使用的剑配合这样的氛围就是非常的纤细灵巧,那是藏在他不离手的二胡里面的兵器;还有像西岳华山派,比较“周正”,因此他们使用的剑也比较“正常”。为了电视特点的“镜头细节”,我们还为每一个剑派的剑柄上,刻有明显的“派别”图案。


第一部分武侠三部曲(3)

    第一部武侠剧,得与失对我们来讲,都是重要的经验,“得”要得的清楚,“败”要败得明白。因为我们是要将武侠,将娱乐,将电视的艺术创作进行到底的。而一切电视作品所围绕的中心,既是:无论是臆造的江湖故事,还是我们身边的历史,正义,良心,人性,是我们不变的传播主题。    
    《射雕英雄传》是我们继《笑傲江湖》之后紧接着的第二部武侠片。有很多问题是在“事过之后”逐渐明朗的,这有点像人生阅历的积累,总是在年长以后对自己年幼的所为有了新的认识。因此在拍摄《射雕英雄传》的时候,对第一部武侠片的真正问题所在,逐渐清晰,越来越明朗。那就是《笑傲江湖》的节奏问题。    
    《笑傲江湖》有一个很大的创作基点,既是一定要画面好看,气势宏大。当时我们都觉得这是港台武侠片所不能够具备的、我们的独特优势。从事后效果看,这个目的我们达到了,我们《笑傲江湖》中大侠出没的地方就是人灵地杰,山川秀美,水光潋滟。因此,我们拍摄过外景的大部分地区,都因为《笑傲江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高额旅游收入,比如我们拍摄外景较多的浙江新昌,《笑傲江湖》播出前的游客量大约一年两百万人次,占县生产结构收入的第六位;《笑傲江湖》播出后的游客量翻了四番,旅游收入提升到县收入的第二位,成为县里的支柱产业。而我们为表现山川秀美,付出了“经验积累”的代价:大量的武侠迷不同意我们这样的做法。他们也喜欢好山水,但是他们更要看“快”。    
    这是我自己的总结。当时网上的很多漫骂只是一个情绪的发泄,有点像受了窝囊气的泼妇骂街,反正怎么痛快怎么来,却都没有说到点子上。那些让我看了生气,细想想觉得可笑的“言论”,只是为我提供了一个“愤怒”的氛围,督促我夜深人静时分析:是什么让他们这么生气?    
    找着“气点”也是不容易的。就像不让人无端受窝囊气其实也是人性的一个基本美德。我决心要让大家越来越快乐,越来越痛快,越高兴。    
    《射雕英雄传》的节奏调整从剧本的创作阶段就开始了,但是依然做不到尽善尽美,做不到我感觉到的程度。缠绕我们的困难,也离不开对于原作如何修改的困惑。依据原作的故事进程,在电视的画面叙事中会出现支离破碎、莫名其妙的状况,人物像游客,忽来忽去的。这就是文字与影视的差异,这种差异完全不是通过简单的转换,而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艰难的翻译。像我们对外域作家的喜爱程度,百分之七十都控制在翻译的手上。    
    如何将这种状况的“翻译”做到节奏流畅,又遵循原作,让人看了少生气,少在“街上”叫嚣?    
    改进《射雕》节奏的方法之一,我们想到的是重新清理故事的线索。原作中虽然一开始讲的是杨铁心、郭啸天两家人的情谊,遭遇,但是故事刚刚展开,一场血腥的厮杀又使得故事的发展呈单线索行进了:杨家后代失去音讯,原作小说基本以郭靖的成长为为主要描述,原本应该相同重视的杨家后代杨康,失去了线索,被文字忽略。其消失的长度,以电视剧的时长来计算,大约有三、四集没有杨康。这也无偿不可,但是对于视觉的电影、电视,多条线索的并进总是容易好看,增加节奏,也正是我们想要改进的初衷。于是决定:增加杨康,以及与他有巨大关系的穆念慈的戏,与郭靖这个人物并行发展,两条线索铺呈前半部的《射雕英雄传》。    
    是这么想的,也就这么来做了。在剧组拍摄期间,先是一个编剧,后又增加了两个编剧,几乎全程跟随剧组的拍摄,根据大家的建议,改编、增加杨康与穆念慈的戏。    
    这样做一方面的原因也是无可奈何,因为时间紧迫,剧本一次又一次地改动,依然没有使大家觉得完善到满意的程度,而在时间上又没有余地等到编剧全部改写、增添到满意再拍摄。在拍摄《射雕英雄传》的时候,最多的工作就是在夜深人静,拍摄结束的时候主创人员的会议,投资人也参加,杨康的扮演人周杰也参加,各自阐述己见。创作氛围认真而热烈——激烈的程度,值得怀念。半年之后,《射雕》拍摄完成。    
    没有想到的是,后期剪辑时的感觉与前期拍摄时多头并进的努力南辕北辙,全部我们增添的杨康戏都显得那么的多余,画蛇添足。我不由得佩服金庸老先生编写武侠故事的手段老辣,我们的想法在理论上是完全正确,“有理”的,但是在实践中,正如金庸先生曾经因为对于港、台改变他的原作感觉不满时说的,“如果你们写得好,你们可以自己写一个武侠故事”,看来也不尽然是气话,确实没人写得过金庸先生的武侠,年轻人也不行,多少人加起来的脑子也不行。    
    经过后期剪辑的《射雕》,剧情铺设又回到原作的安排,对于“加快节奏”的改革,更多一些体现在镜头运用的长度上,尽量快、果断地推进故事进程,利用镜头的独特视点,比如增加进去的航拍。    
    还有,对于人物设定的创意,比如梅超风。    
    在我们拍摄《射雕英雄传》之前,所有看过武侠剧的人对于著名的梅超风都有一个几乎一致的认定:披头散发,声音嘶哑,面貌丑怪,举止恶行恶状。这是香港的梅超风奠定在人们心里的“恶女”样式。追溯起来,还不止是梅超风,连“东方不败”的形象也是这样。没有人阐述过为什么这两个知名人物的造型是这样?也不知道是依据什么。我觉得,东方不败修行的过程和追求的结果,一定是非常女性化,外貌极美的;梅超风更应该是一个才(工夫)、貌出众的女子,否则,怎么会成为师傅黄药师最钟爱的徒弟?甚至在多年以后也念念不忘?如果不是貌美,又怎么可能与师兄私奔呢?古今中外听说过一个男子会与一个形态丑怪的女子私奔的事吗?    
    为了准确给梅超风定位,“梅超风”成为我们《射雕英雄传》剧组前后被讨论次数最多的人物。除了外貌形态的讨论还有她的杀手锏“九阴白骨爪”,在这个人物身上应该怎样表现?这一切都推定:谁来扮演梅超风?    
    我们选定舞蹈家杨丽萍不是一时的兴起,更不是偶然,我们要有一个适龄女子与众不同的美貌,还要有与梅超风这个人物相当的手的奇特表现力。非杨丽萍莫属。    
    从影片完成之后的结果来看,这样为一个人物所做的反复思忖、推敲太有必要了,比较准确地把人物从内在、到外貌、到动作设计统一了起来。遗憾的是没有从梅超风这个人物的成功突破点蔓延到其他的人物,以至留下不小的遗憾。比如老顽童,现在反思,他在我们拍摄的《射雕》里面只被外在地造型了一下,演员的许多“劲头”没处使,因为如果我们没有给出好的设想,设计,演员也就无处发挥。实际上老顽童是被描写成武功最高的家伙,他的双手互搏,利用他凡事都“玩儿”的奇特个性,双手装扮不同“对手”,创出了两只手两套拳,征服了江湖。这样的“拳路”,都需要时间做充分的准备,设计的武打既要有趣好看,又要符合老顽童的个性,那对人物的塑造会让人过目不忘,又充分合理。还有像老顽童的七十二套空明拳,欧阳峰的蛤蟆功,甚至郭靖成年以后的人物性格转变,个性的丰富化,的确都缺乏“讨论”,缺乏前期文化准备的推敲。    
    反思这些,归根结底,当然还是责任在我。好在来日方长,我还要继续将武侠拍下去,我还有“更正”、做到让自己、也让他人满意的机会。


第一部分武侠三部曲(4)

    《射雕英雄传》让我觉得非常不满足的,是武打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表现不充分。唯一接近完美的是梅超风,也有几场个别的戏出类拔萃,比如哲别射箭,他与博尔术“箭术”决斗的场面,都拍得极有力量感,超越了原作文字给予读者的想像。能够给予观众出乎预料的、超越了人们能够“一般想到”方面的想像,我认为就是成功,《哈里波特》与《魔戒》的成功就是基于超出一般人思维的想像。但是《射雕》里有近百个人物、穿梭(江湖)活动的上千个场景,一个人物的完美,某几场戏的魅力,无力于整部作品的拨冗向上。对于这方面的反思,于我也不仅然是“事后诸葛亮”,“纸上谈兵”,我们已经面临第四部金庸武侠剧《神雕侠侣》的实战,总结与归纳先前的得失经验,与以后人物设计的尽可能尽善尽美,休戚相关。    
    《神雕侠侣》中的很多人物都是继《射雕英雄传》的故事发展而来,是《射雕》的“人物成熟——长大”版,像郭靖,黄蓉,虽然已经退为“二线角色”,主要再讲的是下一代的新故事,但是这二位脍炙人口的“角”也不容忽视。还有像东邪(黄药师)、西毒(欧阳峰)、南帝(段黄爷)、北丐(洪七公)、中神通、王重阳、柯镇恶、邱处机、老顽童、英姑、裘千仞……等等,无不各自拥有奇特、神秘的武功,失去对“他们”武功的设计和把握,就是失去了这些精彩的人物,也构不成一部新武侠片的经典绝伦,内心依旧会怅然若失。    
    像“北丐”洪七公。打狗棒是他的形象标志,“身怀绝技”是他的身份,而在《射雕英雄传》里,洪七公最显著的身份——丐帮极典“打狗棒”的功夫没有“魅力”展现,没有得以充分的发挥,没有让观众头昏眼花好几个月对此念念不忘。他的打狗棒功夫表现得“常人常意”,很“行活”,说的刻薄些洪七公的武打摆设在其他人物的身上也无偿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