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你又要毅然地从戏剧矛盾中挣脱出来,依靠你的理智、经验、知识进行判断和评价,分析此时的艺术得失,体会此时的情绪感受,发挥你的想象、联想,以至于幻想,以明确的观众身分进行欣赏。
欣赏戏剧艺术,观众常被演员嘹亮的嗓音,地道的嘴皮子功夫,利落的开打所折服。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在欣赏演员如何“动”的同时,更要欣赏他是如何“静”的,在这方面,更能看出演员的功夫。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杨玉环在醉态中下卧闻花的造型早已成为尽人皆知的经典。欣赏了上海昆曲演员张询澎的音配像《游园惊梦》。她不是简单地以程序化的动作去配音,而是能动地通过载歌载舞去表现人物。在与柳梦梅对舞时,不时穿插优美而独特的“静”的造型,设计得疾徐有致,恰到好处。特别是惊梦一折,身伏案头,在似梦非梦,似醒非醒之时,用张弛有度的微微起伏的双肩和两臂,配合富有表现力的眉头与睡意朦胧的双眼以及略微翘起的嘴角,很生动地表现了杜丽娘为梦中情景而惊喜的心态,造型十分优美,表情极为细致,使人悟到,平淡的故事中人物性格同样可以是深沉而丰富的,没有刀光剑影的舞台同样也能魅力无穷。
虽然话剧是五四时期西方的舶来品,但经过艺术家们的辛勤耕耘,也有不少优秀的话剧,而我最喜欢欣赏的就是《茶馆》。一个小小的茶馆,各种各样的人物,全都在茶馆里。除了茶馆老板,老板娘和帮工,还有清宫太监,吃皇粮的旗人,吃洋教的地头蛇,主张实业救国的资本家,也有说媒拉纤的人贩子,相面为生的鸦片烟鬼,落魄的艺人,有破产的农民,失业的厨师教员,学生以及流氓、打手、特务、警察、逃兵、女招待员等等。可谓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无所不有。人物像展览似的出现,虽说众多、纷繁纠葛,似乎互不相干,但经老舍这么一放,茶馆就像旧社会生活画卷了。
最有意思的是,里面的人物塑造,这也是看《茶馆》最让人享受的一点。如刚强爱国的血性汉子常四爷,痛恨清王朝的腐败,憎恨洋人在中国的肆虐,敢说敢道,敢于骂洋人洋教,还敢公然说“大清国要完”,为此,他被抓去坐了一年牢。秦仲义呢,是一位阔少爷,孤高自负,幻想实业救国,抵制外货富国富民,不惜卖掉房产土地来办工厂,结果是:工厂先被日本抢占,后又被国民党以“逆产”为名给没收,拆毁。他悲愤地要王利发向茶客们讲:“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塑造得最典型的人物那就是茶馆的掌柜王利发,他一生经历了三个时代,不仅精明能干,而且为人圆滑,善于应酬。他也一心想发财,有买卖人的自私和八面玲珑的特点,但又为人本分善良。为了招揽生意,他特别注意人缘,多说好话、多请安、多作揖,为了讨人的喜欢,谁也不想得罪,那些三教九流的人物他也能周旋过来,看到秦仲义一进茶馆,他顺口就一堆奉承讨好:“哎哟!秦二爷,您怎么这样闲在,会想起下茶馆来,也没有带个底下人?”特别是他和秦仲义谈房租更加反应其性格特点了。
秦仲义: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
王利发: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钱,我一定照办就是!
秦仲义: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
王利发: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就那么几句,就把王利发八面讨好,善于应酬的精明性格,活灵活现地勾画了出来。今天的商人和他比起来,也要自叹不如了。除了会讨好之外,每逢逆境就不断变换招数,顺应潮流,正如他自己所说:
“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别人的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书评,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我变尽了方法……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
戏剧人生(3)
这样的人甚至比现实中的人还要有血有肉,你闭上眼睛,也感觉得到他在那个茶馆里,招呼客人,对客人打拱、作揖、寒暄的样子,令人久久难忘。
这里面人说话真是精炼,字字恰到好处,给人一种享受。有名有姓的人物三四十个,再加上无名无姓的有七十来个,他们有的在剧中只出现一次,就能活鲜鲜地在舞台上站立起来。尤其是那个马五爷,虽然只开了三次口,总共也就29个字,然而将这个靠吃洋教洋饭的洋
奴才那种不可一世的威风便咄咄逼人地摆在读者的面前。特别是那一句“二德子,你威风呀!”竟使一个由满清王室豢养的打手立即收敛了他那股横行霸道的劲儿。
总之《茶馆》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茶馆》不仅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也是世界话剧史上的经典。剧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老舍先生举重若轻,通过一个小小的茶馆,勾画出戊戌变法时整修中国的时代风貌,把这种繁杂的社会景象,毫不费力地浓缩到小小的舞台上,不愧为大师手笔。
当然,《茶馆》所演绎的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悲剧。在那种年代坏人嚣张,善良的人只有死路一条,这是历史背景所决定的,而那些想拯救中国,又终无前途的人,他们的悲剧是没有看到真理的悲哀,这些都显示了《茶馆》深刻的内涵。
我们欣赏戏剧大致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欣赏:故事情节、社会背景、结构、人物及人物语言。戏曲世界名作如林,我们可以选一些较典型的戏曲去念,清朝孔尚任的《桃花扇》,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而国外的像英国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席勒的《阴谋与爱情》,雨果的《欧那尼》,梅里美小说《卡门》改编的音乐剧《卡门》等等。
吟得诗词添风雅(1)
在各种艺术里,诗可以说是一切文学艺术的精华,因为诗的语言精练,是一般的文学作品难以企及的。充满激情的诗让人振奋,充满甜蜜的诗让人陶醉。
世界上最早的文学作品恐怕就是诗。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言志”之说,即用诗抒发人的思想报负,我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诗也记载史事,像古罗马盲诗人荷马用口述的《荷马史诗》,把特洛伊城的十年战争重现在后人
的面前。
唐朝是我国的诗歌艺术巅峰时期,除了享有美誉的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外,颇具影响的诗人还有白居易、王之涣、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张继、岑参、崔颢以及“初唐四杰”即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等人。有的诗人从少就锋芒毕露,像骆宾王七岁时,走在一个池塘边,看到一群鹅在湖中戏水,他独自吟了出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后来这首小诗成了小孩子们的经典儿歌。
唐诗有绝句和律诗之分,绝句只有四句,有七言和五言之分,而律诗则有八句,也有七言和五言之分。唐诗按内容来看,就是抒情和叙事两大类,而又以抒情诗为成就最大,诗人以李白为首。李白生性豪放、不拘小节、志气宏放、气若盖世,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写的诗大多气慨不凡,豪爽无比,如他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人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就如站在高山之巅,看到了它的奔流到海和它的〃不复回〃,想到了自己的遭遇不免悲伤起来。可是那种〃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既然朋友们相聚何不高兴痛饮一番呢!诗人举杯时心又油然激愤起来,要把的心中郁积发泄出来。他痛恨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的黑暗卑污行径。想到了〃古代的圣贤名士〃,如孔子、孟子、屈原、曹植等虽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终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和报负。发出了“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感慨。诗人越来越愤激,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狂放到了极点。
整首诗气势恢宏,诗人的心境由悲到欢,由欢到悲,最后又由悲到欢,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抒情珍品。
李白所处的时代是开元盛世,他写民间的疾苦自然少些。而杜甫经历了整个安史之乱,亲眼看到老百姓的因战乱而流离失所,写的诗也就悲壮了些,哪怕是喜悦,也是颠沛流离中久违的喜悦,如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寓居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时所作。这年正月,安史叛军头子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暂告结束,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携带家眷流落在梓州的杜甫,听到唐军的胜利消息,喜不自禁,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开门见山,诗情激荡。一个“忽”字,将惊喜之情溢于纸上,同时又将“剑外”“ 蓟北”相隔千里的两地连接在一起,把人们奔走相告飞快传递喜讯的情态和气势都融于字里行间。一个“满”字,将诗人百感交集,喜泪纵横的状貌真实而细致地描摹出来。不是半生坎坷,颠沛流离,饱经沧桑的人,怎会如此“泪满”!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初闻的喜悦,是诗人久违的喜悦。诗人激动得涕泪纵横,惊“喜”之中,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儿女,她们脸上平日的愁云,早已烟消云散,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情态。这就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平日患难与共的妻子儿女,几年来与自己一样遭受过多少战乱之苦,忍受了多少忧愁的折磨。如今也都转忧为喜,这就更使诗人喜上加喜,以至顾不得看书了,胡乱地把书收拾一下,就手舞足蹈起来,一个“狂”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喜悦,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像小孩子一样欢乐得手舞足蹈还不能表达自己的喜悦,还需要“放歌纵酒”才能把喜情抒尽 。“白日放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