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林遇见他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在少林遇见他们-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新春佳节。上供之后,住持和尚率领全寺僧众,逐一在一尊尊佛像前烧香叩头,进行这种佛事活动名曰〃普佛〃。 
        

第6节:释永乾(2)         
  除夕之夜,要吃〃辞岁钱串〃。也就是面条拌饺子,有点儿像馄饨。晚课之后,要行〃辞岁礼〃,也就是弟子要向师父和长辈、长者磕头,祝愿他们健康长寿,同辈和同龄人之间要互相合十问好。 
  
  到了春节那天,寺院钟鼓齐鸣,还要鸣放鞭炮。大家互相拜年,可热闹呢!这天早晨还要吃〃晨饺〃,然后,在八点多钟大伙儿都集合在大雄宝殿,诵读佛经。还要先后到各殿佛像前进行佛事和念诵,这我们叫做〃普供〃。 
  
  永乾法师在讲述的时候,语调一直缓缓的,脸上泛着新年的喜气。〃马上就过年了,你们在山上应该好好体验体验,能来这里过年是缘分呀。〃   
  无意间看到了摆在永乾法师禅房桌子上的一幅小国画,画面非常美观。茂密的山林,清清的溪水,一个和尚在溪边打水。   
  永乾法师说,这幅画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宋代画师考试,拟了这么个题,许多人画了高山、密林和寺院一角了事,唯有一人画了上述画面,拔得头筹。   
  听说您来少林很早,没自来水的时候您也担过水吧?   
  是啊!这一晃我来山上出家有24年了,早些年,寺院没有自来水,我就去离寺院五里地外的山溪间担水。实际上,我和少林寺的缘分还不止24年,应该更上溯十几个年头儿。我很小的时候就来帮寺院干活了,种地、担水、磨豆腐……啥活儿都干。一开始,行正大师总要每月给点钱,不多,大概10块钱吧,但是我一次都没要,因为他们的老钱来的不容易,还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我不需要钱。我觉得自己帮他们做事是应该的,他们都是大智慧的人,一生向善,我觉得能为他们做事,是一种缘分。后来,接触多了,自然而然地信仰了佛教,自然而然地留在了少林。〃 
  
  他说话时的语气淡淡的,似乎这50多年的人生经历便如云烟一般淡去,不着痕迹。但是谈到信仰,他突然变得无比肃穆。他说,信仰比生命本身还重要,没有了信仰,人就相当于没有了精神和灵魂,是很可怕的事情。佛教是一个伟大的宗教,它会让人心安,会触动你的灵魂。我们佛家和你们俗世是一样的,不管干什么事情都求一个心安,即便你做的事情再小,只要你觉得和自己的能力相称,便是好的,老佛爷不会怪你的,也不会亏了你的。 
  
  他曾代表寺院出访过日本、新加坡、泰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皆讲经说法。这样的经历让永乾法师很是心安,他觉得,自己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僧人也能够为这个社会上更多的人做事,实在是让人欣慰的。 
  
  他的禅房中有一处非常独特一幅中堂,上面画着很庄严的图案,中间是一些人名,每个名字下面都用箭头划出来新的分支,很像家谱。他饶有兴致地向我介绍说:〃这是我的家族脉系,但是不全面,这是以前请一个读书人帮着写的,字写得不好看,挂在那里看着不舒服。〃他说他好想再找人给中心写一下,好了却自己的心愿。 
  
  出家人为什么把家族脉系看得这么重?   
  出家人上报四重恩,不能忘本。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祖宗血脉,他们给了我肉身,才使我得以寻觅到今生之法身……   
  释永福   
  见到永福法师那天天气非常好,太阳早早出来了,照在大殿上,格外耀眼。我们老远就看见他,弯腰整理着什么,青色的僧衣昭示着一个与世无争的人的平淡心情。   
  我们说要采访他,他一愣,我有什么值得采访的?   
  讲讲你的故事吧。   
  我真的没什么故事,他说,我不像有些师父们与外界交往很多,我从来到少林寺就是这个样子,快20年了,天天如此。   
  我们不走,非听他讲不可,他笑了笑,便娓娓道来   
  很多游客也会问我为何出家,问我有无什么故事,我每次都会说,确实没有。其实,僧人并不像世人所想象的,要有一大堆故事和传奇,信仰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言说的秘密。如果我非要说我是家庭所迫、是婚姻受挫、是杀人放火无处藏身或者是别的什么,那么您一定会很高兴吗?如果是那样,我现在就编故事,为了让您高兴。可是,我想这根本不会让您高兴的,所以我为什么非要把一个有故事的不真实的自己给你呢?有些事就是一个〃缘〃字,不必搞那么清楚。 
        

第7节:释永福         
  永福法师指着正前方藏经阁的匾额,那是赵朴老手书的三个大字。他问我,你觉得有什么不对吗?我说,藏字少了几笔。他说,是的,你知道赵朴老为什么要这样写吗?我摇头。他说,这藏经阁原来藏的宝贝经书可多了,有12大柜,计5 
480卷,初祖达摩面壁影石、拳谱、木刻《少林寺志》版本等等,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贝,可惜毁于1928年石友三的一把大火,唉!作孽呀!所以后来寺院请赵朴老给藏经阁题字时,老人难遣悲愤同时也为了警示后人,便故意少写了几笔,意思是说,你们少林的藏经阁是藏不住经的!这让我们这些后来者不敢有丝毫懈怠。 
  
  永福法师是藏经阁的藏主,能够坐到其位一定有深入经藏的大修为。而他竟对此也表示否认,他说,佛经浩瀚,岂是随便可以学到大修为的?几年前,他毕业于南京佛学院,可是,学了以后才知道,自己懂得太少太少,因为佛法无边,实在太深奥了。如果说佛法是大海,他只了解了一滴海水而已。 
  
  这个比喻足以证明他的知识不低,他那种智慧的寂静也足以证明他的世界中有着许多不同凡响的地方,只是不肯说出。   
  讲讲在南京佛学院的学习生活?   
  没什么,和在少林寺差不多,早晨上早课,晚上上晚课,其他时间学习经典以及一些哲学、宗教的教材。但是,集中的学习和研究会让一个人的信仰更明确,佛法说的确实有道理,可以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人置身其中,从而追求精神上的东西。 
  
  在家中一样可以过,一样可以追求精神,为什么非要来到寺院中呢?   
  他微微一笑,顿了顿,似乎若有所思。然后说,佛法是需要一个外表来维持的,离开了这个外表,就很难深入,而寺院恰恰可以满足这个〃外表〃的功能。所谓〃空〃,其实是相对的,它的意思是不要执著,执著一个〃空〃,空就成了〃有〃。 
  
  提到未来,他说,什么未来不未来的,时间和空间只是一种存在,一切都不必太执著,因为未来要发生什么,我们谁都不知道。但是,我个人是不会有什么改变了,我会一辈子都在少林寺,不会离开。他对有些僧人半路还俗看得很淡,只是说,佛法讲究有缘则聚,缘尽则散。 
  
  也就是说不要是非?     
  至少是和非不应该分得太清楚。相传六祖慧能曾被恶人追逐,避难于猎人中,长达15年之久,常给猎人讲解佛法。猎人让其守网,慧能见生命就放生。与猎人共进饮食,总是以菜寄煮肉锅,遇人询问,便回答道:〃但吃肉边菜。〃要是按照佛教的戒律来说,这是不对的,但是在那种情况下,临时变通、灵活掌握、不拘泥戒律也成了一种禅法。在这个角度上,是和非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修行也一样,不能特别较真儿,佛家说是不能妄执,太执著了,就会走火入魔。我们修炼,不一定非得住山洞、闭关,这不一定是什么高境界,修行是和外在无关的,我们主要应该靠〃心〃来修。 
  
  我们在一起呆了足有一个半小时,可是他说的话却很少,有时候甚至不认为我们就在他的面前,只顾打扫藏经阁的门里门外。   
  一切都仿佛是机缘巧合,但又在随意之间发生着。临别,我们很仔细地看着他,阳光打在他的脸上,那里盛开着禅者的大般若。       

第8节:释延达         
  释延达   
  与延达法师相识几年了,几乎每次去少林都能看到他。他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回到寺院之后负责编辑《禅露》杂志,永信大和尚也经常委派他做一些接待,因此,在少林寺很多重要来访的图片资料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走进延达法师的禅房,是我们相识几年来第一次。   
  少了许多客套,法师请我饮茶。   
  窗外一墙之隔就是建筑工地,推土机的声音很是嘈杂。延达法师说,这是少林寺常住院最后一期的建设,是对僧人寮房的改扩建。以前僧人居住的砖木结构的平房,现在要统一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上下两层四合院,这样的四合院一共要建六个。 
  
  也是为了众位法师修行之便吧?我问。     
  是的,延达法师说,经过这样的改扩建,少林寺拥有了良好的修行环境。一般出家人两个人一个房间,上了年纪的和担任寺院职务的僧人可以住单间。房间中有空调,配有卫生间。对此,有些人会问,你们出家人修行住那么好干什么?其实,这一点都不矛盾,现在,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整体都在提高,而我们不过是刚刚与世间人一样过上了舒适而卫生的生活。难道我们非要艰苦的环境中生活、没苦找苦吃才叫修行吗?相反,生活条件改善了,僧人才更容易安心乐道。当然,我们不能沉浸在这种优越环境中,产生贡高我慢,那样会影响我们的精进,会影响我们更彻底地解决人生的问题。 
  
  您如何安排自己的一天?   
  我2003年从中国佛学院毕业之后回到少林寺,就在方丈身边做侍者,目前担任监院,还负责寺院的一些接待工作。平日除去这些寺务之外,便是在禅房看书、饮茶、写字。遇忙时忙,得闲时闲。这几年少林寺主要在搞基础建设,我作为少林的一员,看到这些可喜的变化,由其是修行环境的改善,深感欣幸。 
  
  少林寺的基础建设有哪些不同于历史的新突破?   
  整体上说,少林寺几大殿的修复是在还原历史,因为我们要尊重历史。但是,在一些细节上,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注重了。比如千佛殿前的基石上增加了《少林易筋经图谱》,比如各大殿的排水系统多为龙头出水、吉鱼接水,古朴而充满情趣。 
  
  说这些话的时候,延达法师脸上一直洋溢着喜悦的表情,这种情绪很快感染了我。我的问题便一连串地涌上来。   
  法师,您能谈谈对于开悟成佛的认识吗?   
  延达法师顿了顿说,这是出家人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没有开悟,不知道开悟之后的具体体验,但是,通过读佛经,我知道,那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境界,但是这种境界又不是多么遥不可及。其实我们出家人追求的心灵的自在安详,是对人格的超越,达到了这一点,就成佛了。通往这个目标的道路有很多,佛祖根据众生的根器不同,创造了八万四千法门,开悟成佛的方法很多,但不是可以简单模仿的,需要我们慢慢历炼我们的心。坐禅是一种方法,有些人在禅堂中克期取证,达到了无余涅槃的境界;有的人则通过苦行,有的人则通过阅藏,有的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