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金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绝世金莲-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山东·杜店 1990年


中国最后一代小脚女人陕西·佳县(图)

陕西·佳县 1992年


跨世纪的缠足女人赵吉英村庄(1)(图)

百岁老人赵吉英    

  赵吉英老人生活在山东省滨州市杜店镇的一个不太富裕的村子,叫娘娘庙韩家。村里的每个人都为生活在这个村子而感到骄傲,原来这个村子的来历还有一段特别的历史:相传汉代大将韩信在此立村,村子被命名为“韩家村”;等到唐朝时,又在这里建了一座远近闻名的娘娘庙,村子便日益发展壮大起来。而村名“娘娘庙韩家”也恰是因此而来。自建村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时间,村民们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民风单纯古朴。


跨世纪的缠足女人赵吉英村庄(2)(图)

五世同堂的赵吉英一家    

  据县志记载:滨州女子从六七岁时就开始缠足,如不堪其苦,进行抗拒,就会遭到长辈的毒打和邻里的嘲骂。由于社会风气如此封建,有的女子因此而轻生。辛亥革命后,政府明令剪辫放足,但滨州地区较为偏远,因此收效不大。30年代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倡导,不再强为年幼的女子缠足。后来,滨县、蒲台的国民党政府又成立了“放足劝导委员会”,组织女职员下乡查足,宣传放足。然而,缠足的陋习仍没有被根除,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此俗始绝。


跨世纪的缠足女人赵吉英村庄(3)(图)

有这群子孙在身边,赵吉英老人看着高兴    

  如今在娘娘庙韩家,年过5旬的小脚女人就有20多个,这其中年纪最大的百岁老人赵吉英就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小脚女人,她就是迈着这样一双小脚走过了近百年的漫漫人生路——从缠足风气盛行的封建社会到宣扬科学文明的现代社会,经受了种种磨难的赵吉英,走过了一个世纪,赵吉英和她的这些缠过足的姐妹也成为了中国的最后一代小脚女人。  虽然50多年前赵吉英的老伴就已经去世,赵吉英一直寡居至今,但村子里的人都说赵吉英福气大。村里人这么说一是因为赵吉英的长寿,二是因为她昔日的勤劳换来了今天人丁兴旺的家庭。娘娘庙韩家现有村民100户,440口人,耕地650亩,光赵吉英一家就有60余口人,是娘娘庙韩家最大的一户,赵吉英也成为了这个五世同堂的家庭的一家之主。


跨世纪的缠足女人赵吉英赵吉英的故事(1)(图)

赵吉英老人自己编着那留了一辈子的细细长辫    

  赵吉英生于1894年,4岁时母亲去世,6岁时父亲也去世,她从此成了孤儿,跟奶奶一起生活。赵吉英7岁时,争强好胜的她硬是给自己缠出了一双像模像样的“三寸金莲”。那时候,女人甭管长得丑俊,脚小就是好女人,“十分人才九分脚”;不缠足的姑娘,连婆家都找不到。村里的老人直到现在还认为:“闺女闺女样,小子小子样。不缠足的女孩,不男不女很可笑。”而女孩子缠足大都是在长辈的逼迫下进行的,赵吉英当年的缠足,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跨世纪的缠足女人赵吉英赵吉英的故事(2)(图)

赵吉英的“三寸金莲”    

  说起缠足,赵吉英不胜感慨。赵吉英说:“缠足的那份苦,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骨头缠断了,肉也烂了,还要压上砖,一年都不能走路……”可想而知,自幼失去了父母的赵吉英当年是用何等的毅力为自己缠出了一双让村里人都羡慕的小脚。  赵吉英17岁时出嫁,嫁给了比自己小两岁的侯来昌,生有两男一女。丈夫除了和赵吉英忙活那三亩薄地外,还要独自去窑厂出点苦力。韩家村地势洼,只要下大雨就涝,十年有九年没有好收成,亩产300斤的玉米地就算得上好地。赵吉英夫妇俩日子总过得紧紧巴巴的,常常是用野菜粥度日。


跨世纪的缠足女人赵吉英赵吉英的故事(3)(图)

村民毕秀莲一家三代都是由赵吉英老人接生的    

  赵吉英的丈夫侯来昌是村里出了名的好人,只要有求于他,他没有不帮的。虽然夫妇俩的日子一直过得不富裕,但赵吉英和丈夫恩恩爱爱,从不拌嘴吵架。侯来昌50岁时患了“对口疮”,那时当地没有医院,村民们便帮他用土方——黄裱纸熏治,结果这土方非但没治好侯来昌的病,还使得病毒扩散,侯来昌的病情迅速恶化……赵吉英为了给丈夫驱灾,到北城城墙滚下来,据说这样可以为病人驱走病魔。  丈夫去世后,家庭的重担也就全都压到了赵吉英一个人的肩上。她白天担水、下地干活,晚上还要织布纺线。赵吉英每隔三天就要跨过黄河,靠一双小脚赶20多里路到河南岸赶赵店大集。赵吉英在集上买来线,回家织成布,再到集上把布卖掉。每次赶集时,天还没亮赵吉英就已经出了门。她为了省钱,自己带足了干粮,不在外面吃饭,下午3点多赶回家来。据赵吉英老人说,每次赶集,她能织两块布,每块布长三丈,卖一次布除再买线外,能换回几十斤粮食供养全家。


跨世纪的缠足女人赵吉英赵吉英的故事(4)(图)

儿女们孝敬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使老人这成了孙子们的好去处    

  赵吉英按照传统的观念带领着一个大家庭生活,村里数赵吉英家人最多。赵吉英每天都用10印(直径1。1米)的大锅蒸馒头,一天一锅,20多斤杂面(高粱、谷子、大豆),但仍不够全家人吃的,常常还要再下两锅面条。村里人常说这家10个妯娌能过得好,挺不容易。平日里,赵吉英和媳妇们相处得很好,从没拌过嘴。村里人都说,赵吉英是个好当家的。赵吉英的想法是,不管她自己有多累,都要把大家庭的这把“火”留住。过去分家就是分“火”(灶),一个大家庭没有什么财产,全家人忙活都是为了自己那一张嘴。赵吉英开始不主张分家,认为家庭中有过得好的,有过得不好的,大家在一块可相互帮帮。1981年,赵吉英这一个大家庭还是分了家。分家时,每人分了6斤麦子,赵吉英为了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还把家里仅有的几件家具也都分了,有的拿了桌子,有的拿了椅子,有的拿了凳子……那时赵吉英对全家人说:“我年龄大了,影响你们过日子啦,人多我实在管不过来,分开对你们都好。”就这样,一个已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分开了。为此,赵吉英难过了很长时间,哭了很多回。后来,赵吉英看着每个小家庭都过得挺好,她才放了心。


跨世纪的缠足女人赵吉英赵吉英的故事(5)(图)

赵吉英老人常对人讲,她怎么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子孙后代    

  赵吉英曾为村子里的很多产妇接过生,72岁的村民毕秀莲一家三代都是由她接生的,许多难产的母子都在她的手中获得新生。赵吉英给村里产妇接生时从来不嫌脏、不忌贫,不管天气如何恶劣,她都随叫随到,并且从不要人家的东西,赵吉英在村里的威望也越来越高了。解放后,赵吉英作为村里的接生人员,到县里接受了政府的专门培训,还发了接生证。这项工作她一直干到80岁。后来村里有了赤脚医生,再后来去医院也方便了,接生孩子的事也就少了。赵吉英90岁时还给孙女接生,当时是顺产。她说,岁数大了,如果不是顺产我也接不成了。


跨世纪的缠足女人赵吉英赵吉英的故事(6)(图)

年幼的重孙子在老人身边玩耍,他还无法理解曾祖母的一生    

  赵吉英是个闲不住的人,100岁时还看场院,她80岁时还在镇里组织的掰棒子的比赛中获过奖。赵吉英还特别能接受新鲜事物,1955年上级号召种新品种棉花,她就领着孩子们种,结果收成很好,第二年全村很多人都种开了这个新品种。  赵吉英60岁的时候去过青岛,去看大孙子,一呆就是半月,天天去看大海,去看洋鬼子盖的洋房,村子里的人都羡慕赵吉英有福、有见识。


跨世纪的缠足女人赵吉英说不完的话题(图)

村里还有20多位缠了足的妇女,她们和赵吉英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


跨世纪的缠足女人赵吉英窗口(图)

窗口,成了年迈的赵吉英的另一个世界


跨世纪的缠足女人赵吉英赵吉英的孩子们(1)(图)

赵吉英老人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孤独中度过的    

  赵吉英的长子:  侯慎泽,80岁,是娘娘庙韩家年纪最大的男人。侯慎泽小时候上过几年私塾,学得挺刻苦,现在他还能把孙中山的遗嘱默写一遍,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侯慎泽回忆说,母亲赵吉英虽然自己没文化,但她却非常重视知识。当年若不是母亲赵吉英省吃俭用为他省下钱来念书,他准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一提到年轻时的自己,侯慎泽的话便一下子多了很多。侯慎泽说,他年轻的时候曾被从村子里选出来当了一个月的国民党保丁,这是了他人生历史中的最大的一个污点。侯慎泽又换了另一种语气接着说,他在过完了那一个月的国民党保丁生活后,又在共产党的队伍中为人民服务了7个月。他在淮海战役滨县支前大队一营三连里当过司务长,还立了三等功。听村人说,有一段日子侯慎泽逢人便讲他的这段光荣史。侯慎泽自己也承认,这是他最喜欢给人讲的一段历史。侯慎泽还说,他从支前大队回村后,被安排到供销社工作。待侯慎泽退休后,他就去给住在湖北省的儿子看孙子,在那儿一住就是10年。谈到现在的自己,侯慎泽笑着说:“俺也没啥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喝点儿小酒,每顿饭俺都要喝上二三两。平时都是俺自己开火做饭,每次都要做点下酒的菜。”目前侯慎泽在村里安度晚年,他的生活乐观、自足,天天都过得很开心。可以说,在他这一代人当中,侯慎泽是最有文化、见识最广的人,村里人有事时大都来向他请教。


跨世纪的缠足女人赵吉英赵吉英的孩子们(2)(图)

赵吉英是娘娘庙韩家年龄最大的女人,而儿子候慎泽又是村里年龄最大的男人    

  侯慎泽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侯敬增,60岁。侯敬增的小名叫铁头,毕业于县里最好的一所中学,然后去青岛当了四年工程兵。在青岛的第一年他就加入团组织,当了3年的文书。1961年正处在三年连续大灾荒生活困难时期,根据中央批示,侯敬增加入到了回乡支援农村建设的队伍。侯敬增回村后当了民兵连的连长,还兼任小队保管员、大队保管员。侯敬增到现在还记得他当年领着大伙干农活、修河道的情景。1964年时,娘娘庙韩家遇到了一次大水灾,当时侯敬增担任民兵连的连长,他带领大家挖河道,整整58天没回家,也没有刮过胡子、剪过头发,他说那是他过的最苦的一段日子,回到家后家人都认不出他了。但是,就是因为他的这种肯吃苦的精神,他带领完成的挖河道工程在整个大队评了个第二名。随后,侯敬增又在村里教了7年书,先后在农中、高中任教过。为了村里能有自己的村办企业,他又带领村人办了窑厂。窑厂办起来的头一年,侯敬增当了厂长,厂里的保管、跑外、采购全是他一个人干,每干一天厂里就补助两毛钱。侯敬增就这样天天东奔西走的忙碌着,一干就是5年,后来他还兼任了村里的副村长,专管副业。赵吉英特别喜欢这个小名叫铁头的长孙,家里的很多大小事都由他张罗。侯敬增的长子侯海滨也是赵吉英的掌上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