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夜半生 作者:吴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长夜半生 作者:吴正- 第2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想说,雨萍啊,雨萍,你要我怎么来回答你呢?在这么个时刻说这么一番话,如此朴实如此高深又如此真诚!但我却选择什么也没说,我保持沉默。在以后的日子里,随着形势的逐步转危为安,虽然,我对她的这番话的记忆浓度再一次地又愈变愈稀薄了(我不得不坦认这一点),但理智永远在远方的某一处提醒我说:雨萍,只有雨萍,才是那个会在危机的黑暗背景上突然向你显现的,一具戴上了光环的形象。 

  但无论如何,这席话对我今后生活的潜在心理影响仍然是十分巨大的。自从那次之后,我便开始对钱的这个主题变得心灰意懒起来,我隐隐感觉到,人对钱的拥有之中是藏着一份宿命的。对待这个问题的最佳态度是顺其自然。因为有时,让你千方百计给争到了的未必就能证明是件终极意义上的好事。 

  也出自于这同一个思考角度,我便开始对一切人的对于钱和赚钱这类主题所表露出来的过份热切都会怀上了一种本能的警惕。有些事,我永远也说不清;也不愿去向着一张张迷惘的、却又是辐射着强烈的好奇以及兴趣的面孔去企图说清——我直觉这将是一条通往不果之路。 

  再回到那一晚的记忆中去,应该还有些情节上的延续的。 
  我想,我当时望着雨萍的无言的目光一定是充满了感激感动感慨以及各种其他复合情绪因素的,这与那一回,在东虹中学的食堂批判会上,当我望着兆正拿着我的那本草绿封面的日记本向长课桌后的那位革委会主任走去的情形有点相似。然而,雨萍好像并不太受落于我的那种目光,她的眼神走了,望去了别处。她将手从我的双手之中抽出来,起身,取来了电视的遥控器。她说,我们做些其他事,我们看一会儿电视,好吗? 

  电视光屏上正在实况播出政府出面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港府的三位负责财经事务的最高级官员一起出镜亮相;中间站着的便是那位打花领结的财政司司长。此回,他神色凝重,再不作微笑状,也不摸领结的边缘了。他一字一句宣布说:从此一刻开始,港府将高调介入,正面对抗国际投机家在金融市场上对港汇港股港币的操控和一切狙击行为。战局终于明朗化,坦克阵地战拉开了决战的架势。我一咕碌从床上跳起来,抓住了雨萍的肩膀。我说,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她摇摇头,她不知道什么——她当然不会知道什么的。我说,我们有救啦! 

  我熄了电视,也熄了大灯,只留下一盏幽幽暗暗的床头灯映照着全房间。我拉起了雨萍的双手,说,今晚,我不想再干点别的什么了,我们……我们就早点儿上床吧。她有些困惑地望着我,但随后便明白了。她笑笑,没作任何表示,只是顺从地再次在床沿边上坐下来。 

  从事后的角度回望,我很难准确地描述出当时自己的心理状态(无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我只感觉自己的那类欲望突然变得出奇地强烈。这是一种欲望的混合体,带有报复也带有补偿的性质;这是绝望之中盼待希望能重新降临时的一种心理变奏。我已记不太清楚那时我与湛玉的关系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反正,在此一刻,我只觉得我需要一个“她”,不管“她”是谁。 

  雨萍没有拒绝我。她平坦地躺在床上,任我解一颗颗地解开她衣服的纽扣,然后再将它们除掉。我是双膝跪在她的身边,干完这些的。现在我记起来了,在我与她新婚后的头几年里,这类情形经常发生,她只是顺从,除了顺从还是顺从。她的表达习惯是:要在一切都成为了过去之后的某个不经意间才会向我暗示些什么。 

  于是,顷刻之间,我的欲望便开始急剧退潮。当她已经一丝不挂地完全展现在了我的眼底下时,我感到自己已经到了那种临阵脱逃的地步了。我望了她最后的一眼,我见到她也正用眼睛回望着我。或者,我把她当作是谁了?又或者把谁当作是她了?而她呢?她又把谁当作我,把我当作谁呢? 

  也许,我与她的心中都明白。 
  我感到全身乏力,我在她的一旁平躺了下来,久久,不再有动静。她悄悄伸过一只手来,在我俩躺着的中线上握住了我的一只手。她用手指叉进我的手指间,就这么地停留在那儿,静止着,谁也不说什么,谁也不干什么。半晌,她才抽出手去,侧过身去,睡了。她将一大片裸白的背脊对着我,我听到了她发出的一声若有若无的叹息。 

《从丑小鸭到女明星到超级富婆》 
  那本叫《从丑小鸭到女明星到超级富婆》的畅销书 
  俗语说,财来运来推不开。指的是人追钱难,钱追人易。因为钱总是跑得比人快,你追她是追不上的。而假如哪一天,钱看上了你,你要做的只是站在原地,不需再做任何劳动,待她主动靠上来便是了。 

  终于有一次,湛玉的编辑部也逮到了一个能赚大钱的机会;但说是说能赚钱,开始时,还差一点是让湛玉自己给放跑了的。 
  这是一本由一位著名女影星自爆内幕的类似于文字写真集的自传体小说。小说还采用了一个别致而渐进式的书名:从丑小鸭到女明星到超级富婆。其实,小说的题目已经一步到位地蕴藏了必定会触发一场巨大市场核热效应的一切潜因了。理由无非有二:首先,书名之本身就绘描出了一条最能贴近目前中国社会正在历经的心理曲线;其二更是:这位常让人仰其艳名却不识其庐山真貌的女星此回竟一反常情,开仓派米,在书中将与其缠绵的好几位本来只是存在于传说迷雾中的男主角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性到情逐一地来个洋葱剥皮层层深入,真刀真枪,绘声绘色。这不能不对她的千千万万的痴迷者产生一种望梅止渴的功效。正如作者自己在后记中十分煽情地写的那样:我的广大的观众与读者才是我永久的情人。就这样,她将本来只有一顶的情人的帽子,魔术般地幻化出千顶万顶来,分戴在了她的一切仰慕者们的头上。 

  这样的一本畅销书,一笔送上门来的赚头,首先交到了分管文艺类书籍的湛玉的手上。她浏览了一遍稿件,竟然怒不可遏起来,她提起笔来,几乎不加思索地批了几个字:败风坏俗,低级下流,不出!于是,稿件就被搁置了下来。后来又过了个把月,头头不知道从哪里风闻有此事,便将湛玉请去了总编办。总编与社长一起,找她“随便聊聊”。他们笑眯眯地首先表示肯定她的立场和赞赏她高雅的文学品位。他们说,他们自己的看法其实与她的也十分相近嘛,像他们这么一家享誉全国的一级出版社出这样的一部媚俗的作品是要掉身价的啊。但……但怎么样呢?两人欲言而止,社长笑笑望望总编,总编也笑笑回望望社长,余下的话,其实不说也罢。 

  书很快便出了。一上市,果然大获成功。一时间,洛阳纸贵,一抢而空,而且屡版屡销,还很快成为了城中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话题。本来嘛,既然是社领导定下的事自然有其理由,这又哪是她的意思可以左右和应该左右的呢?他们找她来婉言一谈,只是为了给她砌几级下台阶而已,这点,她又何尝不懂?所以说,根据领导的话去行动还是应该定为一条千秋不变的定律的。那次离开总编办后,她便立即又将书稿捧回了编辑部去,并日夜赶班,亲自督战编校审和版面设计等一切操作流程,以确保书能以最佳的面貌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面世,因为这些,才是她的分内事。 

  但后来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竟然变成了:连湛玉自己也偷偷地迷上了这本书。她当然不会去赞赏它的文学性、文学品位和创作技巧,她更不会在编辑部当着她的部下们的面去读它和谈论它。明里,她仍然坚持她从前的那个观点(有什么不好坚持的?领导不也说与我的看法一致吗?),但回家后,尤其是当兆正去了外地创作时,她就一个人靠在床头板上,就着一盏光线幽幽的床头灯,将书琢磨着琢磨着地读了好多遍。她尤其对作者如何能应时度势从影星向所谓“富婆”身份转变的这一节描写印象特别深刻。在女星长长的恋爱季节中,曾出现过导演、编剧、作家、官僚、摄影师和武打明星等各种男人;对于他们中的有些人,她是情不自禁,有些是逢场作戏,有些则因工作需要。这是一只老故事了,没什么特别,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女星的成名史都是同一种模式的不同版本。但后来,女星遇到了一位仰慕她的香港商人。那人先是写信来的,一副战战兢兢的口吻。他说,他也是二十年前从国内出去的,当年他才三十来岁,在江西的一家单位工作。而女星那时刚开始她的银幕生涯不久,十八九岁的光景,但已令他茶食无味,单思苦恋了好多年。他说,他现在已经很有钱了,事业也做得挺大,挺成功的;他今次写信来不想求点什么,只是很冒昧地盼望如果有可能的话,大家是不是可以互相通通信,如此而已。 

  女影星把信看了一遍又一遍,想了一回又一回。她甚至能想象出那位写信人假如站到她面前来的模样:矮胖,秃顶,大肚腩,六十开外,油亮光光的脸上闪动着俗里俗气的笑。(后来她见到他时,她真吓了一跳,他与她想象中的那个样也相差无几,她说,她自己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啊?她,真神了!)但她还是当机立断同他回信,非但回信,而且还约他见面。 

  命运证明了她的成功。如今,她已与他分手了。不也就是三几年的工夫?但她却因此而积累了经商的第一批资本,更重要的是,她向她自己也向社会证明了她人生的另一项潜能:她也能赚钱,赚大钱;管钱,管大钱。如今,她已不需要再去迁就什么或迁就谁了,在爱情这个问题上,她可以随心所欲的找一切她真正喜欢和真正能令她动心的男人;以她的财力,以她的影名,以她还未完全褪色的风韵,每回,她都能如愿以偿。所以说,她在书中如此拓广了思路地写道,一个国家与民族要及时完成与时代的接轨与转型,一个人不也一样?想想 

如果现在仍未能建立起足够的经济上的实力的话,又人老珠黄,又后辈笋出,又戏路愈窄,往后的结局会是个什么模样?——至少,不会像今天这么一般潇洒。 
  湛玉不得不有点佩服她,有点羡慕她,甚至有点妒嫉她了。 
  在此之前,湛玉是从来没瞧得起过那位影星的——事实上,她很少有瞧得起任何一位国产的影星,无论是男还是女——她看过她饰演角色的一两部戏,她说,天底下凡缺乏演技的女演员讨好观众的方式都是千篇一律的同一种,那便是卖弄风情。而这点,又恰是最令她反胃的。湛玉的眼界很高。1990年之后的中国娱乐市场,美国的好莱坞和不少西方影片虽还没能明目张胆地登堂入室,但源源不断的VCD翻版片实际上已将它们的影响带进了这个城市的几乎每一个家庭之中。她最喜爱这类影片了,而且看看都看上了瘾。有时下班顺路去到专门有出售翻版碟片的市场上逛一圈,挑它个十张八张回来;有时则与人交换了来看,总之,她每晚必看一盘。其中有一些是日本和台湾拍的获国际奖项的文艺片,当不少女人都为高仓健或三浦友和型的亚裔名星而神魂颠倒时,她始终保持头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