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以后还会写小说吗?
北岛:不会。诗人和小说家是两种动物,其思路体力节奏以及猎物都不一样。也许写散文是我在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妥协。
翟: 我读了你的散文集《蓝房子》和《午夜之门》,很喜欢,风格和你的诗完全不同,你传递信息的方式非常有趣。是用随笔的方式讲故事。我更愿意叫它们随笔,散文听起来有点抒情,但你的文章不抒情,只像一些针尖,干净利落地划过皮肤。为什么开始写散文?
北岛:最初是偶然的。当时和老板关系不好,把在大学教书的饭碗给丢了,只好靠写专栏养家糊口。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好处,写散文对我是一种放松,写诗久了,和语言的关系紧张,像琴弦越拧越紧。另外,诗歌所能表达的毕竟有限,比如对日常生活以及对人与事的记录是无能为力的。
翟: 现在写诗的速度是怎样的?
北岛:我在有意放慢速度。过去这十来年,写得太多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自我重复。
翟: 你怎么看自己早期的诗歌?
北岛:现在如果有人向我提起《回答》,我会觉得惭愧,我对那类的诗基本持否定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官方话语的一种回声。那时候我们的写作和革命诗歌关系密切,多是高音调的,用很大的词,带有语言的暴力倾向。我们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没法不受影响,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写作中反省,设法摆脱那种话语的影响。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是一辈子的事。
翟: 你觉得自己现在的诗和出国前的诗有什么不同?
北岛:我没有觉得有什么断裂,语言经验上是一致的。如果说有什么变化,可能现在的诗更往里走,更想探讨自己内心历程,更复杂,更难懂。有时朗诵会碰到中国听众,他们说更喜欢我早期的诗。我能感到和读者的距离在拉大。
翟: 介不介意这种距离?
北岛:不介意。
翟: 远离母语,远离熟悉的环境,对写作有影响吗?
北岛:我不同意关于“文化的根”的说法。从年轻时代开始,我们吸取的营养就是来自不同文化的,那时写的诗就受西方诗歌的影响。作为作家,确实有文化认同的问题,而中文写作本身就确定了你的身份——你是中国诗人。像哈金用英文写作,他就是美国作家。在语言上的忠诚和在文化上的反叛,会形成一种紧张关系,这又恰恰是写作的动力之一。
翟: 在你离开中国的十年里,语言变化很快,新词层出不穷,第一次回去,有没有新鲜感或距离感?
北岛:现在在小青年中流行的网络语言,我很多都不懂。但诗歌语言和日常语言没有关系,它是语言中最核心的部分,不会受太多影响。
翟: 那怎么看那些用现在日常语言写诗的人?他们是不是相当于你们当时用革命话语写诗?是不是说明日常生活和诗歌在从前和现在都有着密切关系?
北岛:其实用所谓日常语言写诗,进入诗歌后已经不再是日常语言了,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正如革命话语进入我们的诗歌,也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革命话语,它早被我们的写作颠覆了,虽然还保留着某些阴影。日常生活和诗歌当然有关系,但绝不是物体和镜子的关系。
附录没有幸福,只有自由和平静
翟: 现在想起北京,还是像你书里提到的是“大白菜的味道”吗?
北岛:嗅觉比其他感官的记忆更持久。刚开始连做梦的背景都是北京。时间一长,背景慢慢消失,剩下的只有气味。在外边待久了,回去的路不复存在,也就是说,我再也找不到那个我出生长大的地方。十三年后我第一次回北京,连家都找不着了。冬储大白菜不见了,但它的味道留在记忆里,那是我的北京的一部分。
翟: 你的《搬家记》描述了在欧洲的四年里,换了七个国家,搬迁十五次,我从中读到的是你的苦闷和无奈。当时靠什么力量扛过来的?
北岛:我们这些作家当年被批判也好被赞扬也好,反正一夜成名,备受瞩目。突然有一天醒来,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是。这种巨大的反差,会特别受不了。那是我生命中的一大关。慢慢的,心变得平静了,一切从头开始——作一个普通人,学会自己生活,学会在异国他乡用自己的母语写作。那是重新修行的过程,通过写作来修行并重新认识生活,认识自己。
翟: 有没有绝望的时候?
北岛:当然有。我喝酒的习惯就是那时养成的,在北欧喝很多威斯忌,有时觉得这晚过不下去了,非把自己灌醉才行。第二天醒来,松口气——总算又熬过了一夜。
翟: 持续了多久?
北岛:头两三年。加上北欧气候不好,冷,天黑得早。
翟: 到处游历、搬家,一直带在身边的,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
北岛:中文。这是惟一不能丢的行李。
翟: 你走了这么多国家,觉得哪里最适合诗人生存和创作?
北岛:哪儿都不适合诗人生存。如果不谈诗人,作为移民,在美国生活要容易些,欧洲比美国排外得多。美国虽有很多问题,但好处也多。比如,像我这样的英文水平,居然能混到美国大学教英文写作,这在欧洲是想都不敢想的。
翟: 喜欢什么职业?
北岛:没有喜欢的职业,但这话得看当时的历史条件。我当建筑工人时,最羡慕的活是烧锅炉看水泵的,因为有时间读书写东西,但一直没轮上我;后来当编辑,梦想找份不坐班的差事,也未能如愿。
翟: 弗罗斯特(Robert Frost)说,生活在美国的好处是,他不必向给他钱的人道谢,诗人和学者都是乞丐,但他们把乞讨的苦差推给了校长。
北岛:但问题是,诗人和学者因为不用亲自乞讨,也就失去了乞丐的敬业精神,用不着流浪,有吃有喝的,转而成了施主,传教授业,居高自傲。这种阶级成份的转换,必有后患。
翟: 说说在美国大学当驻校诗人的事情。
北岛:我嘴笨,不适合当老师,但总比刷碗强。我在美国中西部威斯康辛州的一所私立学院Beloit当驻校诗人,每年在那儿待两个月,教诗歌创作和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课分两部分,一是分析大师的作品,二是讨论学生自己的诗。当场讨论他们的作品,对我是很大的挑战,往往会因为一个词不懂而卡在那儿。我要求他们提前把诗交给我,我先查字典把诗看懂了再说。混久了就好多了,一个词不懂也没关系,大概知道他们在写什么。
翟: 现在有没有来自生活的压力?
北岛:像我这样的第一代移民,面临很多压力:父亲病重,孩子要上大学,加上美国经济不好,教职不稳定。我曾做过很多工作,比如在纽约和一个舞蹈团合作,在加州为法庭的中文口译出考题,给BMW汽车写颂词,等等。我没什么可抱怨的,现在这个工作收入还行,虽没有医疗保险和养老金,好处是自由,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属于自己。
翟: 你早期写了些情诗,后期不再写爱情了,你的感情经历和诗歌真的分开了吗?
北岛:写情诗大概只能在青年时代。那时,生活经验和写作很密切,到了一定岁数两者逐渐分开,变得曲折隐秘了,没有年轻时那么直接。
翟: 以后会再写爱情诗吗?
北岛:不知道,生活和写作都是不可预测的。
翟: 现在谁在你的生活中最重要?
北岛:女儿。我对女儿有负罪感,我生活的动荡以及婚姻上的问题,对她影响很大。我离开她时她只有四岁,十岁来美和我团聚,十五岁又回到北京,十七岁再搬回美国,像个小流浪儿,在该得到父爱时没有父爱。记得刚和女儿分开的那段日子,我的感情变得非常脆弱,甚至不能在街上听见孩子哭,一听见就跑,实在受不了。
翟: 她读你的诗吗?
北岛:很小的时候会背一两首,长大了就不读了。
翟: 我喜欢你写给女儿五岁生日的那首诗,你女儿认同你的诗人身份吗?
北岛:她没这个意识,有时还嘲笑我,直到在北京读国际学校时,她的中文老师和英文老师都要教我的诗,她似乎才另眼相待。让我吃惊的是,她最近开始写诗了。那是青春期骚动跨国迁徙和文化震荡所致,倒是很自然的,应该和我没什么关系。
翟: 你的日常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北岛:上午写作,中午午睡,下午去健身房读书学英文,给女儿做饭,晚上租个录象带看,算是休息。
翟: 现在读中文多还是英文多?
北岛:当然还是读中文多。但出于生存需要,强迫自己读《纽约时报》,其英文简洁明快。另外读点英文小说什么的,出于工作需要,有时也读读英文诗。总之,平时犯懒,一到关键就得临阵磨枪。
翟: 什么时候最想写诗?
北岛:很久没写的时候,有种恐慌,就像学业荒废的感觉之于读书人一样。
翟: 喜欢和身边的人谈诗吗?
北岛:不喜欢,诗是不能谈的东西。
翟: 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是什么?
北岛:失去亲人。我妹妹在七六年因游泳救人淹死了,那孩子得救了。我和妹妹感情非常深,她那时才二十三岁,我二十七岁。我痛不欲生。我甚至觉得,后来写诗办刊物都和这事有关。两年后我和朋友创办了《今天》。
翟: 如果让你现在给“幸福生活”下个定义,会是什么?
北岛:记得年轻时读普希金的诗:没有幸福,只有自由与平静。我一直没弄懂。直到漂泊海外,加上岁月风霜,才体会到其真正含义。没有幸福,只有自由与平静。
附录北岛创作年表
北岛创作年表
1949年 生于北京。
1966年 因文革中断高中学业。
1969…1980年 北京第六建筑公司工人;其中混凝土工五年;铁匠六年。
1970年 开始写作。
1974年 完成中篇小说《波动》初稿。
1978年 完成第一部诗集《陌生的海滩》;自己油印出版;印数
一百本。
同年年底,和芒克、黄锐创办民间文学刊物《今天》,其
早期诗作、短篇小说和《波动》首次发表在这里。
1979年 《波动》定稿。
1982年 完成诗集《峭壁上的窗户》。
1983年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波动》及英译本。
1986年 完成组诗《白日梦》。
广州新世纪出版社出版《北岛诗选》。
1987年 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小说集《归来的陌生人》。自1987
年至1988年,在英国杜伦大学做访问学者并教书。
1988年 初次访美,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中心访问作家。
1989年 四月到旧金山开会,应德国DAAD邀请在柏林住四个
月,再到挪威奥斯陆大学任访问学者。
1990年 获瑞典笔会图卓尔斯基文学奖。在斯德哥尔摩居住九个
月。完成诗集《旧雪》。自1990至1991年,在丹麦奥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