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自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美龄自述-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聪明的办法。和尚们更是聪明,因为他们用火葬,将尸灰装在瓷坛内,藏在殡葬室里,又简单,又洁净,又可以保持长久。


第一部分西南漫游(4)

    我们离开华亭寺,向南约行五里许,就到了太华山,那里也有一座古寺,这寺正在西山之中,我们就在寺内万顷一碧楼上午餐。此楼正对着滇池与昆明城,诚所谓气象万千,其风景之壮丽,当推昆明诸胜之首。最后又游览一所有名的庙宇,这是集合好几个庙宇而成的。这庙建筑在一座高山的峭壁旁边,与一幅很高的悬岩相近,这庙叫三清阁。最高顶上,从整块的大石中凿开一条隧道,直达洞口,洞内有整块岩石刻成的佛像和佛前的几案。隧道的旁边是凿穿的,凿成一条栏干,可以凭眺通光,并且可以免人们倾跌下去。这个地方真是奇险,偶一不慎,那就要“一失足成千古恨”了。悬崖之下,就是所称为滇池的大湖,一望无际,再向前往,尽是大山,斜阳里闪闪作紫金色。从这崖旁石级下去到湖边,要走许多路,湖中有一小轮船,预先在等候。我们下山之后,因为湖岸很浅,要坐舢板上去,舢板是穿着红裤绿袄的本地女子摇的。高山清水之间,橹桨荡漾,她们是多么有画意呢!我们就坐小轮船回到彼岸,又是昆明市的区域了。在大观楼公园登岸,这所公园,模仿着北平的中海,有很好的房子,布置也很整齐。由大观楼进城,可以看见一条不很宽的运河,从湖边通至城里,许多民船舢板装运货物石头等等入城。摇船的都是妇女。有几只船,停在岸边,开行时由几个小孩向烂泥滩里推出去,他们很天真的自以为有趣,但是我见他们做这种辛苦龌龊的工作,心里实在可怜他们。因为他们没有机会在一个清洁的学校里读书,这样幼稚的年龄,就要在这龌龊的河边泥涂里做苦工,但是他们比在个旧锡矿做工的几千个童工是好得多了。这个旧锡矿是世界上居第三位的有名大锡矿,锡矿里的童工年纪都是十四岁以下,要到几千尺之下的地洞内工作,地洞是很狭窄的,只有他们的小身体才爬得进去。他们把锡块挖出之后,又要搬运出来。地下的温度是多么热,他们走出洞口的时候,遇着冷风,就要昏倒。有许多因此患肺炎,或他种病症,以致送命。水是很缺乏的,他们非但全身沐浴是谈不到,就是略为洗濯,也永不可能。听说他们就用一根牛骨将身上汗污刮净。他们迷信牛骨是护身符,可以驱逐魔鬼。他们的工作很劳苦,所得的工资很微薄,所以委员长现在想设法禁止使用童工。你们各位学生试想想,自己是何等幸运,能够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洁净的学校里读书,生活舒适,食用又好,在课堂散学之后,又有游戏的时间。当你们觉得很不遂意的时候,你们应当记得国内还有许多穷苦的孩子,没有机会进学校读书,没有好食用,要在恶劣甚至污浊的环境内做苦工。我告诉你们这些话,使你们在不如意要诉苦的时候,就要想着这些穷苦不幸的孩子们!但愿你们永不向人诉苦。    
    倘是你们记得地理,你们就知道云南的南面就是安南。安南是完全在热带的国家,从安南到云南省有一条滇越铁路,这条铁路是狭轨的(不及中国普通铁路之阔),路线沿着山谷走,经过的山又高,又崎岖不平,我要下去看看热带的情形,所以有一天下午就从昆明动身。我们坐的不是火车,是一辆走在轨道上的长途汽车,是用汽油而配着橡皮轮子的。车开得很快,路线又是弯弯曲曲,所以沿途不免有些震荡,加以愈走愈热,我不觉头都昏了。昆明离水平线有六千尺高。离城不远路线爬过最高的山岭,约有七千多尺高。从山岭那边下来的时候,望见三个美丽青绿色的湖,镶嵌在红色的旷野之中,只有这个湖,看来还凉快,能引人入胜的。我穿过好几十个隧道,经过许多弯曲,掠过许多的悬崖峭壁,下面是急流,水声潺潺,流过如入画景的山峡之中。我们愈是向山谷下去,天气愈热,树木更加茂盛,有竹,有芭蕉。在一个狭隘的山峡经过,人们说山上有许多猴子。果然我们回来的时候,同行中有一位见树上有一只猴子,看见火车经过,发狂似的将树乱摇。我想这只小猴子,见了这部飞行的怪物,一定惊奇得莫名其妙了。我们在阿迷州一所客栈里住了一夜。那里差不多是热带的景色,天气很热,空气又潮湿,恐受不了,所以决定不前进,因此没有到个旧去参观锡矿,这是我此行最大的缺憾。如果当时勉强前进,愈向南行,地势就愈低,天气也愈热,况且路线更加曲折,我的身体已经好多天觉得不舒服,恐怕下去更要害病了。第二天早晨八点钟的时候,我们就动身回来,下午一点钟就回到昆明。因为中途有一只轮胎破了,等了些时,更换一只新的,否则早就到了。昆明的天气是那么凉爽,从热的山谷里回来,呼吸昆明的空气,心神为之一快。    
    五月二十二日那一天,委员长动身飞往贵阳,然后从贵阳到重庆。我是二十四日直接坐飞机到重庆的。我们从昆明朝北向扬子江飞行,经过的田野,有红的、橙黄的、紫色的、棕色的,杂在翠绿的树木中,由高空下望,说不出的美丽。但是那天阴云密布,所以我们要从山谷中绕道至扬子江。你们必定知道扬子江上流是金沙江,我们沿着金沙江到相近巧家的地方,我们就高飞云外(一万四千尺高),寻觅较平静的空气。经过大凉山,有一个高峰有一万六千尺。在这个地方,云雾结成很厚、很密的一片,似乎很坚实,人们可以在上面立足似的。飞机师无法前进,决定从原路飞回,把机降低,在云的下面飞。等到看见高山,寻得云中有一缺口,就从这缺口盘旋而下,就看见了扬子江流域了。两边都是高山,我们沿着河边在云的下面飞,直抵重庆为止。经过大山的时候,飞机飞行极快,有时遇雨,举目不见一物,但是我们很平安的飞过了。大山多半有一万多尺高,但是山上都有很多的种植,人民在峡谷里面很高的山坡上居住。他们若是在自己家屋的门前跌下去,一定要跌下几千尺到下面的河里。大山的山坡,凡是可以办得到的,都已掘成阶级,有几处的阶级有八千尺高,好似一条长梯。你们由此可以想见四川的同胞是如何的勤劳,人口是如何的稠密了!到山脚的下面,河水湍急,但是看不见船只,直到叙府才有船。叙府是在由成都南流的岷江与扬子江会合的地方。城内颇整洁,街道甚好,到了此地,大山已过了,但是遇着大雨,望不见东西,所以兜了一个圈子,免得看不见与山峰相撞。飞过下雨的空间,到了沱江,这沱江在泸州相近的地方,与扬子江会合。不久就到了泸州的上空,望见一所很高的钟楼,城的中心,有一方场。我们很快的沿河而飞,就到了重庆了。我们离昆明是八点钟,路上飞了四小时。我还有一句要补充,在将到叙府的地方,望见一个很秀丽的湖,很高的躺在山顶上面,看来好似很深。但是邻近地方,无人居住,因为山峰险峻,不能耕种,再前进多少路,所见的房子,都是危楼高耸,好似三层高的碉堡,有许多已经毁坏了,好似曾经兵燹的。我想这个地方,一定时常有匪警,所以人民决定在高楼里面来保护自己,这个地方在万山重叠之中,又高峻,又荒僻,下面又是急流。    
    我们在重庆住了一天,第二天下午就往成都,我们飞过著名的川西平原,田野好似出红疹,一点一点的尽是红色的小山阜,有黄色的水围绕着,那就是禾田,一望无际的都是这种景致。红色的小山阜都已耕种,看不见一块荒地。沿途所见的不是田庄,就是村落和市镇,忽然又见黑云密布,似要下大雨的模样。幸而我们急急由云的下面飞过,经过一道大山岭,就见成都平原在我们的面前了。成都平原与其他川西平原不相同,虽然耕种仍是很密,但是鲜碧的新禾映着银灰色的水田,颜色与他处是两样的,运河处处都可见到。这是从灌县西北方的岷江分流出来的很著名的水利网,系两千年前开掘的。这个运河是世界有名的,因为几千年来,这地方的生活,就是全靠这条水的灌溉。    
    成都城俯伏在平原的上面,形式不是正方的,是缘着地势筑成的。在内地要算很大的城了。在这个古老的大城里,有许多有趣味的著名历史。城内房舍稠密,人民塞途。当我们的飞机在城上环飞的时候,都翘首远望,我们下了飞机,坐汽车入城,街上店铺林立,有各种手艺,铜、骨、竹、木各种手工都有。制作很精巧,价值亦低廉,这是在我国经济上值得提倡改造的。将来住久了,再将成都的情形告诉你们罢。


第一部分西南漫游(5)

    三    
    我上函说起的川西平原,因富于红色岩石,一位德国地质学家列虚多芬就名之为“红岩盆地”。这盆地的面积约十一万平方英里。四周都有高山;扬子江在它的南端,自西而东滚滚流过。这平原实在是大江冲刷而成的,据科学家说,很远很远的古代,这里是个大湖,扬子江的激流在万山丛中冲开了一条几千尺深的出路,湖里的水就流干了。如今这数十万农民所居住的地方,古代是无千无万水族的家园。水涸鱼尽之后,就来了原始的初民。又经了无数的年代,那些原始人也淘汰了。现在岩穴之间还可以找到他们存在的遗迹。    
    有一位外国作家说:“这整个的红岩盆地,农产丰富,永远是中国的精华所在。”这里产米、玉蜀黍、甜薯、甘蔗、山薯、麦、油菜、青豆以及各种蔬果之属,橘子汁多而价廉。丝的产量也很不少,这里大部分人都有丝织品穿,可是棉花则不易种植。    
    我们中国以农立国,大家往往以为中国人是高明的农业家,然而我们必得承认,我们太缺乏农业的知识了。要学的东西正多着呢。西洋各国已经利用科学改进耕耘的方法。中国也应如此。传统旧法虽也能生产,可是我们若要得到更多的收获,非利用外国的新经验不可。我们有无限的丰饶资源,只要生产方法加以改良,就可富甲天下,所以我们要时时学习,时时观察。适合我们祖先的一切,未必适合于我们。时代已不同,习尚也变了。在现代,生活是一件花费很大的事情。我们若想利用汽车等等现代发明,必先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准,然后才有经济力量来偿付它的代价。譬如,我们若用祖先们常用的木轮小车,这当然没有任重致远的力量。其他事情都是如此。我们不仅要改进农业,还得改良开矿的方法。实则一切生计,都得找觅更好的途径。进步的人,永远不感满足,永远在设计改良,我们也得如此。我希望你们常常把这件事记在心里,作为一条规律,做出事来,总要胜过别人。    
    川西平原有极大盐井,一处名自流井,一处名五通桥,这两处尤大。前者人们从三千尺深的地下引出盐水来。他们开凿的方法是很古旧的,很原始的,(就是我所谓我们祖先的方法),那真是费时费力的工作。他们开凿的工具是一根铁棍子,一端附着可以卷动的篾索,把那铁器凿入泥土若干尺寸之后,再用辘轴把它拉起来,拉了起来,再往下凿,如此循环往复,凿成两三千尺深的窟窿,得费若干岁月。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