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燕南界长城
燕南界长城,大致是沿易水而建的,利用当时的古易水堤防作基础,与筑墙相结合进行大规模扩建的一项国防工程,所以又称“易水长城”。其修筑年代,历史文献无明确记载。
《史记·张仪列传》载,燕昭王元年(前311年),张仪说六国连横时,向燕昭王说:“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由此可知,此时燕已有易水长城。以此推算,燕南界长城修建年代,当在苏秦说文公合纵(前334年)至公元前311年之间。燕昭王时又进行了增修。
燕南界长城是用于防齐、防赵和御秦的,并保卫易水之南的燕下都武阳城的安全。《水经注》易水条记其位置甚详:“易水又东,屈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易水又东,历燕之长城,又东迳渐离城南,盖太子丹馆高渐离处也。易水又东,屈迳长城西,又东流南经武隧县南,新城县北。……又东,梁门陂水注之,水上承易水于梁门,东入长城,东北入陂。”《水经注》滱水条记载:“滱水又东北,迳阿陵县故城东。……滱水东北至长城,注于易水者也。”《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等也记载有燕易水长城的情况。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今河北涿州市人,他在《水经注》中对易水长城的记载当是可靠的。由此可知,北魏时期尚有较多的易水长城遗址。
据今人考,燕南界长城的大致位置在冀中平原保定以北,西起今河北省易县西南的太行山下,沿着易水南支流北岸而行,又折向东南经定兴、徐水、安新、任丘等市县,从东北入文安县至东南,即滱水入易水、易水入滹沱河一带之地,全长约250公里。现今尚有遗迹可寻。
徐水县遂城村北的瀑河(为易水下游),隔河可望古长城遗址,溯河而上至孔山,这一带尚存三段长城墙址,总长不足50公里。城墙因地势而异,底宽6…20米不等,最高处约10米,为泥土夯筑。其位置、走向、建筑形制均与历史文献记载相吻合,当为燕南界长城部分遗址。
(二)燕北界长城
燕北界长城系战国时,各诸侯国中最晚修筑的一条长城。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按:今河北怀来县大古城)至襄平(按:今辽宁辽阳市附近),置上谷(按:治今河北怀来县东南)、渔阳(按:治今北京密云县西南)、右北平(按:治今河北平泉县境)、辽西(按:治今辽宁义县西)、辽东(按:治今辽宁辽阳市)郡以拒胡。”
燕北长城修筑年代,因历史文献对秦开没有准确的年代记载,后人根据“秦舞阳者,开之孙也”推算,当始于燕昭王,而在燕孝王和燕王喜时,又可能继续增建完善,设令疵塞(今河北迁安县西)、居庸关塞(今北京昌平县西北)。
据考,燕北长城的位置在明长城以北,西起今河北怀来县大古城,往东北入内蒙古化德县,经正蓝旗、多伦县,沿燕山北麓折入河北围场县,再东入内蒙古赤峰北,经敖汉旗、奈曼旗跨越努鲁儿虎山,进入辽宁朝阳,经阜新穿过辽河到开原,向南折沿长白山西麓,经抚顺、辽阳东、鸭绿江,直达于朝鲜人民共和国清川江北岸的博川一带。全长1200余公里。
燕北长城沿燕山山脉和辽东丘陵建造,位于阻遏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东胡与林胡进入燕国都所在的冀中平原战略要地。在筑造技术和地形选择上,既很有特点,又因地制宜。土筑长城,大多修在土质较厚、地势平缓的地区;石筑长城,一般是内外两侧用较规整的大块天然石垒砌,中间充塞碎石块或砂砾;也有以石为基,上用黄沙土夯筑的土石混筑。燕北长城被沿线的当地人很形象地称为“土龙”、“石龙”或“沙龙”,至今这些地区仍保存有不少遗址。
河北丰宁县至内蒙古多伦县的燕长城遗址,每隔250米筑有一墙台,河北丰宁、围场县境内有大小不等的土城址,平面为正方或长方形,城垣保存较好,小土城址边长不到250米。据考,这些小城是燕国屯兵驻守的城、障、亭、燧等防御设施。
辽宁建平县境内的燕长城遗址,东段在烧锅营子乡的唐土沟梁;中段在老官地乡羊场沟南山;西段在热水乡小马家湾,蜿蜒百余里,系土筑,当地称为“土龙”。张家村南山至蛤蟆沟脑北山之间的燕长城,为高2…2。5米的石砌墙基遗址,与文献所载“长城无土处,累石为固”相吻合。
内蒙古昭盟境内的燕长城,大部分地段的墙基至今仍很完整,其实际走向断断续续约有300公里,赤峰一带的老爷庙西山顶上,北台子东端,杨家营子山燕长城沿线上,均筑有望楼。望楼址直径3、4、2米不等,附近陶片散乱,还发现有战国式绳文板瓦和长方形銎铁斧残片。敖汉旗老虎河上游北岸,在长城北侧约0。5公里处的遗城址内,地表层存有大量的陶片、筒瓦、板瓦和红陶锅片,并出土了很多钱币,有燕明刀币、秦“半两”铜钱和重60余市斤的秦代铁权。从中可知,这一带燕长城在秦代又被沿用。
燕北长城经过燕山山脉、辽东丘陵地区,燕山以北是温带草原以牧业为主,以南是温带落叶植被区域以农耕为主。这条自然分界是中国历史上古燕、东胡、匈奴、乌桓、鲜卑、柔然、契丹、蒙古、女真等北方少数民族长期活动,与华夏民族交往融合的区域。特别是燕北界长城所要防御的东胡族系的人民,对开发中国北部、东北部疆土,发展游牧业经济和草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今内蒙古赤峰一带出土了东胡民族的青铜器,燕长城沿线亦发现东胡的遗迹。而属于阿尔泰语系的东胡语言,又为燕长城以外,大漠南北的许多少数民族相袭使用。今蒙古语亦源自于东胡语。
二、赵长城
赵国,战国七雄之一。赵敬侯元年(前386年),迁都于邯郸。
赵肃侯十七年(前333年),以漳水、滏水的堤防为基础,修筑赵南界长城,以防魏。又为防止北部的东胡族南下侵袭,筑赵西北界长城。赵武灵王时,修筑了一条“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史记·匈奴列传》)的赵北界长城。
(一)赵南界长城
赵南界长城,建于赵肃侯在位时,又称赵肃侯长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肃侯“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又载:“(武灵王)十九年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因长城在漳水之北,因此,称为赵南界长城。
战国时期,古漳河河道在河北临漳县邺镇以下的河段,位于今漳河以北,斜向东北流,左会滏水汇流于黄河。赵南界长城是在漳滏流域一带沿漳水故道的北岸,利用漳滏堤防相连扩筑而成的,“以阻漳滏之险”,故又称漳滏长城。其大致位置,起自今河北省西南太行山麓涉县东,东行经武安,缘漳河北岸迳东南行经磁县、临漳、成安至肥乡县境,形成外凸的弓形走向,全长约200公里。今河北临漳、磁县一带尚存遗迹。
邯郸是战国名城,前有漳滏,右倚常山,左邻河间,北通燕涿,关天下之形胜,为当时黄河以北最大城市之一。既是赵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华北商业、冶铁中心。但邯郸地处冀南平原,是四战之地。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救卫伐赵,围邯郸。次年十月,都城邯郸被魏攻占。魏惠王十九年(前351年),赵魏盟于漳水,魏归邯郸于赵。
公元前349年,赵肃侯即位,重视发展生产,国力大增,有条件动用大批人力、物力修筑赵南界长城。这主要是保护京都邯郸,以防魏兼而防齐,同时因秦驱魏攻赵,也可以起防秦的作用。
(二)赵西北界长城
公元前333年,赵肃侯听苏秦游说参加合纵抗秦,在漳河北岸修筑南长城的同时,又在西北部飞狐口、雁门关一带筑起一道西北界长城,以御戎狄。
《盐铁论·险固》篇记载:“赵结飞狐(按:今河北蔚县南)、句注(按:今山西代县西北的雁门)、孟门(按:今山西离石县境西),以存荆、代。”飞狐、句注、孟门为赵西北边防要冲关塞,地处山高谷狭、雄关据险的太行山,乃兵家必争之地。飞狐口(飞狐径)是著名的太行八径之一,位于今河北蔚县东南恒山峡谷口之北口,两崖峭立,蜿蜒百余里,控扼山西高原通向河北平原交通要路飞狐道的咽喉。雁门山古称为句注山,位于今山西代县西北20公里,山峦重叠,谷深路狭,山势险要。赵国是最早在飞狐至雁门一带修筑长城的,以后历代均在此据守关隘,固筑长城。
赵西北界长城位置,东起今河北省涞源县飞狐口一线,北界蔚县,南界三飞狐上以东地区,穿越恒山西行入山西灵丘县北部,复西入繁峙县北,经应县、山阴至代县西北的雁门山,折向西南行入宁武县东南,到阳方口复西南向行经五寨、岢岚与岚县交界处至兴县,再折向西北达保德县黄河岸上。在山西省境内即长达350多公里。今仍有遗迹可寻。
赵西北界长城东起点今蔚县代王城南,有一道长约75公里的石垣,除个别处保存尚好,其余仅存一道高1米的石埂。其示警的烽火台数量少,且间距大,大部分已倒塌为一圆石堆状。在山西省境内的赵西北长城,今尚存长50余公里的遗迹,大部分地段是石头砌筑,少许部分为黄土夯筑,城垣残高已不足1米。
代,原是北戎建立的国家,居赵之北部,相隔恒山为邻,是屯兵养兵又可牧马、农耕的重地,且与赵氏有婚姻之好。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襄子“北登夏屋”借宴请代王之机,“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赵灭代,北置代郡,至赵肃侯筑赵西北长城,代始终是赵国的战略重地。
(三)赵北界长城
赵北界长城为赵武灵王时所筑,故又称赵武灵王长城。
公元前325年,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雍即位。为拒周边之强敌,赵武灵王实行改革,变法易民,胡服骑射,引起军事技术与战略战术的一系列变化,使赵国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对外用兵接连取胜。赵北界长城大约是在武灵王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前306—前300年)间,击败东胡之后,向北拓进,为巩固新略取的国土而修筑的。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从此一跃跻身为战国末期能与秦国抗衡天下的军事强国。
赵武灵王长城的位置,依山势、走向划分南北两列。北列西起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沿黄河上游后套平原及前套平原北缘,即阴山南麓向东,行经五原、固阳县北境,至呼和浩特市西北大青山北麓。《水经注》卷三记载:“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