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刘献之最有名气,“海内皆曰儒宗”(《魏书·刘献之传》。
张吾贵曾在郦诠门下学习《礼经》,在牛天祐门下学习《周易》。其后,他又曾向刘兰学习《春秋左传》,揉合杜预和服虔的注解,标新立异,“好为诡说”(《魏书·张吾贵传》)。张吾贵一生没有著述,学问没有根基。尽管学生众多,“每一讲唱,门徒千数”(《魏书·刘献之传》),但在他的学生中却没有产生什么著名学者。
刘献之曾受业于程玄,精通《毛诗》,撰有《三礼大义》4卷、《三传略例》3卷、《注毛诗序义》1卷、《章句疏》3卷。他的著录弟子只有几百人,但却都是“经通之士”(《魏书·刘献之传》)。曾受业于徐遵明的李周仁也曾向刘献之学习《毛诗》,得其精微。李周仁又向董令度、勃海程归则传授《毛诗》。程归则再传《毛诗》于渤海刘敬和、乐城张思伯、勃海刘轨思。“二刘”均为治《毛诗》的大家,“其后能言《诗》者,多出二刘之门”(《北史·儒林上》)。
在张吾贵、刘献之之后,擅名燕赵、“海内莫不宗仰”(《北史·徐遵明传》)的经师当属徐遵明。
徐遵明(474—529年),字子判,华阴(今陕西属县)人。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17岁的徐遵明与同乡毛灵和等人结伴赴燕赵求学。先后拜屯留王聪、中山张吾贵、范阳孙买德等人为师。学成之后,开馆授徒,长期在赵地一带讲学。孝明帝孝昌末年(527年),他南渡黄河,先后在任城(今山东济宁市)、兖州住了两年,后死于乱兵,终年55岁。徐遵明在燕赵求学、讲学30年,培养了一大批燕赵学者。他向范阳卢景裕、清河崔瑾传授《周易》,向浮阳(治今河北沧州市东南)李仁周、勃海张文敬与李铉、河间权会传授《尚书》,向李铉、田元凤、冯伟、纪显敬、吕黄龙、夏怀敬传授《三礼》,向平原张买奴、河间马敬德与邢峙、乐城张思伯与张奉礼、中山北平张彫武及阜城刘昼、鲍长宣、王元则传授《春秋》。在他的弟子中,卢景裕、李铉后来都成了著名学者。卢景裕的弟子郭茂、李铉的弟子熊安生后来又成为治《周易》、治《三礼》的大家。《北史·儒林传》称:“其后能言《易》者,多出郭茂之门”;“其后生能通《礼经》者,多是安生门人。”其影响直至唐初。
北齐时期,燕赵私学依然保持了昌盛的局面。《北史·儒林传》称在这一时期,“横经受业之侣,遍于乡邑”,“燕赵之俗,此众尤甚焉”。这与衰微的官学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可以说,北朝燕赵地区的私学不仅在北方,而且在全国,其活动规模也是首屈一指的。
三、宋元明清的书院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聚徒讲学、交流学术的书院最早出现在唐末。燕赵地区最先出现的书院是五代后期建立在河北省元氏县封龙山的中溪书院。
中溪书院座落在封龙山龙首峰下。宋太宗时的名臣李昉(925—996年)年青时曾在中溪书院读过书。元人安熙在其《封龙十咏·序》中说:“山长张蟠叟等数人相与聚徒,常过百人。”可见中溪书院有一定的规模。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左周曾为中溪书院撰写《夫子堂记》。其后,大约在宋金战争中,中溪书院“废于兵”。元世祖中统年间(1260—1264年),李冶修复中溪书院,聚徒讲学。但为时不长,书院又废。30年后,安熙游封龙山,在《封龙十咏·序》中记载:“蒙泉、书龛、吟台皆在中溪书院,而敬斋(李冶之号)置祠其间。今亦皆芜废,几为樵牧区矣。”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安熙重修书院,并改名为封龙书院,聚徒讲学。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李冶的曾孙李慎言“为司农”,“符下其道廉访”,重修封龙书院,“丹漆木甓,悉撤以新”(袁桷:《封龙山书院重修记》)。
在封龙山还有一所书院——西溪书院。西溪书院座落在龙首峰西侧,原为唐朝隐士姚敬等人隐居的地方,宋初,张著修建书院,担任山长,“聚徒百人”,讲学进修。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年)以后,在宋辽战争中,“废于兵火”(安熙:《封龙十咏·序》)。
元时,燕赵地区的书院数量增至17所。除中溪(封龙)书院外,还有燕京太极书院、昌平谏议书院、新安静修书院、河间毛公书院、景州董子书院、宣府景贤书院、开州崇义书院、深泽乐善书院、房山文靖书院、霸州益津书院、完县忠孝书院、获鹿太行书院、新乐滋阳书院、内丘林公书院、蔚州暖泉书院、新乐璧里书院。这在北方地区是首屈一指的。
明代燕赵地区的书院数量有所增加,分布也有所扩大。先后建有锦州辽右和辽左书院、宣府上谷书院、京师首善书院、大名元城和应龙书院、献县献陵书院、任丘珍谟书院、卢龙北平书院、磁州滏阳书院、沧州天门书院、广平漳川书院等数十所书院。
清代燕赵地区的书院数量猛增,迄至清末,先后建有怀来绿荫和二贤书院、龙门西关书院、云州书院、保安独石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容城正学书院、正定风动书院、无极资川书院、井陉陉山书院、昌黎向往书院、乐亭集英书院、献县万春和日华书院、京师金台书院、通州潞河书院、天津问津和三取书院、静海瀛海书院、盐山香鱼书院、南和和阳书院、卢龙敬胜书院、安肃古遂书院、完县燕平书院等200余所。
在这些书院中,一些是官方创建的,一些是私人创建的,一些是初由私人创建、后由官方管理的。官方书院以元代大都太极书院和清代保定莲池书院较为有名。
太极书院创建于蒙古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是蒙古政权进入中原后所建立的第一所书院。在行中书省事杨惟中以及姚枢等人的倡导下,被俘的宋儒赵复等人被延请为师,在太极书院中宣讲程朱理学。在程朱理学北传中原的过程中,太极书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元史·赵复传》称“北方知有程朱之学自复始”,尽管有夸大之嫌,但元初的北方理学家,如姚枢、窦默、许衡、刘因等人都与太极书院和赵复本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莲池书院建于清世宗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根据清世宗在各省城建立书院的命令,在元朝大臣张柔的莲花池故址上“修建讲堂,延师课诵,名莲池书院”(《大清一统志·保定府》)。乾隆十五年(1750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又加以修葺。清高宗弘历出巡五台山时,曾以莲池书院作为行宫,并对其景物赋诗咏叹,使莲池书院名声大振。
一些私人创建的书院也有一定规模。例如元朝新乐永寿乡的璧里书院,原为赵士廉兄弟所建。“中为礼殿,以祀夫子,颜曾思孟十哲列焉;前树仪门,翼以两庑;后讲艺之堂,东西栖士之舍;合五十楹”;并“割侠神里田三百亩以廪师生”(苏天爵:《新乐县璧里书院记》)。监察御使杨俊民为书院命名,祭酒苏天爵为书院作记,州县为书院蠲除差役,并上请朝廷,建议为书院设立学官。其规模和实力比一些州学还要大得多。
这一时期的燕赵各地书院,大体可分三类,或以讲求理学为主,或以博习经史诗文为主,或以八股举业为主。最普遍的还是后一类。由于缺少名师大儒,燕赵书院虽多,但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书院却为数不多。
四、颜元的教育思想及教育改革
清朝初期的杰出思想家颜元一生以著述教学为业,在教育思想及教育改革上,他也有不少建树。
颜元早年自设家塾,教授生徒。康熙十四年(1675年),他在博野县杨村的家塾中,制订了《习斋教条》二十则,提出“孝父母、敬尊长、主忠信、申别义、禁邪僻、勤赴学、慎威仪、肃衣冠、重诗书、敬字纸、习书、讲书、作文、习六艺、行学仪、序出入、轮班当值、尚和睦、贵责善、戒旷学”(《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颜元应郝公函的礼聘,到肥乡县主持漳南书院。为了改变书院修心养性和专习八股文的学风,颜元在漳南书院实施了“分斋教学”法。设“文事斋”,学习礼乐、书数、天文、地理;设“武备斋”,学习黄帝、太公、孙武、孙膑、吴起五家兵法,以及攻守、营阵、水陆战法;设“经史斋”,学习经史诗文;设“艺能斋”,学习“水学”、“火学”、“工学”、“象数”;设“理学斋”,学习理学;设“帖括斋”,学习八股举业(《习斋记余·漳南书院记》)。
从康熙十四年到三十五年这20余年间,从《习斋教条》到“分斋教学”,尽管颜元所主张的“实学”精神一直贯穿在他的教学活动中,但其间也产生了质的飞跃。教育的社会作用在颜元的教育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主张已突破了封建传统教育的内容,迈入近代教育的边缘。
五、近代直隶学校的兴建
近代直隶的新型学校,产生于洋务运动中。同治元年(1862年)由总理衙门奏请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是直隶地区的第一所近代学校。
同文馆是一所培养外交和翻译人员的外语学校。开馆之初,仅设有英文馆,后来又相继添设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东文(日文)馆、算学馆等。其学制为8年,学生“由八旗满、蒙、汉闲散内择其资质聪慧、现习清文、年在十五岁上下者,各旗保送二、三名”。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 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119页。同文馆的教师,除汉文教师和算学馆的李善兰外,都是外国人。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甚至担任同文馆总教习达25年之久。
除外语学校外,洋务派还兴建了一批新型的工业技术学校和军事学校。截至到十九世纪末,直隶地区前后兴建了天津北洋电报学堂(1879年)、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0年)、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天津北洋医学堂(1894年)、开平武备学堂(1895年)、天津北洋西学学堂(1895年)、山海关铁路官学堂(1897年)、京师大学堂(1898年)等。其中,北洋西学学堂由津海关道盛宣怀创办,内设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它与上海南洋公学一道成为全国最早的两所公立普通新式学校。
二十世纪初,直隶地区又陆续建立了保定直隶农务学堂(1902年)、保定师范学堂(1902年)、天津北洋大学(1903年)、天津北洋工艺学堂(1903年)、南开学校(1904)、保定医学堂(1904年)、京师贵胄学堂(1905年)、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1906年)、热河速成法政学堂(1907年)、京师铁道管理传习所(1909年)、清华学校(1909年)等一批新型学校。清廷并以诏令形式宣布改书院为学校,宣布废除了科举制。1906年,英美两国的5个教会团体还在北京联合创办了协和医学校。
在这些学校中,京师大学堂是今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保定直隶农务学堂是今河北农业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高等农业学校;北洋大学堂是今天津大学前身;山海关铁路官学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