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哲学简史- 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阴阳家以这样的一个宇宙论的理论解释了四季的自然现象,还把它和四方连为一体,而且更进一步,把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联结起来。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月令》书规定君王每月应当作什么,不应当作什么;这也就是《月令》书名的由来。    
      因此我们从《礼记·月令》书中读到:“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蜇虫始振,……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人的行为应当与自然相应一致,因此,书中又说:在此月,君主“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禁止伐木,毋覆巢。……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    
      如果君王行事违反了《月令》书的规定,就会造成不正常的自然现象,例如:“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早落,国时有恐。行秋令,则其民大疫,(暴)风暴雨总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    
    


第二章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2)

     邹衍    
      邹衍是公元前三世纪阴阳家的一个主要人物。按《史记》所载,邹衍是齐国(今山东省中部)人,在孟子之后不久。他“著书十余万言”,均已佚失。幸亏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保存有关邹衍学说的详尽说明。    
      按照《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载,邹衍的方法是:“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他的兴趣似乎主要在于地理和历史。    
      关于地理,司马迁写道:邹衍“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悬神州,……中国外,如赤悬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稗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见同上)    
      至于邹衍的历史观点,司马迁写道:邹衍“先序令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机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这是说,由近及远,上溯黄帝,这是学者已共述。他又按历史大事,时代盛衰,记其征兆、体制,一直上溯到远古洪荒,天地未生之时。然后自开天辟地起,历数五德连转,治法虽殊,均与五德相应。    
      历史哲学    
      上面引文的末段表明:邹衍发展出一个新的历史哲学,用五德的转移来解释历史,它既是变化的,又是有规律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详述邹衍这种学说的内容,但是《吕氏春秋》书中《有始览·应同》篇介绍了这种学说,尽管其中并未提及邹衍的名字。原文如下: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蚓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    
      “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    
      “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    
      “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阴阳家认为,五行按照一定顺序,相生相克;还认为,一年四季也按五行相生的顺序嬗替。木盛于春,木生火;火盛于夏,火生土;土盛于中央;土生金,金盛于秋;金生水,水盛于冬;水又生木,木盛于春。    
      按以上引文看来,朝代的更替也是遵循五行相生的顺序。黄帝以土德王,被以木德王的夏朝取代;以木德王的夏朝又被以金德王的商朝所取代;以金德王的商朝又被以火德王的周朝所取代。周朝将被以水德王的王朝所取代。以水德王的朝代又将被以土德王的朝代所取代;这样,历朝历代按五行顺序周而复始。    
      按照《吕氏春秋》的陈述,这只不过是一种历史哲学理论。然而,不久之后它便对现实政治产生作用。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帝(公元前246-210年)征服六国,建立起统一中国古代列国的秦帝国。秦继承周朝,始皇帝确信,秦是以水德王。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其色尚黑,其事则水,将黄河改名“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无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    
      由于严酷寡恩,秦朝不久就被汉朝(公元前二二一年至公元后二二零年)所取代。汉代历朝皇帝相信自己也是本五德而王;至于汉朝究竟靠什么“德”而王,仍有不少争论。当时有些人认为,汉朝既然是继承秦朝,应当以土德王;也有人认为,秦朝严酷少恩,不能算作一个正式的朝代,应当认为汉朝是继承周朝。持不同意见的双方都举出支持自己的祥兆,以示自己一方的主张符合天意。最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决定,汉朝是以土德王。但此后,争论并未结束。    
      汉以后各朝对这个问题,不像汉朝那样激烈争论。但直到1911年清朝覆灭之前的历代皇帝,都称自己是“奉天承运”,所指就是承受“五德”转移的时运。    
      《易大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    
      五行学说的意义在于解说宇宙的结构,但并没有解释世界的来源。阴阳的学说则填补了这个需要。    
      “阳”这个字的本义是阳光,或任何与阳光相连的事物。“阴”的本义则是指没有阳光的阴影和黑暗。后来,它们的含义逐渐发展成为宇宙中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阳代表男性、主动、热、光明、干燥、坚硬等;阴则代表女性、被动、冷、阴暗、柔软等。宇宙一切现象都是由阴、阳两个原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这样一种宇宙观念,在公元前八世纪初已经产生。记载中国古代事迹的《国语》一书(成书于公元前四至三世纪之间),其中《周语一》记载公元前780年(幽王二年),西周地震,三川雍塞,当时博学的史官伯阳父评论说:“阴伏而不能出,阳迫而不能,于是有地震。……”    
      后来,阴阳的理论主要是和《易经》联系在一起。《易经》原书是为解释“八卦”(正式名称是“八经卦”)。每“卦”包含三个完整或分成两截的直线。如果把任何两“卦”组合在一起,可以发展出六十四个排列组合样式,称为六十四卦(正式名称是“六十四别卦”)。《易经》本文就包含这六十四卦,以及对每一种卦象含义作出的解释。    
      中国传统认为,八卦是黄帝之前、传说中的中国第一个君王伏羲氏所创立,有的古代学者说,伏羲亲自从八卦演出六十四卦,另一些学者则说,这是公元前十二世纪时,周文王演化出来的。六十四卦的每一卦象都有解释,称“卦辞”;每卦之中的每一横划也有解释,称“爻辞”。有的古代学者认为,所有卦辞、爻辞,都出自文王,另一些古代学者则认为,卦辞出于文王,爻辞出自其子周公。无论这些学说的孰是孰非,它们总的说来都表明,八卦和六十四卦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极大重要性。    
      现代学者的看法认为:八卦的前身是商朝(公元前1766?-1123?年)盛行的以甲骨受火龟裂的纹路占卜。这种裂纹千变万化,如按固定图像以论天象人事的吉凶自然十分困难。周初渐渐改用蓍草占卜,巫人在一束蓍草中,以两株为一份,分置一旁;最后所剩,或为单数,或为双数,便以乾(一横)或坤(一横分成两短横)为记。现代学者认为。八卦或六十四卦便是这种蓍草占卜的结果,然后对照《易经》,以解读卦象所示的吉凶。    
      这大概是《易经》的起源。这部书被称为《易》(意为“变易”),大概也是由此而来。后来,对《易》的补充解释渐渐增多,有些是关于道德方面的箴言,有些是形而上领域的看法,有些则是对宇宙的看法。这些补充解释直到周朝末期甚至汉朝初年才以“附录”形式写入《易经》后面,称作“十翼”。本章将只限于讨论其中有关宇宙论的部分,其它部分将留待第十五章再讨论。    
      在《易传》中,除阴阳的观念外,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数”。古代人以占卜来探求宇宙的奥秘,用蓍草占卜又离不开数目的变化。因此,《易传》的无名作者们相信宇宙的奥秘在数字之中,是毫不足怪的。首先,他们把“阳”看为单数;把“阴”看为偶数。因此,《易传·系辞传上》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后来的阴阳家试图用数字把五行与阴阳联系起来,于是称:“天之数,一,生水;地之数,六,成之。地之数,二,生火;天之数,七,成之。天之数,三,生木;地之数,八,成之。地之数,四,生金;天之数,九,成之。天之数,五,生土;地之数,十,成之。”这样,一、二、三、四、五,都是产生五行的数字,六、七、八、九、十,则是完成之数。(见《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数八”郑玄注,孔颖达疏)这个理论正好用于解释前面《易·系辞传》的引文:“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则各有合。”这与古希腊哲学中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惊人地相似。据古希腊学者戴奥吉尼·莱修斯(Diogenes Laertius)所述,毕达哥拉斯认为,世上万物全由火、水、土、风(空气)四个元素构成,它们又都是由数字演化而来。    
      用数字把五行和阴阳联系起来,在中国是一个较晚出的学说,在《易传》中,并没有提五行。在《易传》中,每一卦都象征宇宙中的某个事物。《说卦传》中的解释是: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    
      坤,为地,为母。    
      震,为雷。    
      巽,为木,为风。    
      坎,为水,为月。    
      离,为火,为日。    
      艮,为山。    
      兑,为泽。    
      在每一卦中,没有中断的一横代表阳,有中断的一横代表阴。乾卦由三个没有中断的三横组成,代表纯阳。坤卦由三个中断的三横组成,代表纯阴。其他六卦则都是乾坤相交而成,因此,乾和坤被认为是父母,其它六卦是子女:    
      以乾的第一爻(由下端数起),与坤的第二、三爻结合,成为震,称为“长男”。    
      以坤的第一爻,与乾的第二、三爻结合,成为巽,称为“长女”。    
      以乾的第二爻,与坤的第一、三爻结合,成为坎,称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