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 第2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立场上,实际也是父母的立场上,奉劝做了父母的朋友们,当你们决意要离
婚时,要取慎重、理智、文明态度,瞻前顾后,冷静用事,自尊自爱。离婚
就离婚,不见得非要“打离婚”不可,应当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问题,争取
做到“和平分手”。既然以往的婚姻是不成功的,就不要再人为地制造“离
婚的失败”。双方共同努力,尽可能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子女造成的打
击和伤害,这也算是做父母的良心。没有在为人父母一场。

遗之以“利”还是遗之以“义”——谈祖辈人如何爱子孙

我有一位老年朋友,是个退休工人。他们老两口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生活简朴。其实,他们收入也不算少,儿子、儿媳也很孝敬,每月都给他们
一些钱,还经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按理说,他们不至于生活这样节俭。我
百恩不得其解,就问他为什么这样节省。那位老朋友坦率地对我说:“你不
知道,我那个惟一的孙子有多可爱。那小嘴儿可甜着呢,成天爷爷、奶奶地
喊着,我们听了,就像是吃了蜜一样。我们就这一个,不能让孙子受苦,我
要给他攒钱,到我们死的时候。至少要攒个几万,让他以后留着花。”

人到了老年,当了爷爷、奶奶,往往想得最多的是为子孙后代谋利益,
使他们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使子孙生活得更美好、
更幸福呢?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样的“遗产”,才是给子孙后代“谋”了利
益呢?

记得古时候有一位士大夫,他的祖先原为朝廷的名臣,家里非常富有。
然而,那位士大夫却特别的吝啬,他亲自掌管全部家财,任何人都不许擅自
动用。家庭生活中用一斗一升粮米,用一尺一寸布帛,都必须由他亲自取出,
仓库的钥匙由他一人把持。白天,他把钥匙带在身上,晚上,则把钥匙放在
自己的枕头底下,从未松过手。

他家既然那样的富有,为什么还要那么吝啬呢?还不都是为了子孙后代
积攒更多的家财吗。然而,他的苦心经营,他的省吃俭用,他对产孙后代的
一片“爱心”,却没有得到好的“报应”。


后来,那位士大夫年迈体弱,不幸得了重病。就在他不省人事的时候,
他的子孙们趁此机会把他放在枕头底下的钥匙偷了出来,打开储藏家财的仓
库,取出他多年积攒的金银财宝。

当那位士大夫苏醒过来以后,心里首先惦记的是那把钥匙。他伸手一摸,
钥匙不见了,一急之下便死去了。此时此刻。他身边没有一个子孙,没有一个
人为他的死而悲伤痛哭,他们全都去争家财了。争抢声、叫骂声连成一片,
乡亲、邻里没有不笑话的。

像那位士大夫,一心只知道给子孙后代积攒家财,却不知道教育子孙后
代。他积攒的钱财越多,就越助长子孙后代的物质贪欲而不思进取。不仅害
了子孙后代,也害了他自己。这个教训是很惨痛的。

同上述这样的祖辈人相反,那些有见地的圣贤之人却不是”遗子孙以
利”,而是“遗子孙以德以礼”、“以廉以俭”。

春秋时期,楚国著名宰相孙叔敖为楚国的兴盛立下了丰功传绩。临死前,
他对儿子说:“国王要分封给我大片良田,我没有收。我死后,国王还会分
封给你良田,你也不要收。”孙叔敖死后,国王果然要”以美地封其子”,
其子遵父嘱婉言谢绝。

汉朝皇太子的老师疏广,年老退休回家。皇帝赐给他黄金20 斤,皇太子
又送他50 斤。回家后,他没有把钱财给积攒起来,也没有分发给子孙们,而
是每天宴请乡亲、邻里、朋友、故旧,花去了许多钱财。子孙们希望能得到
一些财产,就托一位老人劝说疏广给子孙们留下一些,好置些家产。疏广说:
“我是老了,但还没有糊涂到不顾及子孙利益的地步。我们现在的家产已经
不少了。只要子孙后代勤劳经营,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的衣食住行之需,能维
持一般人家的生活水平。如果再给他们多留家产,使之不劳而获,坐吃山空,
实际上那是在教子孙们懒惰。常言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
则益其过。’我死后,宁愿给子孙们留下美德,而不愿意留大批财产助长他
门的过错。”

南唐时德胜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周本,从来都是“好善乐施”。有人劝他
说:“你年事已高,别把钱财都用来周济别人了,应该多少给子孙后代留下
一些呀!”周本却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穿着草鞋跟随吴武王打天下,
到今日位居将相,这是谁给我留下的呢?”他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像他那样
自立、自强、艰苦奋斗,不要依赖父辈。

唐朝涿郡太守杨震,为政清廉,生活简朴,教子有方,子孙生活也很朴
素,同老百姓一样。朋友都劝他为子孙置办些产业,杨震不肯。他说:“使
后世子孙成为清白吏子孙,把清白家风留给子孙,比什么遗产都丰厚。”

这些古人的见解,都是非常高明的,富有远见卓识。他们都主张“以德
业遗子孙”,不给子孙留下更多的物质遗产,很值得我们后人效法。

物质财富,是生活必须条件,要维持生活,人们不能没有,但不要一心
贪图钱财。钱财大多了,不见得是好事。要取得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应当
是靠自己的劳动,靠自己的奋斗、努力。依靠前人留下的物质财富,过寄生
虫的生活是没有出息的。那样会消磨人们的意志和奋发进取精神,使人无所
事事一事无成。

老年人疼爱自己的子孙,希望子孙后代能生活得更好,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必须明白,究竟怎样做,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遗产。才是真正的疼爱,子
孙才能真正受益,真正生活得更美好、幸福。在这个问题上,如果陷入盲目


性,感情用事,就会适得其反。给子孙后代留下大量的物质遗产,就等于给
他们栽种下“患根”,表面看是疼爱,实则是在害他们。老年人有丰富的生
活经历,对人生应当有更深刻的体验和认识,千万不要做那种愚蠢的事。给
子孙留下清白、俭朴的家风,教给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本领,这才是
最丰厚、最珍贵的“遗产”。这才是真正的疼爱,子孙将会受益无穷,生活得
更美好、更幸福。

坦白了为什么还要“从严”——谈社会的配合

诚实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当我做了父亲以后,就特别注意教育我的儿
子要诚实。我时时提醒他,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说谎。就是做了
错事,也要如实说。

儿子上小学不久,一次他妈妈给他买了一双塑料凉鞋。买鞋时儿子没有
跟着去,妈妈对儿子的脚估计不足,结果买小了。儿子一试觉得有点儿紧,
但凑合着还能穿。于是,他穿上新鞋就到我们学校给我取报纸。回来后,新
鞋把他的脚给勒红肿了。刚刚买的新鞋就穿着紧,那脚怎么能受得了呢?我
说,得去商店换一双。可已经穿过了,人家商店还给换吗?我想,还是去试
一试,万一能给换呢。要不,不就白买了吗。

我帮儿子把鞋给擦干净,装进鞋盒里,让儿子自己去试一试。

过了不一会儿,儿子蹦蹦跳跳地抱着一双鞋回来了。我连忙问道:“换
了吗?”儿子高兴他说:“换了。那个售货员阿姨真好!”我又问:”你是
怎么跟人家说的呢?”儿子说:“那阿姨听说我要换鞋,拿过鞋反过来倒过
去地看了又看,然后问我:‘这鞋你穿过了吗?’我照实说了。那售货员点
了点头,朝我笑着说:‘小朋友,一般穿过的鞋,我们是不给换的,我看你
这小朋友很诚实,今天就破例给你换一双。’”说这番活的时候,儿子的神
情显得特别地得意,我听了也很高兴。使我高兴的不仅仅是因为儿子把鞋给
换了,更主要的是儿子的诚实。我趁机对儿子说:“儿子你看,说实话的孩
子,谁都喜欢。”儿子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事后,我特地到商店向那位售货员表示了衷心地感谢:“谢谢您给我儿
子上了一堂生动的品德课。”的确,我是由衷的感谢。

教育子女虽然是在家里进行的,其效果如何,却不能不受社会教育的制
约。我们教育子女要懂得做人的道理,要诚实,这种教育要为孩子们所理解
并接受下来,必须还要由他们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如果我们的教育,孩子
到社会上去实践,行得通,社会承认,那么,家长的教育才会有效。就像儿
子到商店换鞋那件事,孩子的诚实受到了售货员的肯定和赞扬,实际上就大
大强化了家长的正确教育,增强了孩子对诚实品德的信念,也会进一步促使
孩子听从家长的教导。如果只是家长的教育很正确,但社会上不配合,孩子
到社会上去实践,结果是根本行不通,或是该鼓励的得不到鼓励,该肯定的
得不到肯定,那么,家长的教育再正确,也无济于事,孩子没有办法理解、
接受。

我们必须明白,要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单靠学校教育不成,单靠家庭教育也不成,必须
依靠社会的有力配合和支持,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三结合
的教育网络,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要求,统一行动,孩于们不论到哪


里生活和活动,都能受到一致的正确的教育,我们的日的才能真正实现。

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抓得很紧,家庭教育也日益被广大家长重视起来。
现在,要紧的是进一步优化整个社会环境,给儿童、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
他们健康成长的最佳的环境。除了要继续开展“扫黄”工作,清除那些污染
孩子心灵的精神鸦片以外,我想,还要发动全社会,不管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人,只要是我们国家的公民,人人都要有一个社会责任,即树立正确的教育
观念,增强教育意识。在接触儿童、青少年时,在处理和解决儿童、青少年
的问题和事件时,坚持以教育为主,用正确的思想去教育,采用科学的正确
的教育方式方法。在言行举止上给孩子们做出好的榜样,给我们的下一代,
给千千万万个稚嫩的心灵上留下美好的回忆。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义
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