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借用来在这里产生远近的视觉效果,这成为中国人眼里的新喜好。42整体来说,长春园的欧式建筑群展示出西方建筑的风貌,以及除屋顶以外各种类型的设计,因为这些西式建筑的屋顶还是采用中国式的黄色、蓝色或绿色的瓦片。“谐奇趣”、“方外观”和“海晏堂”象征了三条垂直短轴线,把横向长轴线划分为几个部分。玻璃窗、地板、栏杆、草坪、花台、上釉的矮砖墙、时钟、挂灯、油画和大量装饰配件,全都具有明显的西方特征,以至于连西方的“蓝图”(plan)这一专有名词,也进入了“圆明园工程造法”之中,译作“拨浪”。43    
    这些欧式建筑很自然需要相当的内部设计,例如大量奢侈的装饰和欧式家具、时钟、绘画和机器玩具等装潢。著名的“戈伯朗挂毯”(Gobelins tapestries)系列、织上法国美女的全身像和可照全身的长镜,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于1767年送给乾隆的礼物,都被摆放在这里。44然而,内部设计仍须迁就中国的风味。举例来说,欧洲的喷水池随处可见大型的裸体雕像,但在这里就因为文化因素而被禁止。另外,清朝的帝皇似乎并不习惯在完全陌生摆设的环境中逗留或休息。    
    乾隆借取西式建筑和园林艺术品位有所限制,并不单止于此,皇帝的文化背景亦不能让他明白,在巴洛克式建筑里所展现的数学领域的精确度,以及机械化的重要性。乾隆皇帝无法得知具有分析性的几何学正发动工业化,最终让欧洲的军队得以侵略中国,并把圆明园夷为废墟。欧式建筑群毕竟除了作为享乐场所之外,并没有发挥其他的作用,它只是皇帝用来散心、休闲、娱乐和收藏来自欧洲的艺术珍宝的场所,只不过是充当皇帝的百宝箱而已。


第二部分:建   筑圆明本园内更多的扩建

    随着长春园的完工,乾隆在原来的圆明园内再增添更多的建设。有两项重大的工程值得特别注意。首先,在1762年有一个机会去改建位于福海北岸的四宜书屋,乾隆皇帝兴致勃勃地把陈家在浙江省海宁所拥有的隅园,重新在他的宫苑里仿制建造出来。45    
    乾隆在他多次大张旗鼓的南巡期间,一再探访隅园,并带回它的蓝图。当这次改建工程完毕时,这个景观就被乾隆改名为“安澜园”,用来提醒他在浙江沿岸所目睹的严重洪水泛滥问题。46这个名字尽管没有艺术性的雅致,但是统治者用来表达他关心水灾问题的最好方式。况且,乾隆辩称,改建是节省金钱一举两得之事,因为他认为汰旧换新的做法,只属于维修而已,并且可以提醒他浙江沿海的艰困。47但事实上,乾隆并没有节省一分钱,由于他坚持要精确地依照隅园的式样建造,反而需要高昂的营造经费。此外,他还要求此一新的扩建来融合整个建筑群,包括了主殿堂后的揽霞楼、在人造假山上的飞睇亭和假山后的经馆。最后,安澜园成为一个包括了不少于十个完整景观的建筑群。48    
    有一个颇具想象力的谣言指出,乾隆其实是出生在陈家的小男孩,所以他对隅园表现出非比寻常的兴趣,他又经常探望陈家。他甚至曾经谈到常常把宫苑内的四宜书屋误会成海宁的隅园。49这个谣传最后引发一个没有实据的通俗故事:内阁大学士陈世倌的妻子和雍正的皇后都在同一天生下她们的婴孩,而皇后秘密地把她的女婴掉换成陈家的男婴。乾隆在最后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不单对陈家表达关爱,而且还把陈家的庭园带回圆明园,让他有亲近老家的感觉。50不过,这个通俗故事没有任何可信的证据。    
    乾隆又在1774年,开始在圆明园内建造最大的图书馆,这就是文源阁,建造在“水木明瑟”的北边,以典藏整套《四库全书》。乾隆在1772年着手这项计划。这套永恒不朽的书包含了经史子集四大范畴,涉及编辑、鉴定和复写所有的经典中国书籍。根据乾隆的观点,其中有许多“不合适”的书籍被排斥在外。这大概是中国清代最具雄心的文献工程,花了超过22年的时间和数千名人员,包括3名总纂,160名纂修官,368名职员和2000名誊录,以漂亮的书法书写出3747种书,放在6752个盒子里,一共手写7部,每部有将近10 000标题注释的目录。第三个手写本在1775年完成,在乾隆皇帝的特别指示之下收藏在文源阁里。51这座藏书楼所藏跟紫禁城内放置首部《四库全书》的文渊阁所藏,同样完整。    
    由于乾隆对文献和推动文学与艺术有强烈的兴趣,所以他把完整的《四库全书》保存在他最讲究的帝王宫苑里一点也不让人感到惊奇。他个人尽情为这座伟大的藏书楼写了许多匾额和对联。在圆明园内的其他地方可以发现很多匾额和对联,它们被视为园林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1784年文源阁完工之前,乾隆就在大理石碑上题写了一篇碑文,被放置在文源阁主建筑的东边亭子里,以永久展示。52    
    文源阁的建筑是依据位于浙江省宁波、由范家拥有、有210年历史之久的天一阁图样所建造。范钦于1561年首先在家族园林的围墙内建造天一阁。根据1989年10月在现场所做的测量,在天一阁殿堂中央的柱栅有23米宽11米深。园林和藏书楼自明代以来,就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一旦私人的藏书楼被选为建造的式样,也就无可避免地在建造上要更符合宫殿的规范。乾隆自己选择这个蓝图的原因,是因为范氏的藏书楼是所有藏书楼当中的巨擘。虽然文源阁的正面外观和细节地方都跟范家的天一阁相同,但乾隆把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倍,也比原来的高,共有三层。在最底层的中央区域是放置经部,以及注释目录和巨著《图书集成》;中间的那一层是收藏史部的典籍;而最上层是收藏子部和集部,里面的书用绿、红、白、黑等四种不同的颜色,标示不同范畴的书以方便辨识。53在地下的一层附有栏杆的前廊,面向开放空间,作为出入的地方,在入口的内部有一条楼梯通往楼上的藏书。54毕竟文源阁就像被定做出来的,刚好容纳这许多书盒,并有足够的开放空间。    
    文源阁的四周环境亦得到细心的管理,主建筑前面的景观台俯瞰着一座50米长、23米宽养了许多金鱼的长方形池塘,在池塘的中央竖立着一座名为灵峰的10米高、穿透许多洞的岩石雕刻。这座池塘的设计不单是衬托文源阁的建筑和附近的奇石,而且也是用作救火的蓄水池,在主建筑的附近没有种植任何树木,以防止昆虫和蚂蚁的接近。55    
    乾隆早在1774年,就把原来是大学士傅恒的园林宅第绮春园整合到圆明园里,他又分别把春喜园和喜春园这两座邻近的小园林一起并入圆明园。56因此在同一时间之内,乾隆的圆明园就在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这三座附近的山林之间,由五座园林所组合而成。    
    在1750年,乾隆为了对母后六十大寿表示心意,就在瓮山建造了寿寺,后来他又把瓮山改名为万寿山,他并且引玉泉山的水灌注西湖(后来这个湖被改名为昆明湖),以营造名为清漪园的附属园林。    
    乾隆在1799年驾崩之后,圆明园不断扩大的工程并没有停止,他的继承者嘉庆皇帝继续给圆明园做没有止境的维修和改建。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嘉庆修缮了大宫门、正大光明殿、安澜园、舍卫城、同乐园和养日堂。他亦增添了一些新的建筑,像烟雨楼、敷春堂和圆明园北端的新稻田,他把这里命名为“省耕别墅”。


第二部分:建   筑绮春园一瞥

    嘉庆皇帝在园工上给予绮春园最高优先。此园原本是许多小型园林的集合体,在1772年正式整合至圆明园里,划一管理。嘉庆把万泉河的水引到绮春园来继续扩大它的规模。最后嘉庆在绮春园内列出了三十景。这种营造工程照样需要大量的金钱,例如光是1809年的营造工程,就包括173座殿堂、厢房和楼阁,260道走廊,6座亭子和2座装饰的牌楼,总共花掉328 775。331两白银。58    
    绮春园的设计规划可分东西两个重要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包含了大大小小的桥梁和湖泽,以及风景小岛。东边部分在大宫门和二宫门的后方,北向面对着将近有300米深的广阔园林庭院,其中包含了几座建筑。迎晖殿是主殿堂,中和堂由两道走廊连接着迎晖殿,并有一座巨大的庭院。敷春堂包含了多座供皇太后和嫔妃居住的起居院落,后殿和阆月楼就位于庭院的末端。由于康熙的畅春园在这个时候已日渐凋零(今天,畅春园留下的唯一遗物是北京大学附近那块匾额),嘉庆把绮春园并入帝王宫苑里看来是为后妃们建造新的居所。事实上,当绮春园完工之时,嘉庆迎接他的母亲(皇太后考仪)和他的弟弟淳亲王到里面居住。59    
    从绮春园往北看,可以看到秀丽的湖景,在湖中央是凤麟洲和另一座西面的岛,上面有独特设计的仙人承露台。在开阔大湖的正中央,由这个重要部分往西有一座孤立而匀称的方形小岛,鉴碧亭就坐落在小岛上面。60    
    绮春园的几何中心是春泽斋、生冬室和卧云轩等三座重要的建筑,由一根南北轴线串联起来,没有任何呆板的格局,因为它们被两个大小不同和形状各异的水域以富有艺术感的方式划分开来,西边与四宜书屋连在一起。从生冬室往南观看,可以见到卧云轩坐落在一座小小的岛上,创造出一个生动的景色。从卧云轩再往南走就是一片约有15英亩(约91亩)的广大山丘地。在任何一座5到6米高的山丘顶端,都可以从两侧欣赏到湖景。这座山丘地的南方竖立着一座被隔开的长方形喇嘛寺院,被称为正觉寺,占地150×80平方米。它有由三个主要楼层组成的庭院用来拜佛,并有一个分开来的前门向南开放。61    
    在绮春园的西边是连接一座亭子和几条廊道的清夏斋,它建造在6。6英亩(约40亩)大的凤麟洲上,并由城墙围着,主殿堂朝南面对着伴随小湖的台阶,而小湖的南边是低矮的石山。这个建筑群包含了各种宜人的布置,包括湖泊、山丘、亭子、房屋和廊道,构成一座理想的夏居。从这里往南观看,可以见到澄心堂,它坐落在被湖泊包围的小岛上,满绿轩和畅和堂建造在另一边,坐落在被长方形湖泊包围的两座相连的小岛上。长而狭隘的岸边把长方形湖泊分为两个部分,在岸的南端有高耸的凌虚亭,对应着北面的仙人承露台。这个园林的西南部分营造了几个小岛,以点缀宽阔的水域,强调自然美和人工建筑。62    
    随着绮春园的完成,大圆明园终于完成。圆明园就成为闻名的“圆明三园”,分别是原来的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或称为万春园)。    
    


第三部分:历史圆明园的兴起

    圆明园的历史始于康熙时代。康熙皇帝从1662年至1722年统治中国,他是天子,也是天朝大国的统治者,北京是他的帝国首都,也是其世界帝国的中心。当他在17世纪后期完全巩固其无上权力之时,就已经在北京西北近郊的西山脚下,重修了许多辽金时期,以及明朝亲王们遗留下来的残破苑囿和园林。康熙的第一座重要宫苑就是畅春园,他自称是在原来属于明代武清侯李伟已经破旧的清华园基础上建造起来的。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