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0-成长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180-成长ⅲ- 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难道我希望我们的企业做大就错了吗?您的思想也太保守了吧,我认为我们的企业有这个能力。”我小心翼翼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个大胆的方案我并不是没有见过,事实上,我内心深处也有种种庞大的计划,但每每考虑到建设百年企业的愿望,我就不得不慎重考虑一个庞大计划的可操作性。”父亲回答道。    
    “我的计划难道没有可操作性吗?我们如果将公司规模扩大,一定能获得更多的利润。”我说。    
    “谁都喜欢大局面,可大局面不是仅仅把规模扩大一倍、两倍那么简单。”父亲摇了摇头接着说道:“正如你看到的,我们公司确实具备了扩张的能力,还不仅仅是只扩张70%左右规模的能力,就算是扩张百分之一百二三十也并非不可能。但请你再考虑一下我们的销售能力,这种规模的扩张就意味着还要扩张人力资源,而恰恰人力资源是我们公司现在发展的最大瓶颈。”    
    “我们的人才培训计划还不是很到位,也许你会说,我们可以从外部吸纳人才,但你要知道从外部吸纳人才的成本远远高于自我培养,同时,吸纳的人才会有几个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也是一个不定的因素,如此以来会带来较大的人员流动,降低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正因为这样,很容易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性消失,同时管理的稳定性也消失。在一个如此动荡的局面下扩张市场,成算几何?我是觉得我们公司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不知你这个行业经验仅仅三年的改革家,有何良策同时启动如此庞大的系统作业计划呢?‘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旧话在企业界一样管用,对此,你又做了多少考虑呢?这份方案中好像没有涉及到一点人力资源的问题啊?”    
    “是我考虑不周。”父亲的话让我面红耳赤。


《成长》 第二部分谨慎扩展事业(2)

    “但话又说回来了,你能如此关注公司的未来发展,我感到特别欣慰。也许,你是看到了竞争对手超常规发展的缘故才做出了这份方案,想要选择这种方法遏制竞争对手的发展势头。你的出发点是不错的,但你的应对方式却是不妥的。不要以为竞争对手能够广接大量订单,就是因为他们有我们所欠缺的设备。设备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日本许多企业,目前所使用的设备依旧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但是开拓出来的谁又敢说是小儿科式的市场呢?如果没有现代的科学管理思想,就算使用再先进的设备,一样造不出市场需要的产品,也不可能大规模地供应市场。”    
    “再细细品味一下我们的竞争对手就可以知道,完全和我们处于同类产品竞争的企业寥寥可数,他们所扩展的领域不过是完善他们自己的产品线而已,我们应该看到他们的成熟,但不是牺牲自己的成熟。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尽管我们与某些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相类似,但在经营方针上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同时我们所提供的一些服务是竞争对手完全不可能模仿的,因为一旦模仿就意味着他们告诉了消费者,他们没有自己的规划能力,生产不出正宗的产品,任何成熟的企业家都不会做出如此愚蠢的决策。所以你大可不必因为其他企业的规模扩张而盲目怀疑自己公司的能力,因而效仿别人走上盲目扩张的道路。”    
    “但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我想听听父亲对竞争对手扩大规模有什么看法。    
    “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赢得胜利,所以竞争总是让企业的某些决策始终围绕着竞争对手,但要做到,使竞争的手段区别于竞争对手。看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赢得市场。你参与和组织过多次促销活动,同种类型的促销活动,第一次促销的效果最好,接下来会依次递减,一个原因是市场的兴趣逐渐消失了,另一个原因是人们不再区别对待你的促销行为了。企业的竞争也是同样道理,效仿对手的方式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所以,我从来就不羡慕竞争对手的某些特制产品,除非此类产品确实具有完善我们产品线的功能。一般,我是绝不会给竞争对手留下可以攻击我们的弱点的。”    
    “我觉得此时我们应该从生产产能的提升和产品线上的完善来考虑问题。要知道某些产品到了适当时间就会自行退出市场,因此老是在脑袋瓜里有着保住某一市场的想法,最终的结局极有可能是失去这一市场。所以最好是能从我说的那两个方面上思考问题,才有可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仅仅从扩大市场容量来思考问题,必然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局面。”    
    “鉴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年,我们和其他竞争公司的发展都堪称超速,但超速就极有可能违章,适当的放缓发展步伐也是必要的。事实上,就经济而言,许多时候都会存在惯性,这种惯性都会保证一个企业在发展中快速地进步,而这种惯性状态正是调整企业的大好时机。不要以为这是一种保守的立场,稍微接触一下每年的大胆计划就知道,各个部门递交的报告中侧重的方向都是有利于自己部门的,而通盘考虑整个企业健康发展的计划又有多少呢?所以,不设身处地检讨目前内部存在的问题,是无法做到长远发展的。而且,扩充生产是要有庞大的投入为前提的,以你如此庞大的计划,支付的庞大利息和偿还贷款的压力能否在市场生命周期内完成,都是切切实实要考虑的问题。要知道,但凡有银行贷款存在,有资金困扰的存在,你的企业在市场上就会处于一个风雨飘摇的状态。”    
    “那我们现在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内部的问题呢?”父亲的话让我开始了新的思考。    
    “事实上,对于中层管理人员而言,有许许多多重要的、关键的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新员工的培训。刚才我也谈到了,我们的企业发展的已经相当大了,但是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却并没有得到普及,从市场上招聘合格的职员异常困难。就目前的规模,我们尚且勉力维持。但是一旦扩大规模,我们的公司一定会进入一个人才稀缺的状态,而要培训如此庞大规模的人才,所要消耗的费用和实际效果如何,都是必须考虑到的。而且,扩大规模这种惊天大计划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稳定下来,譬如建设资金的及时到位,新客户的开发,市场渠道的建设,广告策略的配合,生产质量的管理,等等。任何一个环节没有配合到位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这个扩大规模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大量订单的丧失,公司要员的离职,银行短期债务的偿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你的方案中所没有涉及的。第一流的企业家都会对这些问题胸有成竹后,才开始进行扩张。因此,只有对这些危机能够做到从容应对,才能让方案得到切切实实地执行。不只是有想法就算作人才,企业发展时有办法,企业危机时还有办法,这才是一个真正企业家的应有才能。”    
    “凡事从头做起,面对问题的才能就会宽泛一些,你的问题在于看问题不够全面!做事情有些冲动!”父亲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的问题。    
    “要知道,世界顶级的企业家多数是从基层一步步做上来的,所以,考虑问题的基础就比较扎实,行事时考虑得就比较周全,就算冒险也会胜算大些。你的经验尚浅,很多问题没有考虑到,也是情有可原的。有时候,企业和人一样,也会有性格、有风格,但市场接纳一个企业是有僵化心理的,如果一个他们熟悉的企业突然转变风格,市场会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的。同时你的员工也要面对着调整自己的心态问题。因为扩张之后的许多策略都要调整,你有足够的把握让政策的调整不至于影响市场吗?”    
    我摇了摇头,我本以为这次方案会受到父亲的赏识,没有想到居然有这么多的疏漏之处,我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不足,暗自决心要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    
    “你要记住,你是有双重身份的,你不单单是一个市场总监,更是未来企业的主要股东,所以你的任何行动,从现在开始就必须考虑到其他股东的权益。当然,你的本意也是为了让股东谋取最大的权益,但希望你下次做出方案的时候务必客观一些,思考深入一些。我再有几年就退休了,你很有可能坐上我现在的位置,关注和参与公司的发展,这是你的责任,因此你一定要学会做出正确的决策。说实话,我看到这份计划是一喜一忧,喜在你能积极地思考,保持了年轻人敢做敢为的作风,忧在你思考的角度和深度,以及你并不客观的立场。”    
    “我会记住的,这个方案我能先拿回去吗?”看到父亲还在翻阅着我的方案让我有点尴尬。    
    “放我这里吧,刚才我的语气重了一点,但你万万不可因为这次提议被拒,就从此止步不前了。说实话我必须肯定,你的这个计划已经算是比较完善的了,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它的价值不容低估。只是作为整个企业完整的发展战略,它并不合适。”父亲边说边把我的方案郑重其事地放入了一个文件夹。    
    “谢谢您!”我有些激动。    
    “我还是那句话,我很高兴你能拥有这种策划方案的能力。就你的创意而言,我从中裨益不少,所以,我希望你今后有类似的想法一样会过来跟我说,无论是好的计划还是不恰当的计划,对你的成长,意义都是非同小可。就像现在这样,一个坏的计划或许更好,至少在矫正你对企业的认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好了,谈话就到这里。现在,你可以回去认真反省一下,从整个公司的立场和资源的角度出发,对比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来自我评价一下这个方案,相信你会认同我的看法的。”    
    我走出了办公室,父亲毫不留情的批评仍然在耳边环绕,我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认真回味着父亲的话,思考着我们公司的现状与未来。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这个方案的确是不合理的,也许自己这种急于求成的脾气是该改一改了,冒进的思想,不周全的计划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看来我要做一个一流的企业家,仍旧有一条很漫长的路要走,不过我有信心在挫折中不断成长,最终实现我的梦想。


《成长》 第二部分要认真学会花钱(1)

    第十一场景——时间:1999年春地点:企业对话主题:金钱——要是没有警醒的意识,富有很快就会使人变得愚蠢、自大和无知。    
    为了更好地接近市场,了解客户需求,我主动要求进入销售部门工作。自从担任销售总监一职以来,我努力向前辈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在工作上可以说一直是得心应手的,由于我在销售方面的出色表现,公司的销售策略也日渐围绕着我来进行,一种成就感在我的心底油然而生。现在想来,当时也许是太过顺风顺水,我开始自以为是,像学校里一样,在部门里开展各种活动,在客户身上花钱毫无顾忌。在我的放纵和疏于管理下,一股骄傲的情绪在销售部门中蔓延,财务室里每月积累的我们部门请客、会餐、旅游之类的费用单据越来越厚,而我却毫不在乎。    
    自己当时的做法完全背离了企业的经营之道。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